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21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366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106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21.
城市地理空间数据集成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  徐青  古林玉  王晓理 《测绘科学》2016,41(9):176-180
城市地理空间数据是表达城市地理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关系、变化规律的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分析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组成结构、组织管理、集成利用,并将这些数据有效应用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将在城市信息化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以开发的"兰州市城关区地理信息集成系统"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构成与获取方式,研究了城市地理空间数据与业务部门数据的集成方法,并对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在晕渲图制作、三维景观生成、数据可视化等主要应用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22.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园区内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高峰丛、丘陵、单面山与象形山、水文遗迹等8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为核心,形态雄伟、典型、优美、珍稀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公园岩溶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探讨了织金喀斯特,及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大地貌单元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认为它们的发育模式由地下喀斯特逐渐过渡至地表喀斯特,系统完整地纪录了贵州高原喀斯特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423.
褚玉杰  赵振斌  张铖  陈诚  陈幺 《地理学报》2016,71(6):1045-1058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社区逐步成为多群体竞争与冲突的场所,其内部多群体的态度差异成为指示社区冲突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西安汤峪镇为例,采用参与式制图(Participatory Mapping)和半结构访谈方法对当地居民、度假购房业主和游客3类群体的旅游开发态度和景观价值感知进行调查,最终获得315套访谈表与填图,共提取空间信息点5518个。基于对Brown等土地利用冲突倾向指标模型的修订,并结合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旅游社区态度差异和冲突倾向的空间特征。结论显示:① 旅游开发态度及其差异具有明显的地点指向性,并与景观价值的空间感知相关联。旅游开发冲突倾向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斑状格局,高值集中于社区旅游开发核心区域,且强度由开发的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减弱;② 潜在冲突地点的形成既有传统冲突因素的影响,又有特殊空间因素的作用,旅游开发要素的空间结构、多人群景观价值的空间感知、社区旅游发展阶段和相关人群的涉入程度都会影响冲突空间的形成;③ 参与式制图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能够帮助获得多人群主观数据,为认识态度和旅游开发冲突的空间特征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24.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3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识别是城市用地组织,协调与配置的基础信息源,是判定城市用地内在功能形态,功能组合模式和功能之间动态权衡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长期以来并未构建一套可行的识别方法体系.本文从土地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功能综合的视角构建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基础系统整合空间功能价值量核算函数群,通过纵横对比的方法确定空间功能主导类型.研究区实证分析表明,城市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分类体系较好反映了不同地类的功能类型;空间主导功能的识别也与不同地类的功能匹配;同时也发现三生空间的整体毗邻性较低,空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性较差的问题;三生空间功能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相似文献   
425.
以长株潭主城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卫星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特点建立长株潭用地类型分类系统,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人为干扰测度模型获取主城区用地转移矩阵和人为干扰度指数时空分布,探讨长株潭主城区生态景观与人为干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1978—2015年长株潭主城区耕地、园林地、建设用地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总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从3 544.67 km~2下降到2 571.18 km~2,园林地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总体下降177.89 km~2;建设用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80.56 km~2增加到1 252.85 km~2;在1994—2000年和2010—2015年长株潭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两个典型阶段,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通过占用耕地和园林地的方式实现。景观人为干扰指数时空分析表明:1978—2015年长株潭主城区景观人为干扰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中心城区以耕地、园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为主,周边地区主要以耕地和园林地的相互转移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人类活动对主城区生态景观的影响总体呈加强趋势,且受人类活动干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426.
胡璐锦  何宗宜  刘纪平 《测绘科学》2016,41(4):37-43,49
针对传统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数据局限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地形信息量的景观格局预测分析方法。结合信息熵理论,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地形信息量,研究不同分级地形信息量下景观格局特征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景观类型在不同地形信息量等级的分布特征,对具有相似地形特征的区域建立利用地形信息量对其景观格局特征进行预测分析的方法。该文选择珠海市地形特征相似的两个区域进行了试验分析,对珠海市斗门区建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地形信息量的景观格局预测方法,预测在相似地形特征下南坪镇的景观格局特征,并以南坪镇真实的景观特征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地形信息量的邻域景观预测分析方法不仅能正确预测分析不同地形信息量下的景观分析指数,同时也能正确预测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27.
本文以福建东山岛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TM影像图为数据源,应用GIS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提取景观生态因子信息,对 1996年和 2002年两个时段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大,农田、园地、人工建筑逐渐增加,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山海岛县景观生态格局调整的对策,为该区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8.
Seagrass landscapes and their effects on associated fauna: A review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Seagrasses comprise some of the most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structures of shallow-water estuarine/marine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However, while knowledge at the molecular, organism, patch and community scale is pervasive, understanding of seagrass landscape ecology is more fragmentary and has not been synthesized. The growth and recruitment dynamics of seagrasses as well as man-made and/or natural disturbances create complex 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seagrass over broad (metres to kilometres) spatial scales. Hence,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mechanisms maintaining and/or threatening the diversity-promoting function of seagrass meadows and to understand their effects on benthic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Although landscape ecology has recently become more integrated into seagrass research, our understanding of animal responses to variability in seagrass landscape structure is still fragmentary.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to date, this paper evaluates studies on seagrass landscape ecology, testing the general null hypothesis that concepts developed in terrestrial settings can be generalized across landscapes, and (a) presenting definitions and terms used in seagrass landscape ecology, (b) reviewing 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seagrass landscape studies to identify possible key regions and target species, (c) evaluating different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d) describ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used to describe organism responses to seagrass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e) placing seagrass landscapes into an applied context.  相似文献   
429.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美学和视觉效应、盲目引进外来种、植物配置不合理、大面积运用草坪等现象,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土地整治生态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人+植物”群落城市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渭东新城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空间群落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城市土地整治修复和生态空间建设中,重点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特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平衡的生态链;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人+植物”群落为单位与城市设施、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最终可以构建优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430.
Although transportation and outdoor recreation are well‐recognized aspects of national parks,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se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geography as a means of analyzing historical landscape change. This paper offers an innovative synthesis of methods for studying cultural landscape change over time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ransportation, tourism, and outdoor recreation along the Howard Eaton Trail (HET)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e conducted research through a field course that combined repeat photography, archival researc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traditional field method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combination of repeat photography and other methods can create an effective means of evaluating cultural landscape change; even short field course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to conduc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that provides powerful, multidimensional, situated‐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repeat photography creates datasets that may benefit future research and teac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