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北京市交通出行环境的空间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晓路  季珏  张文忠 《地理科学》2009,29(6):817-824
运用交通出行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对北京市交通出行环境的空间分异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造成空间分异的原因进行了解析。①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出行环境表现出显著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分异。目前北京市交通出行矛盾最严重的几个地区包括前门王府井地区,亚运村-北苑-天通苑地区,中关村和回龙观地区,东长安街以南的双井-劲松-南磨房-王四营乡一带,西北五环以外的香山-植物园地区,大兴黄村,通州区。②在交通出行行为方面,北京市居民分化为四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组群,他们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不均匀性特征。③公共交通布局规划对于提升满意度具有明显效果,其中,各地800m范围内公共交通站点布局以及公交线路配置的作用尤其显著。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各地区交通出行矛盾的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公共政策方面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2.
基于统计资料和实际调查分析佛山市禅城区的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结果显示,禅城区的城市用地空间演变遵循一般圈层式和轴向填充式规律,空间演变历程可分为4个时期:形成期、渐进扩散期、填充期和蔓延期.城市土地利用均质度较低,没有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用地布局总体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边界模糊.区域环境变化、行政区域调整和产业发展与升级是影响用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问题提出用地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3.
基于面向对象的城市地物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已成为遥感领域中的热点与难点。利用具有人的思维特点的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分析和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的空间信息、结构信息与光谱特征等,总结了面向对象解译方法的5个步骤,即影像分割、分类方法的选择、地物种类分类,知识库构建、计算机自动分类。分类结果表明:(1)克服了“椒盐现象”;(2)信息提取的总体精度为92.19%,而且各类地物信息的提取精度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利用前期分类的拓扑关系有效提取了城市水体与建筑物阴影。  相似文献   
134.
针对出行生成预测中变量众多以及多重相关性问题,以常州调查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建立基于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发生量模型。并对两者建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PLSR能有效地解决变量多重相关性问题,模型意义清晰,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5.
应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建立"比较矩阵"分析模型,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的分级方法进行研究.与此同时,以都匀市土地利用类型为例,从生物多样性、系统承载力、环境容量、气候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水土保持与流失、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11个指标来对1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做比较分析与敏感性量化,然后进行敏感性排序和有序聚类分级,并借助GIS软件绘成都匀市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敏感等级分布图.研究结果认为,Ⅰ级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灌木林地、有林地,Ⅰ级敏感包括天然草地、稻田、园地、水域,Ⅲ级敏感包括旱地、陵墓地,Ⅳ级敏感包括城镇、公路、农村居民点,Ⅴ级敏感包括独立工矿用地、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136.
以辽阳地区为试验区,采用ETM多波段和SPOT全色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对影像进行几何配准、图像增强等一系列处理。利用HIS变换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影像融合试验,对比分析融合结果,融合后影像同时具有多光谱和高分辨率的特性,提高了影像解译度。参考国家分类标准,选取农村、水体、旱地、林地、菜地、城市和水田七大类进行分类试验。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主成分变换融合后的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最后,在Arc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处理,制作土地利用分类图。使用该方法制作的辽阳地区土地利用分类图,可以满足一般用户对土地利用分类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7.
为研究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的特性,揭示其在岩溶土壤碳循环的作用,选取桂林毛村岩溶试验场为研究点,采集岩溶区、混合区与非岩溶区中的稻田、玉米和柑橘园表层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细菌群落丰度、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的异同。结果显示,在得到的48 159条序列中,共有2 602个OTUs。土壤细菌优势门(相对丰度>10%)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纲(相对丰度>10%)为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和β-变形菌纲(β-proteobateria)。岩溶区土壤细菌门水平上的变形菌门和Latescibacteria的细菌和目水平上的酸杆菌亚群GP6的丰度均高于混合区和非岩溶区,而科水平上酸杆菌亚群GP1和目水平上的酸杆菌亚群GP2的相对丰度低于混合区和非岩溶区。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pH和总氮等是引起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8.
河套永济灌域土壤酸碱性与养分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干旱区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碱化土壤剖面pH值与土壤水分和养分之间的关系,测定河套永济灌域荒地、林地、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20、20~40、40~60、60~80、80~100 cm剖面土壤pH值、含水率(SMC)、有机质(OM)、总氮(TN)、Zn、Cu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pH值平均值为9.13;土壤含水率2.96%~31.35%;土壤OM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30、0.49 g·kg-1;微量营养元素Zn、Cu平均值分别为107.20、32.78 mg·kg-1,是相应背景值的1.9、1.7倍;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差异性极显著(P<0.001),高低顺序为荒地 > 农田 > 林地,在垂直剖面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主要受TN含量的影响,回归方程为YpH=9.336-0.409XTNP=0.001);表层(0~40 cm)土壤pH值在一定程度上受Cu含量的影响,回归方程为YpH=0.018 XCu+8.523(P=0.003)。在河套永济灌域,一方面土壤碱化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的贫瘠,另一方面施肥等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表层碱性,同时造成微量元素的累积,加重土壤碱性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因此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合理科学地施用农药化肥。  相似文献   
139.
D.A. Hughes 《水文科学杂志》2015,60(7-8):1286-1298
Abstract

Temporal variability can result from shifts in climate, or from changes in the runoff response due to land- or water-use changes, and represents a potential source of uncertainty in calibrating hydrological models. Parameter valu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Monte Carlo parameter sampling methods for a monthly rainfall–runoff model (Pitman model) for different sub-periods on four catchm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and degrees of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Australia and Africa. For some catchments, parameters were not dependent upon the sub-period used and fell within expected ranges given the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model equifinality. In other catchments, dependencies can be identified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signals contained within the sub-periods. While the Pitman model is relatively robust in the face of temporal variabil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better simulations will always be obtained from calibration data that include signals representing the total variability in climate, land-use change and catchment responses.  相似文献   
140.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s ar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rerequisit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arid lands, where the environment is wholly fragile thanks to extremely limited precipitation, and where human activities have greatly transformed natural desert system by clearing natural vegetation, expanding oases and even building dams on inland rivers.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ies on land use patterns are still characteriz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ase studies, with almost no solid scientific bas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land types and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re the principal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s, and that GIS and RS-based large-scale land type mapping and the study of their spatial combination structures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duced by irrational land use mostly result from their deviation from the natural properties of land types. Taki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NSTM) as an example and considering land type patterns as the basis of land use patterns,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vertical oasis- and-mid-mountain two-belts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sustainable mountain land use model for arid lands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and in terms of oases patterns, it outlines oasis development models, including intensive land use pattern in alluvial-diluvial fans, modera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alluvial plains, and ecological land use pattern in river-end o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