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基于生态价值核算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评价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一种类型,政策环境评价是指对已有的或计划制定的政策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综合的评价过程.文章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比较分析,对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中土地利用政策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角度出发,该政策基本可行,但需要加强对社会用地等方面的控制.文章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理论的应用以及政策环境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82.
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解译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以及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变化、变化速度等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标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5年间,定边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耕地、林地分别增加48769.23hm^2和3654.93hm^2;草地减少43763.01hm^2;各类型间的转化突出表现为草地向耕地与林地咕勺转化;景观指标变化分析表明景观结构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或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83.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型的图谱方法--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hangesinlandcoverandland-usehaveimpactsandimplicationsatlocal,regionalandglobalscalesbecauseofthewaytheyalterbiophysical,biogeochemicalandhydrologicalstatesandprocesses(Alcamoetal.,1996;Li,1996).Since1990,scientistsathomeandabroadhavebeenpayingattentiontoresearcheson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Turneretal.,1990;MeyerandTurner,1994),butresearchisnotenoughon"spaceandprocess"ofLUCC(Turneretal.,1995).Spatialrelationshipbetweenvariablesyethasnotbeenestablished(Bockstael,1996).Soitispara…  相似文献   
384.
谢花林  李波 《地理研究》2008,27(2):294-304
本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考虑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变量,建立了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中转为耕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转为草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到乡镇中心的距离;转为林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海拔;空间异质性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间变量共同影响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解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能力;通过对草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检验,得出空间统计模型能较好地揭示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85.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使土地理化性质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和差异,从而影响到岩溶作用的方向和强度。通过野外溶蚀试片实验法,对金佛山典型岩溶区碧潭泉和水房泉两泉域岩溶生态系统的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溶蚀速率进行雨季短时间尺度变化的野外观测。2006年7月中旬开始,重庆地区罕遇43天高温无雨的特殊天气,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甚至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海拔的岩溶区石灰岩试片溶蚀速率都存在较大差异,碧潭泉域雨季绝对溶蚀量仅为水房泉域的13.3%,6个测试点土下溶蚀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水房泉竹林地、水房泉林地、水房泉草地、碧潭泉林地、碧潭泉灌草丛、碧潭泉耕地。在研究时间内降雨量、温度和土壤CaCO3含量差异的基础上,金佛山两泉域岩溶作用主要有两个控制因素:土壤CO2浓度、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386.
基于数理统计的快速城市化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试以土地系统理论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1996—2005年各类用地数量变化数据库,分析大连市各类用地时空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用地规模。采用吉布斯一马丁(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和洛伦兹(Lorenz)曲线分析大连市各类用地的数量结构特点,利用二次指数平滑方法预测出2010~2020年大连市各类用地规模。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缓慢下降态势,但就经济增长的规模看,未来大连的经济发展不会始终保持之前的增长态势,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将有所缩减。  相似文献   
387.
基于区块特征的元胞自动机土地利用演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中栅格式规则空间模拟复杂地理元素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土地区块特征的非规则空间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地理单元实质不规则实体形状作为元胞空间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仿真模拟,运用MapInfo建立非规则空间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应用软件.对头灶镇土地利用演化的实证研究表明,非规则空间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更真实地描述元胞地理信息、局部空间关系和演化规则,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88.
研究了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通径分析方法探讨有机碳与各粒径团聚体之问的关系.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和团聚体保存几率影响明显:坡耕地有机碳含量仅为17.544(g/kg),分别比灌丛、橘林地、草地和菜地低61.14%、71.66%、74.43%和100.83%;团聚体稳定性指数依次为草地(2.394)>灌丛(2.383)>橘林地(2.085)>坡耕地(1.953)>菜地(0.865);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在灌丛和草地中明显正相关,在橘林地和菜地中呈负相关,而在坡耕地中相关性不明显;大粒径团聚体保存几率是决定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园子,5~10mm和3~5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累积与稳定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61和0.50.   相似文献   
389.
PREFACEXi’an ,situatedinthemiddlepartofChina,isawell knowncityofhistoriyandculture .Thepurposesofthisre searchprojectaretofulfilltherequirementsofincreasing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thecity ;toavoidortoreducetheexpensivetreatmentcostscausedbothbyvari…  相似文献   
390.
In the late 1970s, a concept of an ecological network in former Czechoslovakia, called the Territorial System of Ecological Stability (TSES) was formulated as a response to large-scale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loss. In the Czech Republic, the TSES concept is a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namely of the ac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the landscape. The whole system is the network of ecologically significant segments of landscape, efficiently distributed on the basis of functional and spatial criteria, covering biotic, hydrological, soil and relief conditions. It consists of biocentres, corridors and buffer zones. The TSES is established at three hierarchical levels: local, regional and supra-regional (=national). In the article, a methodology for establishing the supra-regional TSES is presented in more det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