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36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地浸采铀技术已成为世界采铀的主流工艺,采区退役后地下水环境修复亦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碱法、中性和酸法三种典型地浸采铀技术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地浸采铀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以酸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为例,重点介绍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与应用,归纳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下一步应加强在酸性与氧化环境中能使铀固定并长期稳定的新技术,高活性、强适应性修复菌群的选育、驯化技术,地下水异位-原位协同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在铀矿地浸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行为与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22.
堆浸法提金工艺普遍用来回收低品位金矿资源,该工艺具有投资小、规模大、操作简单等优点。本文在简述堆浸法提金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对主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对生产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3.
景明  李烨  陈盈余  陈家玮 《现代地质》2014,28(6):1194-1201
生物炭应用在土壤中具有CO2减排、改善土壤性质等作用,研究表明生物炭土壤有助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同时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能控制其迁移,但对于近年关注的土壤中Cr(Ⅵ)和生物炭的作用研究却很少。通过土柱淋滤实验,研究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后对Cr(Ⅵ)的迁移影响,特别是对其进行模拟酸雨淋滤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生物炭土壤对Cr(Ⅵ)的锁定效果。结果表明:仅施加1%的生物炭,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土壤系统固定Cr(Ⅵ)的能力,小粒径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固定能力更加明显,在一定条件下是大粒径的固定吸附量的3倍,在酸雨淋滤作用下也不易解吸,说明生物炭的添加能有效抑制Cr(Ⅵ)在土壤中的迁移,起到原位锁定的作用,这对农田土壤开发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324.
模拟酸雨条件下石灰土—碳酸盐岩体系的碳汇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不同酸度降雨对石灰土—碳酸盐岩体系内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以贵阳市花溪区历史降水量为参照,选取贵阳市青岩镇纯灰岩发育土壤与贵阳市花溪水库三叠纪大冶组纯灰岩为样本进行淋溶试验。测定了6个月时长内不同酸度降水﹑不同土壤深度下模拟石灰土—碳酸盐岩体系降水淋出液的HCO3-﹑DOC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研究了模拟酸雨对石灰土-石灰岩体系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土壤深度10~50 cm匀质状态的样本中,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淋出液中HCO3-含量逐渐增大﹑DOC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大,显示出土壤厚度对石灰土—碳酸盐岩体系的碳汇效应有着明显的影响;(2)在pH=3.5~6.8的范围内,降水酸度的增强可以抑制岩溶作用与有机碳的溶解,并降低岩溶碳汇效应;(3)在日降水量90~230 mm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大碳汇效应也会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325.
老挝帕克松地区波罗芬高原铝土矿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纯才 《地质与资源》2014,23(4):414-417
通过钻探、浅井等工程控制和大量的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波罗芬高原铝土矿矿体赋存于第四系风化残坡积物中,矿床属红土型三水铝土矿,由玄武岩风化淋滤而成,埋藏标高760 m以上,高于侵蚀基准面.探明内蕴经济资源量(331)800×104 t;获总资源量约6000×104 t.通过对勘查工作的总结和分析,揭示了该类型矿床成因特点和赋存规律,并对找矿远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26.
尽管硒(Se)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但是即使浓度很低,也有可能会造成危害。在美国西部,包括犹他州中部GreenRiver流域斯图尔特湖水鸟管理区,大面积的农业排水区中都存在硒。为了对该场地进行地球化学研究和进行修复,取未受扰动的岩芯分析了硒的形态、浓度和迁移。用酸消解进行前处理对土壤和曼柯斯页岩风化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硒的最高浓度为3ppm,采用连续萃取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有19%~79%的硒是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有17%~67%的硒是以元素形式存在的。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硒可以从深部土壤迅速淋出,可溶性硒的质量分数很高,达到了292×10-9。表层土壤中硒的淋出速度最初很慢,但是非常稳定,最终淋出速度会超过深部土壤。当对岩心通过放射灭菌后,表层土壤和深部土壤的淋出速度都会加快。计算结果表明,在修复富含硒的土壤时,所需的水量很大,每kg土壤需要约500L的水量。  相似文献   
327.
污水土壤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祎 《吉林地质》2000,19(3):78-82
污水土壤处理试验,主要是利用透水性较强的土壤层的生物化学作用,其次是淋滤吸附。通过离子交换等作用去除污染质,这一研究在我国属于新的领域,本文通过对污水土壤处理的工作原理,运行效果及环境保护作用等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328.
近些年来,粉煤灰和盐湖老卤镁资源的综合利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绿色制备低成本类水滑石是有效的解决方式之一.本文以Na2CO3和NaOH为沉淀剂和pH调节剂,以高浓度粉煤灰浸取液中Al3+和近饱和富镁卤水中的Mg2+为金属离子源,采用共沉淀-水热法,成功制备了镁铝水滑石.通过XRD和SEM的测试分析探讨了陈化温度...  相似文献   
329.
朱艳杰  庞园涛  杨柳  黄建新 《岩土力学》2016,37(Z1):334-340
研究砂岩型铀矿床中本源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f)、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At.t)对黄铁矿及铀矿浸出的协同作用。采用富集培养法、无机盐硅酸钠平板法对砂岩型铀矿中的硫杆菌分离纯化,通过分析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结果及16S rDNA序列确定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并利用摇瓶培养法设计浸矿试验,向黄铁矿浸出体系中分别加入分离纯化的At.f、At.t及混合的At.f和At.t,检测pH值、氧化还原电位值(Eh值)的变化,浸矿40 d,测定浸矿体系的总铁离子浓度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并分析黄铁矿矿渣表面形态及成分。根据黄铁矿的浸出结果,设计铀矿浸出试验,浸矿40 d,测定浸出体系中的pH值、Eh值、总铁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等参数并计算四价铀的浸出率。结果表明,分离的两株优势菌中SW-2鉴定为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t.f),SW-3鉴定为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t.t)。At.f、At.t浸出黄铁矿和铀矿时存在协同作用,At.f为浸矿体系的强氧化剂,主要将Fe2+氧化成Fe3+,Fe3+将UO2氧化成可溶性的UO22+;At.t可为浸矿体系提供酸性环境;At.f: At.t = 5:1试验组对黄铁矿和铀矿的浸矿效果最好,四价铀的浸出率为55.60%,黄铁矿矿渣表面形态显示细菌对黄铁矿存在直接的氧化作用;At.f、At.t高效浸出黄铁矿的菌量比例对以黄铁矿为伴生矿的铀矿的细菌浸出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工业微生物浸铀时提供一定的支持并为以黄铁矿为伴生矿的其他矿物的微生物浸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0.
This study tracks changes in metal distribution in estuarine sediments as a result of leakage from acid sulphate (AS) soil landscapes in the Boreal Zone (Finland).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these nasty soils on sediment geochemistry in a biologically sensitive and shallow brackish-water estuary. In order to do this four sediment cores were sampled in a profile extending seawards from the mouth of the Vörå River,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heavily AS soil-impacted rivers in Finland and Europe. Two of the cores were rather deep (2.5 m and 4.0 m) and the others were shallow (0.4 m and 0.8 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 appreciable amount of aluminium (Al), cobalt (Co), cadmium (Cd), copper (Cu), manganese (Mn), nickel (Ni) and zinc (Zn) were elevated i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of the sampled bottom sediments compared to the deeper sediment background levels. These metals are all known to be abundantly leached from the AS soils. At the site approximately 4 km away from the river mou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Co, Mn, Ni and Zn were elevated 5–100 times as compared to the background levels and showed an intriguing cyclic pattern, most likely reflecting seasonal leaching dynamics in the AS soil landscapes. In contrast, metals that are not abundantly leached from AS soils, i.e. chromium (Cr), iron (Fe) and vanadium (V) had consistently low concentrations throughout all sediment cores. The elevated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top layers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estuary are alarming. The continuous land uplift of the region combined with the episodic rapid declines in pH may result in short and long term extensive release of metals. This, in turn,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trace-metal contents in the Gulf of Bothnia and the entire Baltic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