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3篇
  免费   780篇
  国内免费   775篇
测绘学   1829篇
大气科学   637篇
地球物理   727篇
地质学   1781篇
海洋学   225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954篇
自然地理   366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380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401篇
  2016年   396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618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483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44篇
  2007年   454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基于聚落地名记录的过去300年吉林省土地开垦过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曾早早  方修琦  叶瑜 《地理学报》2011,66(7):985-993
聚落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新开垦区的聚落建立与农业土地开垦相辅相成,聚落格局演变可反映出土地开垦的过程。聚落地名,记录人类移居到新开垦区域时的直观状况,对于认识土地开发过程和恢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根据地名志资料,将聚落地名依据不同的土地开垦类型进行划分,提出了土地开垦-聚落地名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辨识出土地开垦-聚落类型,即官垦聚落和民垦聚落,其中民垦聚落又可分为自发移民聚落和政府招垦聚落,并得到各类型聚落近300年来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为认识吉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提供依据,也为利用聚落地名进行土地开垦格局重建提供尝试。  相似文献   
152.
地温变化在气候反馈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理解地温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时空关系对预测全球温度变化至关重要。利用1998 - 2017年石羊河流域的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采用小波分析结合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构建了石羊河流域夏季地温预报模型, 结果表明: 日平均地温预测效果在不同站点均为最佳, 其中预测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7, 3 ℃以内的预测概率均大于84%。其中, 民勤地区地温预测效果最好, 预测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1, 3 ℃以内的预测概率达到86%。日最高地温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高于0.8, 但误差平方和、 标准差较大。永昌地区日最高地温的模拟效果最好, 3 ℃以内的预测概率达到83%。日最低地温的预测与观测值的平均相关系数高于0.66, 3 ℃以内的预报概率高于83%, 但预测值略低。其中, 武威地区日最低地温的预测效果最好, 预测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72, 3 ℃以内的预测概率达到94%。研究成果可为有效弥补干旱、 半干旱区地温观测资料缺失和探讨其与局地气候的关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3.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54.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 are important vectors of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in India. Despite facing widespread resistance against the proposed land acquisition for these zones, they are still being promoted across the country. We argue that the wealth redistribution to the country's elites and the fractured resistance movements enable neoliberalism and its practices to grow in the countryside. Using a private sector SEZ in Gurgaon as a case stud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special economic zoning, as a neoliberal policy,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spatialized production of poverty. We also show that the main actors who promote neoliberalism in India (the state and the large‐scale urban private sector) have found a seemingly unlikely ally in rural India in the form of farmers with large landholdings, rural elites who are willing to let go of their lan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data for the article was collected in India in 2009–10.  相似文献   
155.
Natural ecosystems in the region of the lower Tarim River in northwestern China strongly deteriorated since the 1950s due to an expanding desertification. As a result, the downstream Tarim River reaches became permanently dry land. This historical evolution in land‐use change is typically the result of the anthropogenic impact on natural ecosystems. On the basis of a spatially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catchment model bidirectionally linked with a fully hydrodynamic MIKE11 river model, land‐use changes characterized by historical changes in leaf area index (LAI) of vegetation,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irrigated surface areas, can be causal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water resources (groundwater storage and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An increased surface area of irrigated (agricultural) land, together with a majority of inefficient irrigation methods, did lead to a strong increase of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of the farmlands located in the upper Tarim River area. Evidently, this evolution influenced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downstream in the Tarim basin. As a result, farmland has been gradually relocated to the upstream regions. This has led to reduced flows from the upper Tarim stream, which subsequently accelerated the dropping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downstream in the basin. This study moreover demonstrates that land surface biomass changes (cumulative LAI) along the lower Tarim River are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groundwater storag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6.
为了深入分析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灾害致灾特点及定量评价其经济损失,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4-2006年开展的西安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所取得的成果资料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的致灾特点具有直接性、三维破坏性、三维空间有限性、渐进性和持久性。采用终值法、影子工程法、统计推断法、重置成本法、建造成本或工程费用法、灾情对比法、间接损失与直接损失比例法和权重分解法评价得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灾害在1976-2006年造成经济损失为117亿元,其中直接损失71亿元,间接损失46亿元。  相似文献   
157.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刘成武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依托1980~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东、中部地区在1992~1993年时集约度下降显著,在1997年以后,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② 东部地区农地利用的总播种面积显著下降,而西部地区却有相当稳定的扩大趋势;③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均经历了一个“三缩二扩”的变化过程:“缩小 (1980~1985)-扩大 (1985~1991)-缩小 (1991~1994)-扩大 (1994~1999)-再缩小 (1999~ 2002)”;但在变化幅度与发展态势上,三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播种面积有显著的下降态势,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在1999年以前,其总的态势是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此后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小于东部地区;④ 中部地区耕地撂荒案例最多,涉及地域最广,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1992~1995年,而中部地区高度集中在1998~2002年,西部地区耕地撂荒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高度集中出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8.
以云南省蒙自断陷盆地东山山区典型岩溶洼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与实验室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旱季不同深度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揭示区内土壤水氢氧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云南断陷盆地山区土壤水分运移机制和当地农业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水δD、δ18O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8.3‰~-27.6‰和-17.5‰~2.5‰,平均值分别为-96.1‰±20.7‰和-12.3‰±3.7‰,降雨转化为土壤水和水分在土壤中重新分布时发生一定程度的氢氧同位素分馏。(2)旱季两个月份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4月份土壤水δD、δ18O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86.3‰±23.83‰和-10.6‰±4.3‰,显著高于2月份(δD:-106.1‰±9.5‰;δ18O:-14.1‰±1.6‰)(p<0.05),主要和4月份土壤水的蒸发作用强烈有关。(3)在空间上,坡地与洼地之间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存在差异,2月份坡地与洼地之间土壤水δD、δ18O值差异显著(p<0.05),洼地土壤水δD、δ18O比坡地偏轻;4月份坡地与洼地之间土壤水δD、δ18O值差异不显著(p>0.05)。(4)土壤垂直剖面方向上土壤水δD、δ18O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浅层土壤水δ18O和深层土壤水δ18O存在显著差异,2月份浅层土壤水δ18O比深层土壤水δ18O偏正2.8‰,4月份浅层土壤水δ18O比深层土壤水δ18O偏正10.5‰。   相似文献   
159.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区,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为了分析地表水系对成武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影响,该文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意见,提取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DEM地表水文分析提取河流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河流网络等,根据流量选取了河网。以河流为中心向两侧作缓冲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不同距离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在相同的缓冲区域内土地利用特征和变化,总结土地结构变化规律,结合100m,200m,300m,400m,500m,750m,1000m不同的缓冲区;通过对比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距离缓冲区的时空变化,从而分析水系因子对不同土地类型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距离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同,随着缓冲区范围的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特点,水系因子对成武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程度不同,水系因素对成武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0.
利用GPS监测地面沉降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了监测天津地区的地面沉降,配合精密水准测量,1995年布设了一个GPS监测网,每年的10-11月进行一次精密GPS测量,并与同期进行的精密水准复测的垂直形变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根据1995-2004连续十年GPS大地高与精密水准测量观测数据对比研究,验证了GPS监测地面沉降的精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GPS大地高变化完全可以像精密水准测量一样高精度获取水准测量点的沉降值,从而得出在地面沉降监测中GPS测量可用于监测地面沉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