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12篇 |
免费 | 3693篇 |
国内免费 | 19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78篇 |
大气科学 | 4059篇 |
地球物理 | 2591篇 |
地质学 | 5424篇 |
海洋学 | 1264篇 |
天文学 | 127篇 |
综合类 | 1619篇 |
自然地理 | 69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334篇 |
2023年 | 374篇 |
2022年 | 695篇 |
2021年 | 867篇 |
2020年 | 901篇 |
2019年 | 995篇 |
2018年 | 763篇 |
2017年 | 1003篇 |
2016年 | 995篇 |
2015年 | 1013篇 |
2014年 | 1185篇 |
2013年 | 1739篇 |
2012年 | 1376篇 |
2011年 | 1276篇 |
2010年 | 1062篇 |
2009年 | 1134篇 |
2008年 | 1121篇 |
2007年 | 1121篇 |
2006年 | 1058篇 |
2005年 | 906篇 |
2004年 | 773篇 |
2003年 | 657篇 |
2002年 | 600篇 |
2001年 | 504篇 |
2000年 | 440篇 |
1999年 | 364篇 |
1998年 | 341篇 |
1997年 | 340篇 |
1996年 | 195篇 |
1995年 | 202篇 |
1994年 | 161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利用CloudSat 卫星资料,选取冰粒子的等效半径(IER)、数浓度(INC)、含水量(IWC),统计分析了层云、层积云微物理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层云/层积云小粒子(0~50 μm)、中等粒子(50~80 μm)、大粒子(≥80 μm)出现频率分别为18.7%/16.3%、77.6%/62.6%、3.7%/21.2%。在IER 垂直分布上,层云小、中等粒子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小粒子在云层上部出现较多,中等、大粒子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云/层积云INC低值段(0~50 L-1)、中值段(50~100 L-1)、高值段(≥100 L-1)出现频率分别为90.1%/76.5%、9.6%/19.5%、0.3%/4.1%。在INC垂直分布上,层云低、中值段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低、中值段分别在云层中部、上部出现较多。层云/层积云IWC低值段(0~50 mg·m-3)、中值段(50~100 mg·m-3)、高值段(≥100 mg·m-3)出现频率分别为96.7%/82.8%、3.2%/13.4%、0.1%/3.7%。在IWC垂直分布上,层云低值段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低、中值段分别在云层中部、上部出现较多。 相似文献
62.
63.
基于非局部滤波的SAR强度RC合成变化检测法对小图斑、线型地物等动态监测灵敏,且对数据获取无时空基线要求,在多云多雨城市地表要素变化检测中具备潜力。本文研究以多时相SAR强度RC合成图为数据源,提出一种基于色彩空间变换的变化图斑半自动提取方法,即通过色彩空间转换、训练样本选取、监督分类影像分割、变化区域提取4步骤,可实现基于SAR强度图的城市建设用地动态监测与图斑高效更新。选取南京河西新城与江北新区为示范,以最优参数配置(3特征向量与10样本类别)进行试验,实现了优于88%的建设用地查准率指标。 相似文献
64.
获取了22景IW模式的Sentinel-1A/B数据,分别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时序技术得到了沧州地区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地表平均沉降速率及累计沉降量。经分析,两种时序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结果表明:献县、沧县、沧州市区地面表现为回升趋势;青县、沧县东部、南皮县西部、东光县等地区地面沉降量较大,其中东光县何庄村累计下沉量达47 mm,而引起这些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为农业生产等带来的地下水开采。本文对基于Sentinel-1A/B SAR数据的时序分析方法在城市沉降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5.
66.
67.
河南省境内淮河南北气候变化的小麦适应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度是气候变化下适应性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气候变化适应度的概念及其定量评价方法,并对淮河南北的小麦适应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省境内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并非淮河干流区,而是由原位置北移约300 km处的最大支流地带,冬小麦的适应度空间变化大致围绕该分界线呈经向分布。淮河分界线以南地域适应度为62.57%,高于以北地域的56.81%,研究结果表明,欲达到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距离完全适应仍有较大空间需要人为调控,且北部相比较南部其调控压力更大。在年际变化上,随着20世纪80年代气候的突变,各地小麦温度适应度骤增,水分适应度骤减,之后随着气候的日趋稳定,各气候要素的适应度不断上升,但在21世纪初上升速度下降,甚至有降低趋势,表明气候变暖的环境对小麦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68.
69.
基于空间分析与实证的中国农业土地边际收益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nature of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l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change and its three components: technical change (TC),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 (TEC) and scale efficiency change (SEC) as seen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1995 to 1999. Based on county-level data, the study utilized both stochastic frontier and mapping analyse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owth in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land was diverse across various regions, where most gain occurred in eastern coastal zone, while loss was in Northwest and North China. China has experienced moderate decreases in annual TFP change (-0.26%) with considerable regional variations. Specifically, the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system led to a moderate drop in annual TFP change. County-level mapping analyses took into account interregional variances in TFP and its components. Regarding components of TFP, TEC differences explain the majority of regional dispersions in TFP. As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the Huang-Huai-Hai region and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 economic zone face the challenges of land conversion and grain security amids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70.
利用1999年Landsat ETM+、2005年Landsat TM卫星影像和2009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影像提取兰州南北两山地区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的实际相结合,运用GIS分析、景观指数计算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兰州南北两山地区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 a来兰州南北两山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草地和农田的减少;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多样性增大,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驱动力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该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