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6篇
  免费   1176篇
  国内免费   1840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928篇
地质学   4975篇
海洋学   970篇
天文学   2171篇
综合类   365篇
自然地理   1377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394篇
  2021年   381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324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584篇
  2008年   475篇
  2007年   516篇
  2006年   570篇
  2005年   439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475篇
  2002年   390篇
  2001年   322篇
  2000年   321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以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历史分析为基础,以环境同位素及大陆盐化咸水后期变化为实证依据,重塑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模式演变。研究发现,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经历3个演变阶段:(1)距今18~15ka的低海平面时期,接受持续补给,地下水得到充分交替,发育穿透达到或接近第四系底界的区域水流系统;(2)距今15~12ka的海平面急剧抬升期,地形势差减弱,发育穿透第三含水层组的早期中间水流系统,与此同时区域水流系统趋于停滞;(3)距今2.5ka以来,现代河流地貌成形,高位河床与低位河床及河间低地的势差成为主要驱动力,发育穿透第一及第二含水层组的晚期中间水流系统。随着海平面抬升,后期发育的水流系统切割前期水流系统的一部分并叠置其上。因此,现今河北平原第四系的地下水流系统乃是不同演变时期地下水流系统的时空四维集合体。其他濒海平原,乃至侵蚀强度随时间减弱的内陆盆地,都有可能出现类似图景。距今12ka前后形成的大陆盐化咸水,由上升水流带到浅部,导致浅层咸水以及土地盐渍化,乃是河北平原水资源利用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性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772.
以石英云母片岩为对象,采用单轴压缩试验,探讨这类脆性片理化岩石在干燥和含水状态下的特征强度与能量演化的加载方向效应,并结合微观组构特征与宏观破坏模式,揭示片岩力学行为各向异性的机制。结果表明:(1)加载过程中,能量演化曲线与岩石的变形损伤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据此可快速准确地确定岩石的特征强度;(2)干燥和含水状态下片岩的特征强度皆表现为α=90°>α=0°>α=30°,其中,α=30°时,片岩强度对水的响应更为敏感,水对片岩的强度各向异性有一定增强作用;(3)α=90°试样的能量存储与耗散始终高于α=0°、30°试样,但相比α=90°而言,α=30°时,片岩的岩爆倾向性更强,岩石的损伤发展较为迅速;(4)岩石中的片状矿物和微裂隙为水的润滑、软化、水楔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占主导地位的水作用随加载方向有所不同;(5)岩石内的片状矿物定向排列与软硬层近互层状分布的微观结构决定了裂纹产生与扩展机制的加载方向效应,本质上控制着岩石的强度与能量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773.
文章探讨了贡嘎山东坡不同海拔高度植物和土壤饱和脂肪酸的δDwax值,结果显示,土壤δDwax值与海拔显著负相关(R2=0.71),与前人报道的贡嘎山东坡土壤水、土壤正构烷烃δD值与海拔间的关系存在相同的趋势。植物δDwax值与海拔间的关系与土壤水及土壤相似,但相关性不明显(R2=0.11),然而,研究结果显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δDwax值随海拔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草本植物的氢同位素要更负。贡嘎山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土壤的εwax-sw值随海拔的变化波动较小,但木本植物的加权平均δDwax值和εwax-sw值(土壤水和叶蜡之间的氢同位素分馏系数)比草本植物大约偏正38‰和43‰,表明它们各自对随海拔高度降水同位素变化有不同的响应。也即,沿海拔植物δDwax值同时受降水δD值和植物类型两个因素控制。因此,结果揭示土壤δDwax值随海拔的变化与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存在相同的趋势,木本植物的δD值比草本植物大约偏正了38‰,这个趋势显示植物类型的变化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土壤饱和脂肪酸δDwax值与海拔间的关系。由于植物类型随海拔增加会有较大的变化,建议利用饱和脂肪酸δDwax值重建古海拔前需要对植物类型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74.
第三纪是四川盆地大范围陆相沉积历史的最后阶段, 同时又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定形期.探究该时期原型盆地沉积充填规律与构造演化特征, 是揭示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还原其古地理、古气候演变的关键.在综合利用古地磁、地震、野外露头等资料的基础之上, 从盆-山结合的角度出发, 以地质历史时间为主要线索, 对第三纪原型盆地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了动态化分析研究.重建了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分析了盆地沉积充填规律并复原了不同阶段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周缘山系逆冲推覆作用产生的构造负载和盆地基底构造的影响, 第三纪时期四川盆地沉积范围局限于西南部、南部地区, 以河、湖沉积环境为主, 处于持续地挤压、充填过程而具有萎缩消亡的趋势.现今残余第三系地层由老到新, 主要由名山组、芦山组、大邑砾岩组等地层组成(先后经历了: 受造山带挤压推覆作用和温暖干旱气候等因素影响, 发育湖盆边缘冲积扇和沙漠沉积环境, 处于快速沉降阶段的名山组沉积时期; 以及构造活动相对稳定, 湖盆面积不断减小, 以沙泥质沉积互层为特征的芦山组沉积时期; 和沿山前带由南向北迁移, 以发育大型冲积扇为特征的大邑砾岩组沉积时期).纵观整个第三纪构造演化历史, 反映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在第三纪时期表现为典型的陆内坳陷沉积盆地性质.同期的大地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对该时期盆地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充填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75.
页岩"甜点"层段中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对裂缝的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揭示并把握裂缝萌生、发育和演化的机理与规律,对于压裂目标层段的优选以及页岩气增产和稳产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以黔西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地化测试、岩石力学实验以及扫描电镜,深入剖析和揭示了"甜点"层段中与有机质和脆性矿物相关的控缝机制,并结合数值模拟实验展现了"甜点"层段中裂缝的形成和演化的完整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脆性矿物的同步富集为裂缝的发育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中裂缝趋向于沿着有机质形成的结构面传播,有机质的孔隙结构对裂缝具有较为明显的诱导机制。在外力作用下,内在积累的能量转化为脆性矿物的变形和变位,脆性矿物含量越高者裂缝发育能力越强,裂缝发育程度越高。数值模拟实验呈现了一种由于有机孔隙和脆性矿物所导致的应力集中从而诱发裂缝萌生和演化的整个过程。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化认识裂缝的成因机理以及压裂施工过程中相关压裂参数的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76.
陈敏 《地质论评》1995,41(6):571-576
本文根据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基底黄土的粘土矿物组成的微结构及其在分级荷载下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论述了排土场基底黄土内弱层的形成机理,提出弱层是在上覆排土压力下由于黄土的微结构变化而形成的演化弱层。并指出弱层的形成是导致排土场失稳滑坡的主要控制因素,这种弱层在新排土场设计时期并不存在,极具隐蔽性,但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在排土增至一定高度后,弱层的形成对排土场稳定性的影响,否则必将会存在重大滑坡隐患。  相似文献   
777.
成岩动力学分析与深部储层孔隙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香华  周士科 《现代地质》1998,12(1):108-114
国内外深部优质储层的不断发现大大拓宽了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但孔隙流体自然排放的压实理论和有机无机反应的次生孔隙窗机理对深部高孔渗储层并不能作出圆满解释。深部储层孔隙保存状况除与储层物质组成及其内部结构有关外,与各成岩动力学过程间的耦合关系更为密切。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粘土矿物转化、有机质热演化、溶蚀作用、异常流体压力的积累与释放等动力学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组合决定了深部储层孔隙的发育程度及其保存状况。  相似文献   
778.
1IntroductionOne of the key factors related to basin geody-namics is deep process controlling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 Depth and tempera-ture of asthenosphere,existence of mantle plume,occurrence of mantle melting,and amounts of melts under depressurization during thinning of lithosphere are controlling factors influenced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tensional basin directly (Li,1994). Rifting is probably governed by frictional forces exerted on the base of litho…  相似文献   
779.
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基于1992—2012年的DSMP-OLS夜光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珞珈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分层阈值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平均灯光强度、平均灯光增长速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率、城市重心、城市重心偏移距离等一系列指数,揭示区内各城市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规模大幅增长,沿珠江口两侧形成了以澳门、广州、深圳和香港为核心的倒“U”形城市群,并呈辐射状向周边扩张。②以珠江口为界,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各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门、肇庆、惠州等外围城市。③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的增长速率由小变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2002—2007年是城市扩张最迅猛时期。④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重心迁移方式表现为3种类型:持续向区域中心迁移;持续向相邻城市邻接区迁移;持续向海洋方向迁移。大部分城市的重心迁移方向呈“震荡”特征。  相似文献   
780.
李状  苏晶文  董长春  叶永红  杨洋 《中国地质》2022,49(5):1509-1526
【研究目的】 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流系统并深入分析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研究方法】 综合马鞍山市当涂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等,基于研究区水化学基本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水化学图件、离子比值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低矿化度偏碱性水,地下水组分中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2)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可分为7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HCO3-Ca·Na型、HCO3·Cl-Ca·Na型以及HCO3-Ca·Mg型;基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的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型和SO4·HCO3-Ca·Mg型。(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样超标率为46%,总体水质较差,超标率较高的组分依次为Mn、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硝酸盐(以N计)、Fe、As、氨氮(以N计)等。(4)研究区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此外,还存在Na-Ca的正向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进一步定量论证了水岩相互作用对本区浅层地下水组分的形成和演化起着主导作用。【结论】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低矿化度偏碱性,主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基岩类裂隙水。主要离子比例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揭示了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是地下水溶滤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石英、长石等硅酸盐矿物,高岭土等黏土矿物以及岩盐、石膏等达到过饱和之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