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508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61.
吐鲁番盆地地震地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吐鲁番盆地是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沉积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盆地演化为单侧冲断推覆型压性盆地。盆地本世纪内地震活动水平整体上是较低的,但区内断裂、褶皱活动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盆地中央断裂带经开挖研究认为,全新世以来有3次古地震活动事件,其大震复现间隔为3000年左右.由于最后一次大震发生距今已有约2500年,所以盆地中央潜在大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2.
163.
西南天山明尧勒背斜的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明尧勒活动背斜喀浪勾律克河剖面生长前地层和翼部生长地层几何结构的填图以及变形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结合磁性地层及释光年代学研究,认为该背斜的滑脱褶皱作用起始于距今约1·6Ma,其总体几何结构形成于褶皱作用的早期,但其生长扩展并不完全遵从自相似性特征。持续的缩短作用部分被褶皱翼部陡倾膝折带的加长所吸收(由此导致背斜波幅的增加),另一部分可能是通过不同时期褶皱翼部不同膝折带组的旋转和迁移来实现的。明尧勒背斜的持续构造抬升是背斜区河流下切形成多级基座阶地的主因。晚第四纪褶皱的生长以背斜的垂直抬升为主,主要集中在北翼近核部,背斜宽度变化不大。背斜不同时期的抬升量和抬升速率均大于其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表明明尧勒背斜的变形以翼旋转为主(Pobletet al.,1996)。背斜自形成以来缩短速率和抬升速率均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4.
以开滦林南仓矿业分公司-850区域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原理,考虑地物条件及区域构造特征,将测区沿该区向斜轴线分成南北两区,两区各自独立设计。北部采用规则观测系统,南部选用非规则观测系统,两者重复区域针对满覆盖、叠加次数、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对观测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观测系统除采用了规则观测系统参数外,还采用了“以道补炮、双边加密炮点、中间激发加密炮点”的方法,确保了勘探区内资料齐全,取得了较满意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65.
通过对北阳庄井田综合勘探所获得的构造成果的归纳总结,探讨和分析了井田内褶皱及断层的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对今后的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6.
尼勒克井田的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深部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通过建立地质构造模型,反演出高倾角地层的地震记录,针对高倾角地层地震反射波的特点,采用小道距观测,在资料处理方法上着重注意原始资料分析、静校正处理、反褶积测试、叠前偏移技术等环节。该区勘探结果表明:在高倾角地层从事地震勘探,首先要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作好构造模型及反演记录,着重做好变观措施,其次选取合理的处理模块,做好叠前偏移技术,兼顾干扰波去除,即可获得满意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67.
在黄土塬区,选择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相对传统的直测线地震勘探而言,可以克服由于黄土巨厚、沟谷陡峭、黄土干燥疏松且厚度横向变化剧烈等因素造成的激发、接收困难。设计弯线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应遵循空间、时间条件来决定叠加次数;并考虑弯线叠加特点,计算弯曲测线共反射面元属性及道距、炮间距;根据动校正拉伸畸变,速度精度要求等综合因素选择炮检距。总之,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在于共反射面元属性分析,炮检中点的分散范围、分散度等参数的计算及优化。  相似文献   
168.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加褶皱的研究是以叠加机制和叠加类型为基础的。从变质岩构造研究中形成的叠加褶皱理论是以剪切褶皱为基础,而沉积岩的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均与之不同。国外有学者分别指出再褶皱时的斜纵弯褶皱机制和早期褶皱枢纽的迁移机制以及四种基本叠加类型。我国有人论述了早期褶皱的枢纽、拐线的迁移是正纵弯再褶皱的一种机制,依此提出了正纵弯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些成果的主要认识和依据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9.
川北米仓山地区褶皱基底火地垭群中普遍发育倾竖褶皱或陡倾覆褶皱,区调及构造解析表明,它们为两期褶皱叠加而成,第一期褶皱为北西-北西西向,紧闭倒转,第二期褶皱为北东向,经非共轴重褶后形成U形或W形露头干涉型式。本区非共轴重褶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其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0.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构造控矿型式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锡矿山铅锌矿受含矿岩系主褶皱和韧性剪切带的双重控制。矿体主要形成于主褶皱转折端厚层大理岩与含碳石英片岩间的构造虚脱及转折端附近。后期韧性剪切带内强弱不同的构造置换型式,是导致Ⅰ、Ⅱ、Ⅲ矿带矿体规模和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矿体最终规模和形态,不但取决于主褶皱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展布形式,也取决于韧性切剪带对其叠加和改造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