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45篇
  免费   3892篇
  国内免费   5832篇
测绘学   4429篇
大气科学   4640篇
地球物理   6690篇
地质学   11488篇
海洋学   3495篇
天文学   1575篇
综合类   1918篇
自然地理   4034篇
  2024年   144篇
  2023年   448篇
  2022年   840篇
  2021年   1110篇
  2020年   1262篇
  2019年   1503篇
  2018年   1025篇
  2017年   1399篇
  2016年   1402篇
  2015年   1443篇
  2014年   1795篇
  2013年   2069篇
  2012年   1782篇
  2011年   1857篇
  2010年   1480篇
  2009年   1876篇
  2008年   1826篇
  2007年   1920篇
  2006年   1848篇
  2005年   1455篇
  2004年   1362篇
  2003年   1178篇
  2002年   936篇
  2001年   826篇
  2000年   733篇
  1999年   677篇
  1998年   685篇
  1997年   567篇
  1996年   471篇
  1995年   422篇
  1994年   351篇
  1993年   332篇
  1992年   237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1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25篇
  1973年   17篇
  1971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宋春霞  黄茂松  吕玺琳 《岩土力学》2011,32(9):2645-2650
非均质是软黏土地基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而目前隧道开挖面稳定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主要是针对均质土体。因此,从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基本原理出发,采用平面应变隧道刚体平动破坏模式(多块体上限法),考虑软黏土地基的非均质性,推导了平面应变隧道极限支护压力关于隧道埋深、土体重度及土体强度的上限公式。通过与其他方法的比较分析,证明了极限分析方法在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方面的可行性;利用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详细探讨了隧道开挖面稳定的影响因素;而且由计算结果可知,地基土的非均质性在影响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的同时,也影响着隧道开挖破坏面的位置和形状,为工程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家自然地图集Internet版的设计和研制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包括系统的概念设计、系统开发中的WebGIS技术和策略,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色,以及系统维护和更新方案等。本系统从概念设计来看分为服务器端软件模块、浏览器端软件模块、国家自然地图集数据库支持等几个部分。系统开发中采取的WebGIS技术和策略有:兼顾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综合型WebGIS策略,基于Java Applet的 WebGIS浏览器开发技术,基于Map Object(MO)的WebGIS服务器开发技术等3个方面。在系统的主要功能特色方面,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科学有序的内容结构、清晰精练并带导航的界面、富有特色的信息查询功能、多重表达的地图可视化效果、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和制图功能。在系统维护和更新方案上,本文从网络技术、数据更新、功能开发3个方面介绍了计划,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
Chen  Wanxu  Bian  Jiaojiao  Liang  Jiale  Pan  Sipei  Zeng  Yuanyua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2,32(8):1471-1492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supply and demand (S&D) of ecosystem services (ESs) are essential for the formulation of...  相似文献   
84.
关联演化视角下地理学区域韧性分析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艳  陈雯  孙阳 《地理研究》2019,38(7):1694-1704
区域韧性是一个区域应对发展进程中短期冲击与长期变化、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与转型的能力,表征了区域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作为新兴理念反映了地理学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研究的新需求。本研究综述了区域韧性研究进展,基于关联演化视角,探索构建区域韧性认知框架,将情境分析与过程分析并重,思考并总结区域韧性分析的方法论,尝试建立区域韧性评估方程,从经济、社会、环境及制度四个维度进行区域韧性评估,将区域韧性应用于中国地理学研究,分析中国区域韧性研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将区域韧性研究对接中国实际问题,以期对区域韧性研究做出理论贡献,助推地理学区域发展研究及相关认知领域的跨学科讨论、知识集成与学术交流,为国家制定相关区域政策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85.
基于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耦合关系视角,基于脱钩理论构建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生态足迹法并结合改进的弹性脱钩分析方法,探讨了沈阳市2002~2009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及其综合脱钩程度等.研究结果表明:2002 ~ 2005年研究区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2005~2009年资源环境压力趋缓;整个时段内研究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以相对脱钩为主,呈“相对脱钩4—强耦合—相对脱钩4—相对脱钩1”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86.
河西走廊沙尘暴及其影响因子的多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沙尘暴活跃期具有周期性,这与影响因子的周期变化有关,尝试利用具有多时间尺度和多分辨率特性的小波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利用Morlet小波对甘肃河西走廊18个气象站多年平均的沙尘暴日数进行分析,发现沙尘暴变化的时间序列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7 a、13 a、以及23 a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周期变化)。通过对大风日数、干旱指数、降水、气温等沙尘暴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沙尘暴的活跃度与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和突变有关,特别是与大风日数在时间尺度和主周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一致性,7 a左右的年际变化是它们的主周期;干旱指数、降水和气温具有同步的时间序列,13~25 a的年代际变化是它们的主周期,因此,它们对沙尘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时间尺度上。  相似文献   
87.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水源涵养服务空间格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曾莉  李晶  李婷  杨晓楠  王彦泽 《地理学报》2018,73(9):1809-1822
以渭河流域关中—天水经济区段(简称“渭河流域关天段”)为研究区,基于贝叶斯网络和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水源涵养服务网络模型;将CA-Marcov模型与贝叶斯网络模型相结合,预测了205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及其水源涵养服务分布概率;提出了关键变量关键状态子集方法,对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① 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增长了18.12%,其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和城市面积增长缓慢,分别增加了0.73%和0.38%;水体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了5.08%和0.92%,该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值偏高的概率在3种情景中最大,保护情景的设计对未来的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② 水源涵养服务的关键影响因子是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水源涵养量最高状态对应的关键变量关键状态子集是:﹛降水= 1,蒸散发= 2,土地利用= 2﹜,该子集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雨量和蒸散发量较大,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③ 研究区适宜优化水源涵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水市麦积区南部、宝鸡市陇县西南部和渭滨区南部、咸阳市旬邑县东北部和永寿县西北部,以及铜川市耀州区西部。结合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水源涵养服务的优化区域,不仅有助于提升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过程的直观认识,而且增加了情景设计和格局优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关键状态关键因子方法,对研究区水源涵养生态环境建设和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论文采用引文分析法,对陆大道院士所著《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一文的349篇引文进行分析,从引文数量、引文作者、发文期刊、研究案例地、学科领域、研究主题、引用动机7个方面,探究“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点-轴系统”理论的引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主题聚焦于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研究案例地以省级和市级中观尺度为主,多为单一型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北辽宁经济圈、西南藏滇川渝、东部长三角四大热点区域;引文质量普遍较高,并且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的特点,但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提升相对较少。基于此,论文从拓展研究和实践应用2个角度对“点-轴系统”理论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90.
The summer day-by-day precipitation data of 9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1961 to 2004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through accumulated vari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power spectrum func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tools of GI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ummer precipitation occupied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in the area with less annual precipitation on the Plateau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strong. The altitude of these stations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ten-dency presented stronge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low 2000 m, with correlation value up to 0.604 (α=0.01). The subtracting tendency values between 1961–1983 and 1984–2004 at five altitude ranges (2000–2500 m, 2500–3000 m, 3500–4000 m, 4000–4500 m and above 4500 m) were above zero and accounted for 71.4% of the total.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summer precipitation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recipitation pattern fields: the Southeast Plateau Pattern Field, the Northeast Plateau Pattern field and the Three Rivers' Headstream Regions Pattern Field. The former two ones had a reverse value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opposite line was along 35°N. The potential cycles of the three pattern fields were 5.33a, 21.33a and 2.17a respectively, tested by the confidence probability of 90%. The station altitudes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potential cycles presented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the stations above 4500 m, with correlation value of –0.626 (α=0.01). In Three Rivers Headstream Regions summer precipitation cycle decreased as the altitude rose in the sta-tions above 3500 m and increased as the altitude rose in those below 3500 m.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in June precipitation, July precipitation and August precipitation showed that the June precipitation pattern field was similar to the July’s, in which southern Plateau was positive and northern Plateau negative. But positive value area in July precipita-tion pattern field was obviously less than June’s. The August pattern field was totally opposite to June’s and July’s. The positive area in August pattern field jumped from the southern Pla-teau to the northern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