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51.
52.
有机污染物在完好复合衬垫中的迁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俊  何世秀  胡其志 《岩土力学》2009,30(6):1653-1657
在复合衬垫中,有机污染物除了在土工膜缺陷处发生迁移外,在完好土工膜中的迁移也是主要方式。考虑有机污染物在土工膜边界处的浓度跳跃现象,建立了有机污染物在完好复合衬垫中迁移的一维模型,得到了解析解。通过与有限差分解的比较,验证了解答的合理性。应用该解答分析了GCL复合衬垫和CCL复合衬垫防止有机污染物渗漏的效果。结果表明,CCL复合衬垫的效果较好,可以通过黏土改性和增加黏土厚度的方法来提高其有效性。有机污染物类型的选择对GCL复合衬垫的分析结果影响较大,而阻滞系数的变化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3.
饱和土中任意形状衬砌对稳态压缩波的散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领发  陈善雄  于忠久 《岩土力学》2009,30(10):3063-3070
采用不同的复平面间的保角映射法,对无限饱和土中任意形状的多孔衬砌结构对弹性压缩波的散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引入位移势函数将饱和土和衬砌两种介质的Biot波动方程解耦成6个Helmholtz方程,并求出复平面极坐标下相应势函数的通解;之后,利用两个复平面间的极角变换关系,得到位移、应力和孔压在映像平面上势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将原像平面中任意形状的衬砌内外边界处的边界条件代入到映像平面中圆环势函数的关系式中,从而求出饱和土中衬砌介质在弹性稳态体波作用下产生的动态响应。最后通过具体算例,变换不同的入射角及介质参数得出相应数值解及规律。  相似文献   
54.
基于WRF模式的兰州秋冬季大气污染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建军  余晔  刘娜  赵素平  陈晋北 《气象》2013,39(10):1293-130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大气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诸多研究表明,特殊气象条件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事件的主要因子之一。本文利用WRF模式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气象场,结合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风速、稳定能量、Froude数、边界层高度、位温递减率、输送指数和梯度理查森数与兰州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并根据WRF的模拟要素建立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研究发现,兰州城区边界层高度和位温递减率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系数高,NO2与气象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较PM10好。建立的回归方程对NO2的模拟效果好于对PM10的模拟效果,其对城区污染物浓度的模拟效果好于郊区。通过与不同地区空气质量数值模式模拟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对污染物的模拟效果与数值模式模拟效果相当,甚至好于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数值模式的模拟效果。因此,该研究方法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产量惊人的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地处置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垃圾填埋法是符合处置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的理想方案。垃圾填埋场投八运营后,如何防止被填埋垃圾及其次生有害物质进八周围环境,是垃圾填埋场设计环节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在城市垃圾填埋场底部衬里系统及封盖系统中设置水力屏障,能有效防止填埋场中所产生的废液、废气向周围环境中迁移。水力屏障通常由土工合成材料与膨润土防水垫或压实粘土组成,形成个多界面的复合衬里或复合封盖体系。这种多界面力学特性以及潜在薄弱面对垃圾填埋场的稳定性具有控制作用,因此成为业界的研究重点。本文依据填埋场封盖和衬里土工合成材料多界面力学特性的最新研究,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6.
介绍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钻探施工过程中尾管固井技术的应用情况。针对该项目钻探施工的复杂地层条件,研发了适合于破碎地层和小套管间隙的无接箍尾管固井技术,关键技术包括尾管管柱设计、尾管下人及钻柱分离技术和施工工艺、适合于破碎地层和小套管间隙条件的尾管固井浆液设计和施工工艺。采用研发成功的尾管固井技术,在该项目的二号孔和三号孔中共进行了4次下尾管作业,均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7.
在硬、脆、碎地层取样过程中,使用常规取样钻具取样常会出现取心率低、岩心品质差的现象,为此特别设计了密闭胶体取样工具。在内蒙古野外现场实践过程中取心率提高至85%以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了钻具的结构和设计原理,及其野外生产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58.
陈成  詹良通  徐文杰  陈云敏 《岩土力学》2018,39(10):3685-3694
褶皱的水力连通长度是复合褶皱渗漏量评估的关键参数,褶皱网络的水力连通性分析还缺乏客观高效的分析方法。基于对漏洞周围水头分布的简化,提出以搜索长度为标准判定褶皱间水力连通性。通过将褶皱线段化,建立了褶皱网络连通性数字化分析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研究了该方法在文献报道的褶皱网络和处于良好状态的GM/GCL(土工膜/土工复合膨润土垫)衬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搜索长度的定义给出了判定褶皱间水力连通性的客观标准,能反映衬垫的不同参数(如水头、界面导水系数以及渗透系数等)对褶皱间水力连通性的影响。褶皱线段化使褶皱位置和尺寸的描述更容易,数字化的水力连通分析简便且高效。基于该水力连通性分析方法的渗漏量评估结果偏保守。在进行渗漏量计算时,若假定统一的长度来描述褶皱网络,则需要根据漏洞频率的不同选择不同值。该水力连通性分析方法作为渗漏量评估完全数字化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
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粘性土衬垫的截污容量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圾卫生填埋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防渗垫层的铺,国内外对防治在垫层的要求是“防渗”,所设计的防渗垫层所用材料种类多、价格贵、铺设复杂、成本高。若把垫层铺设的指导思想改为“截污”,可充分利用对垃圾具有净化或隔能力的场地粘笥土地和低垫层铺设民本。“截污容量”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出来的、用一博征粘性土的截污能力的物理参量,其科学和实用意义、试验测试及计算方法将在本文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60.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of landfill liner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Factors affecting chemical transport in geomembrane, clay and composite liners are reviewed, and a simplified performance-based method for evaluating landfill bottom liners is presented. For single geomembrane liners, mass transport of inorganic chemicals is calculated from the leakage rate from holes for an assumed frequency of hole occurrence. Transport of organic chemicals is obtained by accounting for molecular diffusion through the intact geomembrane. Migration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hemicals in compacted clay liners is calculated using a solution of the 1D advection–dispersion-reaction equation. For composite liners consisting of a geomembrane and a clay liner, 3D flow and transport of inorganic chemicals is approximated using an equivalent 1D model for transport through an effective area of transport. The approximation is based on results from 3D analyses that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a variety of cases. Migration of organic chemicals through composite liners is calculated using a 1D diffusion model.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is illustrated by using it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several different liner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