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0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50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24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826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广东秋冬春连旱的时空变化及环流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48—2006年NCEP/NCAR的再分析高空资料以及广东省48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综合采用L指数和AWTP指数可对广东秋冬春连旱进行较好的描述;EOF的分析表明广东的秋冬春连旱空间变化具有全省一致性,时间上不仅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还有阶段性变化和趋旱的趋势变化。广东秋冬春连旱异常年份的合成分析表明,从秋季到次年春季,极涡和南支槽的活动都较常年偏弱;秋季华南受偏强的反气旋环流影响,干燥少雨;冬季,小股的冷空气偏东路径活动,低层华南到南海大部有东北风距平,干燥少雨;春季,小股的冷空气频繁东移,华南处高空槽底偏西风场中,低层的西南风较常年偏弱,不利于华南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偏少。这些分析结果可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2.
Responses of late spring (21 April 20 May) rainfall to the upper tropospheric cooling over East Asia are investigated with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based on Laboratoire de M6t6orologie Dynamique Zoom (LMDZ4-RCM). A control experiment is performed with two runs driven by the mean ERA-40 data during 1958-1977 and 1981 2000, respectively. The model reproduces the major decadal-scale circulation changes in late spring over East Asia, including a cooling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an anomalous meridional cell. Accordingly,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 is also captur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upper-level cooling region. To quantify the role of the upper-level cooling in the drought mechanism, a sensitivity experiment is further conducted with the cooling impose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upper-level cooling can generate the anomalous meridional cell and consequently the drough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cooling center. Therefore, upper tropospheric cooling should have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observed late spring drought over Southeast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相似文献   
973.
为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对2005年7月31日夜间和2004年6月7日下午衡水地区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从影响系统、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闪电定位资料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天气过程都属于降水天气结束后,又重新发展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起来具一定的难度.两次天气过程影响系统不同,造成的天气也不尽相同,"6.07"过程大风天气明显,且移动速度快,影响时间短,"7.31"过程局地短时暴雨天气明显,系统移动速度慢,影响时间长.两次天气过程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不同,"6.07"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带状,"7.31"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团状,具有暴雨云团的特征.两次天气过程中大风和雷达基本反射率中的弓形回波具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的高值区的长时间影响与局地暴雨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值由高到低的骤减,预示着破坏性大风的发生.两次过程中大风发生前后雷电空间分布均呈扇状分布,对流发展成熟阶段造成雷击灾害的"6.07"过程中地闪所占比例较大,造成局地暴雨天气的"7.31"过程中云闪所占比例较大.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中,非常规气象资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4.
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黄土高原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5年8月21—23日黄土高原塬区地表过程野外试验加密观测土壤温度数据,通过耦合热传导对流方法计算得到糜田0.05~0.1 m浅薄土壤层的热扩散率为2.950×10^-7~3.015×10^-7m^2.s^-1,液态水通量密度为1.738×10^-6~2.197×10^-6m^3.s^-1.m^-2。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耦合热传导对流方程和传统热传导方法对土壤温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由于传统热传导方法没有考虑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模拟振幅偏大0.4 K、位相后移0.140 7 rad,与观测值的协方差分别为2.99、2.14;耦合热传导对流方法模拟振幅与观测值的协方差为2.13,模拟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975.
海拔2800m的山区地膜春小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海拔2800m以上的和田县喀什塔什乡科克阿依村进行地膜穴播春小麦与露地春小麦栽培对比试验。地膜覆盖技术改善了小麦生物性状,分蘖数和成穗率大大提高,千粒重也有所增加。除4月15日播种的外,株高、结实小穗数、穗粒数都比露地播种小麦增加,A、B、C三处理比对照籽粒产量分别增加75.5%、82.0%和52.3%,增产效果非常明显。能有效解决低温半干旱山区春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粗、旱、冻等突出问题,具有较好的保墒蓄水、增温保温效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是小麦生产再上台阶的一项有力措施,值得在南疆海拔2800m以上的山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6.
气温对吐鲁番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吐鲁番和鄯善1980-2004年气象资料以及同期春季物候资料,统计分析了吐鲁番地区气温和木本植物春季物候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各物候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时段气温变化对物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吐鲁番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977.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春季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张定全  王毅荣 《高原气象》2005,24(6):898-904
利用黄土高原4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春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春季气温变化存在3个特征区域;在1991/199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突然转暖,突变之前气温以负距平为主,突变后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代中期最冷,1990年代后期最暖;且存在2年、3年和5~6年周期振荡,3年周期振荡最显著。春季逐月气温空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全区一致,各月气温以升温为主,1990年代最为明显,升温速度最大区和年际变化幅度最大区主要在黄土高原中部,准5年为主的年际振荡和10~12年年代际振荡在月气温变化中显著。  相似文献   
978.
贺州市春季降水旱涝分析及灾变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贺州市四站1965~2004年春季降水资料,运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对贺州地区春季旱涝情况进行计算分类,并对重旱涝典型年份500hPa环流特征量和4月平均环流场展开分析,发现:贺州地区春季极易发生局部旱涝灾情,90年代以来重旱涝年份出现频率明显增大;在重旱年副高强度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南支槽偏西偏弱,极涡中心偏东,亚洲中高纬高度偏低,在重涝年则相反。同时,通过建立GM(1,1)灾变预报模型,以重旱涝年份出现顺序为原始序列作模拟预报,其结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9.
980.
晏锐  官致君  刘耀炜 《地震学报》2015,37(2):347-356
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流体观测点进行现场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选择川西地区观测环境较好、 干扰较少的温泉水温观测资料进行回溯性分析. 结果表明, 康定龙头沟和二道桥温泉、 道孚龙普沟温泉、 理塘毛垭温泉、 泸定共和温泉水温在芦山地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 距离震中较远的理塘毛垭温泉和道孚龙普沟温泉水温在震前2年左右出现中期尺度异常, 距离震中较近的康定龙头沟和二道桥温泉水温在震前3个月内出现短期异常. 通过温泉水化学及δD-δ18O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认为这些温泉水具有深循环特征, 能灵敏地反映地壳深部地热及构造变化信息, 是芦山地震前观测到异常的可能原因. 加强对这些温泉点的观测, 对区域地震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