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6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云南会泽和毛坪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川-滇-黔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中南部,小江断裂带、昭通-曲靖隐伏断裂带和垭都-紫云断裂带的构造复合部位,是我国著名的MVT型铅锌矿床。本文以会泽和毛坪铅锌矿为例,系统研究了矿床中矿石硫化物、矿区相关碳酸盐岩地层中微量硫酸盐(CAS)以及外围不同时代膏盐层中石膏的硫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膏盐层在云南会泽和毛坪铅锌矿成矿中的作用。会泽矿床矿石硫化物的δ~(34)S_(V-CDT)值为11.0‰~20.0‰,多数集中在13.0‰~17.0‰之间,平均14.7‰,大致代表总硫的同位素组成。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中微量硫酸盐的δ~(34)S_(V-CDT)值为10.4‰~18.6‰,平均13.1‰,较矿石硫化物的值稍低。矿区外围石炭系膏盐层中石膏的δ~(34)S_(V-CDT)值为12.9‰~17.1‰,平均13.6‰,与石炭系碳酸盐岩中微量硫酸盐的δ~(34) S_(V-CDT)值几乎完全一致。毛坪矿床矿石硫化物的δ~(34)S_(V-CDT)值与其赋存层位密切相关,赋存于摆佐组(C1b)的矿石硫化物的δ~(34)S_(V-CDT)值为7.1‰~17.5‰,平均12.8‰,较会泽矿石硫化物的值稍低,与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中微量硫酸盐和石膏的值一致;赋存于宰格组(D3zg)的矿石硫化物的δ~(34)S_(V-CDT)值为18.3‰~22.7‰,平均21.1‰,与赋存于摆佐组(C1b)的矿石硫化物的值和会泽矿床矿石硫化物的值明显不同。矿区外围宰格组(D3zg)膏盐层中石膏的δ~(34)S_(V-CDT)值为21.9‰~25.9‰,平均23.6‰,与毛坪矿床宰格组(D3zg)矿石硫化物的值相似。通过对比会泽、毛坪矿床中不同赋矿层位矿石硫化物、石炭系不同层位碳酸盐岩中微量硫酸盐和矿区外围不同时代膏盐层中石膏的硫同位素组成及变化规律,提出会泽、毛坪铅锌矿床矿石硫化物中的硫主要来源于赋矿层位膏盐层中石膏硫酸盐的热还原。其中会泽铅锌矿的硫绝大部分来自石炭系膏盐层,只有10%的硫来自下伏的宰格组膏盐层;毛坪铅锌矿床中赋存于宰格组的矿体,矿石硫主要来自宰格组膏盐层,而赋存于摆佐组的矿体,矿石硫主要来自摆佐组膏盐层,即膏盐层是在原地被还原的。成矿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石膏与甲烷等有机质发生热化学反应,全部被还原形成H2S,储存在层间裂隙或溶洞之中,同时发生大规模白云岩化;第二阶段淋滤了深部基底岩石中Pb、Zn等金属成矿物质的成矿流体与储存在层间裂隙或溶洞之中的富含H2S的流体混合,形成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富集沉淀,形成高品位矿石。  相似文献   
172.
为进一步探讨楠木树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文章对矿床中的25件岩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分析,并对矿床中不同阶段的热液脉石矿物进行了包裹体测温和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Pb、Zn等成矿元素在郭家坝组地层中明显富集,而基底变质岩中Pb、Zn元素的丰度明显低于地壳岩石圈丰度;与成矿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Ag、Cd、Ge、In在寒武系郭家坝组地层中富集,在基底岩石中亏损;矿石中Ag、Cd、Ge、In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未矿化的围岩。元素迁移分析表明流体运移过程中成矿热液萃取了Zn、Pb及其密切相关的Ag、Cd、Ge、In等组分,使Zn、Pb等成矿组分进一步富集。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与铅锌矿密切相关的石英样品落入变质水范围内,且靠近有机水范围,晚期方解石样品向雨水线漂移,表明早期成矿流体可能来自于深部的盆地卤水,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流经富含有机质的地层或有有机流体的加入,晚期有大气降水和海水的加入。  相似文献   
173.
叶信栋 《地质与勘探》2018,54(5):979-987
通过干旱-半干旱风成砂覆盖区蔡家营铅锌多金属矿315勘探线上地电化学有效性及条件性试验发现:在该景观区及矿床条件下,地电化学测量较常规土壤测量异常显示效果更佳,具有更大的勘查适用性。在测量条件方面:①随电提取时间的增加,Pb、Zn等主成矿元素异常显示效果有变好的趋势,埋藏更深的矿体上方逐步出现较明显的地电化学元素异常,但Cd、Cu等元素在不同的提取时间条件下均可取得较为一致的提取效果;②使用人工外电场和在提取极土壤中添加井水等提取液可保证地电化学测量获得较好的异常显示效果,是电提取过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4.
西藏浦桑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冈底斯成矿带火山岩浆弧内,矿区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和透镜状近东西向赋存于白垩系塔克那组第4岩性段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矽卡岩矿物较发育。为进一步查明矽卡岩矿物种属及矽卡岩类型,剖析矽卡岩的形成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在对矽卡岩矿物系统的显微镜下鉴定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对矿区内主要矽卡岩矿物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石榴子石主要为非连续的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类质同像系列(And47.39~98.17Gro0.59~50.22Ura+Pyr+Spe0~3.53),且早期主要形成钙铁榴石,部分钙铁榴石含锰质较高;单斜辉石主要为钙铁辉石-锰钙辉石-透辉石类质同像系列(Hd37.91~74.16Jo0.91~61.66Di0.43~46.07);似辉石主要为硅灰石,端员组分为Wo99.09~99.26En0.50~0.56Fs0.13~0.24;角闪石主要为镁角闪石,具钙质角闪石属性;绿帘石贫铁、镁而富铝、钙;绿泥石属于密绿泥石类。矿床矽卡岩矿物组合特征表明,浦桑果矿床矽卡岩兼具钙质矽卡岩和锰质矽卡岩的特征。早期矽卡岩形成于高温、偏碱性、强氧化的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具有较高氧逸度。锰质矽卡岩矿物特征及独立银矿物的存在综合表明矿区具有银矿找矿潜力,为下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5.
目前对铅锌矿中高含量硫的测定主要采用传统的重量法和容量法,但由于铅锌矿基体复杂,干扰较多,造成操作步骤繁琐;而采用湿法仪器分析又受制于样品的前处理等问题使得测定结果的准确度较差。本文建立了应用元素分析仪测定铅锌矿中的高含量硫(1.0%~32.0%)的分析方法。将样品磨制成粒度小于0.075 mm的粉末,样品制备时加入高纯二氧化硅作为稀释剂以降低铅锌矿的含硫量,仪器测量时加入线状氧化铜作为添加剂以提高硫的氧化效果,优先选用与实际测定样品相同性质的铅锌矿国家标准物质GBW07287(硫的标准值为10.76%)建立标准曲线以减小基体效应。方法精密度(RSD,n=12)小于1%,实际样品分析的测定值与重量法的相对误差小于1%。本方法比化学分析方法的操作简单,几乎没有干扰;比湿法仪器分析方法的样品前处理步骤少,待测元素硫的损失少,测定结果可靠度高。  相似文献   
176.
东秦岭汝阳南部钼铅锌矿集区包括4个大中型矿床和45个小型矿床(点),已知矿床(点)大都产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中,近EW向断裂构造是区内的控岩、控矿断裂,燕山晚期的复式花岗岩控制了矿集区的产出,而第3阶段侵入的钾长花岗斑岩与钼铅锌矿的成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内矿床大部分处于熊耳群火山岩分布的杂乱磁场区,重要的铅锌矿床均产于太山庙花岗岩造成的重力负值异常区的外围;水系沉积物的Mo-Pb-Zn-Ag-Au-As综合异常几乎囊括了杨坪—王坪所有的钼铅锌矿床;自然重砂异常以高温矿物组合异常为中心,中温铅族异常环绕,向外重晶石、毒砂等低温矿物异常依次分布,显示出清晰的矿物温度分带特点;基于矿集区的综合找矿信息建立了钼铅锌矿的成矿模式,为进一步的找矿勘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7.
会泽型铅锌矿床是川-滇-黔接壤区广泛分布的直接受冲断褶皱构造控制的铅锌矿床,其突出特点之一是矿体中矿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形成机理研究是探究构造驱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精细解剖典型的云南昭通铅锌矿床,以岩矿鉴定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相关热液体系中多组分平衡关系,构建了铅、锌、铁及其氧化物和硫化物的logfo2-logfs2相图。根据计算结果和相图讨论了形成不同矿物及其组合的流体迁移、沉淀的氧硫逸度条件和金属矿物分带机理。以473 K相图为例,解析了16种矿物及其组合稳定存在的logfo2、logfs2范围及特征,揭示了氧-硫逸度是铅锌元素共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并直接控制了矿物组合分带。研究表明,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温度下降,矿物沉淀所需的fo2、fs2随之减小,氧化还原作用趋弱。理论计算和相图与宏观、微观地质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178.
易友根 《福建地质》2014,(2):94-101
西畴红石岩铅锌铜矿床是滇东南地区首次在远离岩体外围田蓬组中发现的一处大型矿床,根据矿床地质背景,系统分析了红石岩铅锌铜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红石岩铅锌铜矿床的成矿元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分带,容矿围岩的常量元素数据投影落入到热水沉积岩区域内,微量元素变化规律反映出与现代大洋热水沉积物相似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特征,总量变化较大,但铅锌铜矿层中的稀土元素总量明显低于围岩,平均为66.16,与产于加拿大沙利文矿山的条带状富电气石热液沉积岩(57.85)相近,由此认为红石岩铅锌铜矿床是在特定的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内形成的喷流沉积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9.
桂北地区临桂-龙胜县铅锌成矿带是广西境内主要的铅锌产地之一,区内的铅锌矿床为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矿床,矿体主要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产出,大多规模小、变化大。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典型铅锌矿床进行剖析,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进而为研究区内下一步找矿指出方向,并总结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0.
二里河铅锌矿产在古道岭组灰岩与千枚岩界面,严格受八方山—二里河背斜控制,矿体产在背斜鞍部,其形态、产状与背斜完全相同,矿体为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