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21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366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106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黑河干流肃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肃南山地生态系统是黑河流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黑河干流肃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手段,分析其动态变化与环境效应,认为肃南山地森林景观趋于破碎化、老龄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服务功能降低,逆向演化显著,进程加快。景观的稳定性变差,正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逐渐向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转化。其原因是自然背景下的人类活动干扰所致。  相似文献   
682.
以齐鲁文化为对象,阐述了齐鲁文化景观的形成原因及空间分异。认为齐鲁文化的形成与海陆兼备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加大了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联系;齐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和影响了齐鲁文化景观的形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对齐鲁文化景观空间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人文环境的变化推进了齐鲁文化景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83.
濒危植物四合木生境景观动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7 年MSS 及1990 年、2000 年、2005 年TM 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运用RS 与GIS 技术,选择若干相 关指标,在系统分析四合木生境景观构成动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文驱动因子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 法进行了四合木生境景观动态驱动因子作用强度及其贡献率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8 年来四合木分布区景观构 成变化较大,其中四合木种群面积不断减少而耕地、城镇、工矿等人工景观类型不断扩张,沙地与其他植被面积扩 展明显,这与研究区旱化趋势加重、人为干扰强度加剧密切相关,且人为因素是造成四合木种群大面积减少及其生 境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外因。  相似文献   
684.
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运用FRAGSTATS软件,研究了1980~2000年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1a湿地面积减少了33.1%;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均呈减小趋势,而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分割指数和斑块周长偏离度则呈增加趋势;松嫩平原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21a来向西南方向偏移了49.82km,主轴方向逆时针旋转了7.817°,表明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这种变化是在区域水文和气候波动、水利工程、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的保护措施等因素共同驱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685.
选取闽北狮浦盆地为研究区域,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因子、土地因子两个方面,构建了狮浦盆地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协调性评价。结果表明:周宁狮浦盆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度较大,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中等;经济因子协调性和整个土地利用系统的总协调性基本趋势都是上升的,而土地因子协调性处于下降趋势,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土地不合理利用换来的;评价结果既为狮浦盆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86.
翁时秀  彭华 《地理科学》2011,31(3):372-377
为探究中国古村落景观变迁的发生机理及不同行动者在此过程中的行为逻辑,对浙江省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古村落群进行了案例研究。从本土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指出: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情理社会,国家正式权力镶嵌于乡土文化之中,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政府与村民的互动推动了古村落景观的变迁。借用"国家-社会"二元框架,将变迁中的行动者分为县(市)政府,乡镇政府,有关系村民和无关系村民四类,指出不同的行动者具有各不相同又彼此联系的行为逻辑,为常态下的中国古村落景观变迁提供了一种行动者类型框架和一种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687.
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11个超大城市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 MSS/TM/ETM+/OLI和HJ-1卫星CCD数据,利用基于面向对象的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分类方法提取20世纪70年代到2015年的城市不透水层,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最大斑块指数LPI(Largest Patch Index)、斑块密度PD(Patch Density)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ENN(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分析了超大城市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的SVM分类方法能够高效提取城市不透水层;平均总精度高于87.9%,平均Kappa系数高于0.87;过去40余年,各超大城市的面积扩张了4—13倍,中国和印度的超大城市扩张最快,广州、上海超过12倍;各城市以"中心—边缘"或"沿海—内陆"的方向扩张,表现为"扩散—聚集—再扩散"的扩张模式;总体来看,沿线的城市化进程仍处于上升期。本研究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8.
本文在3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缓冲区分析,从景观和斑块两个层次对蓬莱市城市辐射效应与景观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景观层次上,随着城市辐射距离的增加,景观破碎化降低。在斑块层次上,蓬莱市的城市辐射效应对果园和水浇地的影响较大,最大距离是25km;对其他斑块类型影响不大。这表明山东半岛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景观的破碎化,而且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影响果园和水浇地斑块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8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cker Hills Tillite (RHT), which represents the northernmost outcrop of lithified continental glacial deposits in Victoria Land, is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glacial landscape assemblage of the Ricker Hills, a nunatak at the internal border of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A warm-based ice sheet deposited the tillite and induced syn- to post-depositional glacial deformation under wet conditions both of the tillite and of the bedrock. The thickness of the ice sheet on the nunatak is estimated to have been 600 m, at most. The area had been deeply eroded before deposition of the RHT as documented by the low elevation of tillite outcrops located in overdeepened depressions of the nunatak. Micropaleontological analysis evidences only the presence of Permian to Jurassic palynomorphs. X-ray diffraction and SEM–EDS analyse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RHT indicate continental chemical weathering under wet conditions after the RHT deposition. As documented by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variation in CRP drillholes, the progressive cooling of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allowed chemical weathering in “warm” conditions until the Late Oligocene period in southern Victoria Land, leading to a chronological constrain for RHT deposition. Conservatively estimating the sea level to have been between the tillite outcrops and the erosional trimline limiting horns in the Ricker Hills, at the time of RHT deposi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maximum uplift of the area would not have exceeded 900–1500 m since at least Late Oligocene.  相似文献   
690.
ABSTRACT. Lawrence, Kansas, survived a tumultuous beginning. The young town endured attacks twice, in 1856 and 1863. The second raid, by the guerrilla William Quantrill's troop of more than 400 men, resulted in the deaths of 143 citizens. Lawrence serves as an example of how Americans memorialize unconventional warfare, targeted at citizens, in a material and permanent fashion on the landscape. Small and obscurely placed memorials fill the town, to the point that they have become ordinary. The memorialized landscapes of these tragedies thus display ambivalence toward the past and symbolically reject the loss of lives despite this era's high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and archival history of the town. Additionally, Lawrence has found alternative sources for its historical identity that do not reflect these tragedies but instead celebrate the city's pioneer establishment. In this article I use a set of methods for reading the memorialized landscape that includes archival and landscape analysis and uncovers the processes that have led to this town's understated and ambivalent memorialization and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