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63篇 |
免费 | 2615篇 |
国内免费 | 28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27篇 |
大气科学 | 1002篇 |
地球物理 | 4066篇 |
地质学 | 6837篇 |
海洋学 | 1962篇 |
天文学 | 2017篇 |
综合类 | 692篇 |
自然地理 | 22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53篇 |
2022年 | 479篇 |
2021年 | 490篇 |
2020年 | 533篇 |
2019年 | 608篇 |
2018年 | 506篇 |
2017年 | 523篇 |
2016年 | 554篇 |
2015年 | 596篇 |
2014年 | 701篇 |
2013年 | 638篇 |
2012年 | 759篇 |
2011年 | 805篇 |
2010年 | 659篇 |
2009年 | 965篇 |
2008年 | 886篇 |
2007年 | 949篇 |
2006年 | 937篇 |
2005年 | 818篇 |
2004年 | 815篇 |
2003年 | 814篇 |
2002年 | 652篇 |
2001年 | 604篇 |
2000年 | 577篇 |
1999年 | 508篇 |
1998年 | 558篇 |
1997年 | 329篇 |
1996年 | 310篇 |
1995年 | 291篇 |
1994年 | 259篇 |
1993年 | 227篇 |
1992年 | 192篇 |
1991年 | 117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65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5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结合参与国土资源部"一张图"工程的亲身感受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并在分析了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一张图"的概念及其体系结构,详细探讨了煤矿"一张图"的关键技术和构建步骤,最后结合煤矿"一张图"的体系结构,分析了其在矿区安全监测监控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基于采掘工程平面图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应用等。 相似文献
74.
通过对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压汞分析测试,研究了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部分为水下扇砂体;储层砂体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部分为原生粒间孔隙,具体可见粒内溶孔、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等;孔隙喉道较小,分选不好,连通性差,总体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其中,双阳组二段储层略好于双三段,双一段最差。双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体成因类型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此外,岩石粒度和构造作用也对孔隙结构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5.
赤泥的变形-强度特性与结构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制铝工业排出的大量固体废料?--赤泥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笔者对其结构性及变形–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饱和原状赤泥样及扰动样固结排水三轴剪切试验资料,用土力学方法分析了变形–强度特性与结构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结构性参数随轴应变及固结压力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1)对浸水反应比较迟钝的饱和赤泥,用三轴试验条件下各应变水平原状样与扰动样的主应力差之比所表示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来研究结构性对变形强度的影响可以得到良好的规律性。(2)结构性参数对固结周围应力反应敏感,不同固结周围压力和剪切应力对结构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低应变区段内。(3)赤泥的变形–强度特性与其在形成过程中的固结应力大小及龄期长短没有直接的规律性关系,而与其在物理化学作用下结构性的强弱相关。 相似文献
76.
77.
与中上地壳相比,对下地壳组成、结构的认识受限于样品的获取,然而天然火山作用携带的下地壳捕虏体可以为了解下地壳提供关键样品。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显生宙以来的火山作用携带有丰富的下地壳捕虏体,为探测华北下地壳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些捕虏体定深、定性及定年的综合研究,构建了以信阳,莒南,汉诺坝和女山等典型地区为代表的下地壳组成、结构剖面模型。这些剖面表明,华北克拉通下地壳具有分层的特点,且上老下新,暗示可能与底侵作用有关。其中捕虏体的锆石U- 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研究,揭示了该克拉通下地壳复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最古老的组成部分可能老至~4. 0 Ga冥古宙,此后经历了3. 80~3. 65 Ga古太古代的再造作用,2. 8~2. 5 Ga 新太古代和2. 3~1. 8 Ga 古元古代的增生与再造共存,同时还经历了显生宙以来包括462~220 Ma,140~90 Ma和47~45 Ma的增生与再造事件。 相似文献
78.
Tetsuya Tokano 《Icarus》2005,173(1):222-242
The latitudinal profile of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n Titan retrieved by Voyager 1 has been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raised several speculations about possible exotic processes that might be occurring near Titan's surface, while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surface itself are unknow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ir temperature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by a 3-dimensiona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different putative surface types (porous icy regolith, rock-ice mixture, hydrocarbon lakes). For any viable surface typ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s unlikely to be constant through the year and should more or less vary seasonally and even diurnally, most likely by a few K. Recent observations of tropospheric clouds may be evidence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model predicts in the case of solid surface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vective layer with superadiabatic lapse rates near the surface exactly at those latitudes and seasons where cloud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latitudinal profile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ed from Voyager 1 infrared spectra can be explained without invoking exotic effects, provided the thermal inertia of the surface is relatively small and/or the surface albedo is low. A dominance of water ice (high thermal inertia and high albedo) at the surface is unfavorable to reproduce the observation. The latitudinal gradient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s particularly large at the hydrocarbon lake surface due to low albedo and small surface drag. Local anomalies of the surface albedo or surface thermal inertia are likely to cause substantial inhomogeneities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Quasi-permanent accumulation of stratospheric haze at both poles would create a perennial equator-to-pole contrast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but also a substantially lower global-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due to an enhanced anti-greenhouse effect in summer. Th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exhibits a tiny latitudinal gradient and a pole-to-pole gradient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pole-to-pole Hadley circul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temperature with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may exhibit a vertic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 of season, location and scenario. There may be a shallow near-surface inversion layer in cold seasons and a shallow convective layer in warm seasons. 相似文献
79.
大河流域的水系统是支撑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解水系统的结构变化是深入揭示区域系统演化的关键。基于自然-社会水系统视角,从黄河全流域和二级水资源分区尺度,利用1998—2018年降水、蒸发、径流、社会经济耗水等水系统变量,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水系统要素的变化趋势及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全流域尺度,降水、蒸发分别以4.25 mm·a-1、4.09 mm·a-1的速率上升,但蒸发在空间上的变化更显著;径流量呈现先减少再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且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社会系统耗水量呈现增速减缓的特征,农业灌溉占耗水结构的比例以0.50%的速率逐年下降;城镇公共、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耗水比例分别以0.07%、0.29%、0.11%的速率上升。在二级水资源分区尺度,各水系统分异特征明显,兰州至头道拐段及花园口以下区域水系统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已经出现了超载。各水系统要素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演变趋势,在湿润区域,蒸发相较于降水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但在干旱区域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黄河流域水系统要素在时空上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未来人口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使区域的水资源压力加剧。 相似文献
80.
利用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国家地震局台网、NECESSArray台网、吉林大学在长白山及其周边地区布设的26个临时台站总计259个台站接收到的16,070条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采用H-k和CCP(Common Conversion Point,共转换点)叠加成像方法,获得该区高分辨率的地壳结构.观测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和地表高程总体呈镜像关系;西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级带附近存在莫霍界面深度陡变带;中部的松辽盆地地区受晚中生代的地壳拉伸作用影响,地壳厚度较薄,北部的小兴安岭地区和南部的华北北缘造山带可能同样受拉伸运动影响,具有较小的地壳厚度;松辽盆地莫霍界面深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小,推测这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东部地区莫霍界面结构比较复杂,依兰—伊通断裂与敦化—密山断裂之间出现复杂震相,可能与该区存在地幔物质的底侵作用有关;长白山火山地区地壳厚度较大,对应较高的波速比,推测在该区地壳内存在岩浆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