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0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603篇
测绘学   203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019篇
地质学   2912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17篇
自然地理   4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山东省临邑县临盘镇地裂冒喷水油灾害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临邑县临盘镇西十二里村发生地裂冒喷水油灾害:对此次灾害研究认为,灾害发生前地应力已有明显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油田开发难以直接引发断层的活动。因此,地裂冒喷水、油灾害是因活动性断昙——临邑断层在局部薄弱部位活动而引起的,断层活动使地下流体顺断层涌出地表,是自然地质灾害。灾害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面不均衡沉降耦合使得地下应力布不均习,导致在断层的薄弱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并引发灾害发生。灾害发生已使得地下不均衡应力得以释放,近期内再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2.
滑坡及危岩(崩塌)防治工程措施选择与工程设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滑坡和危岩(崩塌)治理工程措施较多,措施组合可变性大,每种工程措施都有其相应的应用条件,不宜性、适宜性和最佳配置组合。治理工程措施选择应充分考虑治理工程功能性的具体要求、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工期要求和投资的经济性以及后期维护的要求、工程岩土体性质及其蓄水后的变化、场地条件、施工技术条件、地方材料资源等具体制约因素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三峡水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国家级验收总结的基础上,对滑坡与危岩(崩塌)常用防治工程措施(排水、削方减载、回填压脚、抗滑桩、重力式抗滑挡墙、预应力锚索、格构锚固、拦石墙等)的工程适用条件、工程设置及不宜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工程设置应考虑及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3.
根据布雅煤矿区勘探地质报告以及实地考察,评价了盆地目前地质环境现状,预测了该区未来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保证矿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滑坡治理中格构锚固结构的解析解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格构锚固结构受力的基础上 ,将格构梁简化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基上的梁 ,提出了格构锚固结构的力学模型 ,利用 Winkler弹性地基上梁的解析解对格构梁进行了内力和变形的分析 ,发现格构梁的受力状况受弹性特征λ、梁格间距 ls以及悬臂长度影响 ;建议梁长 l与λ宜满足 lλ≥ 2π;采用较小间距的格构梁以及小吨位锚索 ,间距宜满足 lsλ<π/ 2 ,悬臂长度取 (0 .3~ 0 .5 ) ls,并将分析结论应用于三峡库区巴东太矶头东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75.
针对大多滑坡体滑裂面的三维特征,将滑坡体离散为多条柱体,从分析作用干滑裂面上的力的静力平衡入手,通过引入一定的假定,分析作用在条柱上的作用和力矩平衡条件,应用Newton-Lapson方法可以方便地求出滑坡的稳定系数真值下限解。便于与三维极限分析的上限解一起,确定滑坡安全系数的范围。应用三维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对小湾水电站坝前堆积体在坡角开挖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堆积体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76.
论滑坡分类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在广泛查阅和总结国内外滑坡分类基础上 ,以滑坡监测预报与防治为目的 ,遵从滑坡活动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分类体系的完备性需要 ,理清了已有各种滑坡分类的性质及其彼此间的关系 ,并对之进行了科学归纳、取舍和补充 ,建立了具有层次系统性的综合性滑坡分类体系。为建立滑坡监测预报地质模型体系奠定了基础 ,并有助于对滑坡活动的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77.
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决定了对其规律的研究应有别于传统的工程地质学研究 ,从社会属性方面来分析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受威胁对象的易损性是控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条件 ,对这两者的分析评价称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GIS技术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代表着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研究 ,作者开发出了基于商业GIS软件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 (RiskAnly)。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并利用此系统对我国全国范围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和最终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8.
三峡工程库区巴东县赵树岭滑坡稳定性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赵树岭滑坡是三峡工程库区的重要滑坡,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巴东新县城沿江大道的安全,并对新县城土地利用意义重大。在阐述赵树岭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水岩耦合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滑坡稳定性,预测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滑坡稳定性发展趋势和渗流特征。研究表明,水库蓄水及水位波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三峡水库蓄水后,滑坡将发生局部失稳,必须加以治理,提出了滑坡防治的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79.
The use of uniform hazard spectra which have the same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future version of the National Building Code of Canada. Commonly used combination rules to estimate the peak responses of multi‐degree‐of‐freedom (MDOF) systems are the square root of sum of squares rule and the 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 rule. However,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peak response of a MDOF system exceeds the one estimated by using these rules with the peak modal responses from the uniform hazard spectra cannot be inferred directly.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of the peak response of MDOF systems is presented by considering that the uncertainty in seismic excitation due to all potential earthquakes can be lumped in th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ground acceleration with uncertain model parameters. This probability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random vibration of linear systems and the first‐order reliability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under‐ or over‐estimations are less than about 5 or 10% if the modal contributions are not within 10–90% of, or not within 20–80% of, the absolute sum of the effective modal peak responses, respectively. Otherwise, severe under‐ or over‐estimation could result.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0.
Vaunat  Jean  Leroueil  Serge 《Natural Hazards》2002,26(1):81-107
The paper first recalls briefly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to assess landslide hazard and risk analysis in terms of predisposition, triggering andrevealing factors. This framework, that reflects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landslide, is based on the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slope movements proposed by Vaunat et al. (1994) and Leroueil et al. (1996). The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ation can be schematized by a 3-D matrix having the following axes: types of movement; types ofmaterial; and the four stages of movement: pre-failure, failure, post-failure andreactivation. For each relevant element of this 3-D matrix, there is a characterisationsheet including: the controlling laws and parameters, the predisposition factors, thetriggering or aggravating factors, the revealing factor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movement. The paper focuses afterwards on the post-failure stage, which generallyis the most destructive, and on the mobility index. It is shown that this laterindex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product of sub-indices associated with failure, brittlenessof the material, ability of the soil to develop pore pressures, geometry of the moving soil ma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rain. It is also shown how these aspects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slope movements. This seems to provide a rational basis for examining slope movements at the post-failure stage and assessing associated ri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