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0篇
  免费   2047篇
  国内免费   3043篇
测绘学   193篇
大气科学   275篇
地球物理   2584篇
地质学   8111篇
海洋学   1077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580篇
自然地理   1107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408篇
  2020年   465篇
  2019年   469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502篇
  2015年   467篇
  2014年   572篇
  2013年   630篇
  2012年   584篇
  2011年   580篇
  2010年   542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608篇
  2007年   644篇
  2006年   562篇
  2005年   517篇
  2004年   536篇
  2003年   441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358篇
  2000年   345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284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222篇
  1994年   198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冈底斯成矿带以斑岩型铜矿(伴生钼矿)为主体,通常作为"挤压型"陆缘岩浆弧—"碰撞裂谷带"斑岩成矿的典型代表而被广泛关注,但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和斑岩型独立钼矿的勘查和研究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层矽卡岩型白钨矿的发现,填补了区带矿种的空白;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边部发现的隐伏斑岩型钼矿,突破了"挤压型"陆缘成矿认识的传统误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新近发现的冈底斯东段则当钨铜钼矿,既是一处大型钨铜钼矿详查开发基地,又是一组统一于陆缘走滑断裂构造成矿体制作用的钨、铜、钼矿床组合,称为"泽当矿田"。在NWW向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陆缘走滑断裂作用下,早期(68~40.3Ma)拉分型转换构造——NEE向剥离断层,控制了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的形成;在NEE向冲木达陆缘走滑断裂作用下,晚期(30.26~23.62Ma)推闭型转换构造——NWW向逆冲断层,控制了隐伏斑岩型钼矿的形成。层矽卡岩型矿床形成和改造于68~66Ma和57~40.3Ma,叠加富集于斑岩型矿床的形成阶段——30.26~23.62Ma。  相似文献   
882.
路彦明 《地质与勘探》2010,46(Z1):1159-1167
[摘要]区域成矿背景分析表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韧-脆性剪切带形成于陆-陆碰撞体制, 在330 ~265Ma 期间,受挤压伸展体制转换影响,先后经历了韧、脆性构造变形。对与韧-脆性剪切带有 关的金矿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包裹体以气液相为主,均一温度集中在160 ~ 240益,成矿流体盐度 为3. 55 ~4. 5wt%NaCl。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的水为变质成因水。金属硫化物硫 同位素啄34 S 值为3. 54 ~10. 68译,显然属于混染硫。黄铁矿包裹体氦氩同位素3 He/ 4 He 值为0. 18 ~2. 18 Ra,属幔壳混源。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双泉金矿成矿时代及控矿构造脆性变形时间为(269依9) Ma ~ (260依4)Ma,金初始富集时间在310Ma 前后,并得到含矿花岗斑岩U-Pb 同位素年龄的支持,该事件在 东准地区均有同位素年龄记录,是区域性的构造岩浆成矿流体热事件。上述资料表明,金矿成矿过程、 成矿流体性质等在时间、空间上严格受韧-脆性剪切构造变形带控制。  相似文献   
883.
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岩石圈深大断裂带。在其南段的邻区,分布有胶东金矿区、鲁西铁金矿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铁铜(金)成矿带和苏北油气田等矿产。从已获得大量测年资料分析,可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分为3个阶段:1)早期(800~550 Ma):自元古宙泛古陆裂解和随之而来的加里东期古地震和局部海西期喷流作用,证实地壳运动早已拉开了它的"构造活动序幕",此阶段继承和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先存的构造薄弱带,从成矿作用而论,此阶段可称为"成矿预备场地";2)主期(1 80~110 Ma):在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陆—陆碰撞和中生代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等,造就了现今郯庐断裂与分支断裂的构造格架。其中主峰形成时间为140~120 Ma±,在这个阶段广泛有钙碱性系列、富钾高锶钙碱系列、碱性系列岩浆和后期成矿热液,沿着有利构造空间剧烈活动和成矿就位。本区壳幔混熔型和壳源同熔型花岗岩,是地壳减薄和下地壳拆沉、底侵的产物,而不是单一的构造运动的结果。此阶段可称为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鼎盛期;3)晚期(60Ma~现代):沿东西向与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断裂交汇处,存在橄榄玄武岩喷侵,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物源,此期可称其为构造—岩浆活动的衰变期。  相似文献   
884.
赖绍聪  秦江锋  李学军  臧文娟 《岩石学报》2010,26(11):3195-3205
本文对三江古特提斯昌宁-孟连带中段弄巴-干龙塘蛇绿混杂岩进行了详细的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弄巴玄武岩包括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弄巴拉斑玄武岩具有高TiO2和低K2O的特征,(La/Yb)N介于1.87~2.38之间,岩石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和典型MORB十分相似,结合岩石较高的Th/Yb和低的Zr/Nb值,可以认为弄巴拉斑玄武岩具有富集型洋脊玄武岩(E-MORB)的特征,可能起源于富集的地幔源区或是亏损地幔源区和地幔柱发生交代作用的结果。弄巴碱性玄武岩具有较高的TiO2(2.38%)和K2O(2.37%)含量,(La/Yb)N=11.19,富集轻稀土,表现出典型的碱性OIB的特征,可能是大洋板内热点浅部熔融的产物。干龙塘拉斑玄武岩具有高TiO2、Mg#,低K2O和亏损轻稀土等特征,表现出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的Sr-Nd-Pb与MORB相似,表明岩石起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885.
中国及邻区重力特征与块体构造单元初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力资料为基础,结合其分析结果和区域地质构造现象,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总结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项目组和前人对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宏观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块体构造理论应用于解释中国海陆宏观大地构造格架,并将其划分为3个构造域和20多个块体。对3个构造域及块体构造单元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印支运动使中国岩石圈应力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为现今宏观大地构造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86.
应用钠土泥浆,解决了锡坑矿区复杂地层钻进中运用其它措施难以解决的塌、漏、掉等问题,保证了后续施工的钻孔质量,提高了钻进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钠土泥浆与钙土泥浆及其它无固相冲洗液类比分析,得出了钠土泥浆在该矿区取得好成效的机理。针对赣南构造破碎带型复杂地层钻进中存在的问题,借鉴锡坑矿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应重视对钠土泥浆的研究和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7.
以皖南地区某强烈变形的强风化千枚质板岩边坡为例,通过对其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结合边坡岩体结构类型和结构面组合特征,对其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受坡内软弱岩体(挤压破碎带)控制,剪应力的集中易使坡体产生圆弧形滑动,据此定量评价边坡的稳定性,提出合理的支护方案,减小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888.
为了研究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中浅层成岩作用和孔隙度衰减的抑制作用,本文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了该盆地大量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岩芯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所有探井储层的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孔隙度越大,而且中部含油组合中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二者的相关性好于下部含油组合中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油气注入储层之后,可以有效地抑制储层的成岩作用,保护孔隙,而且油气注入越早,越有利于孔隙的保护。  相似文献   
889.
曲潭测区内地形较平坦,多为第四系覆盖,表层土质较均匀,接地条件较好,选择五极纵轴电测深法在区内寻找岩溶地下水,通过视电阻率及激电二次场的测量,对物探异常的解译和深部钻孔验证,成功找到日出水量达千吨以上的岩溶地下水,为今后在灰岩地区寻找岩溶地下水提供借鉴意义。采用物探方法寻找岩溶地下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勘查方法,可以减少单纯钻探成井的盲目性,提高找水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90.
New structural data obtained on the Birimian terranes of the Kolia-Boboti sedimentary Bas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Dialé-Daléma Supergroup in the Kédougou-Kéniéba inlier show two major phases of Eburnean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1) a D1 phase of thrusting tectonics affected the Lower Birimian B1 tourmalinized sediments. This first tectonic phase is characterized by isoclinals overturned to recumbent folds P1 with N040° 20°NE trending axis, associated with axial plane schistosity S0S1 which is mainly transposed in the bedding; (2) a D2 phase of compressional (D2a) and transpressional (D2b) tectonic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rossfolds P2a-P2b exhibiting curved axes. These P2 fold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major schistosity S2, north-south to SW-NE trending, mainly dipping to the south-east. The S2 schistosity is mostly displayed in the large shear zones corridors where it steeply dips locally toward the north-west. A north-west vergence thrusting phase (D2c) of flats and ramps, associated with reverse folds, represents the last Eburnean event. This geometrical feature is characteristic of a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 These different Eburnean compressional phases are separated by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edimentary deposits and volcanic f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