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406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359篇
地质学   857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薄层及多波联合反演两大研究热点,以薄层频率域反、透射系数为基础,建立了两类薄煤层模型——强阻抗和低阻抗差异薄层,并对其分别进行单纯P波、S波及PP波与PS波联合反演。利用反演结果及误差分析,对比了单种波反演和联合反演的效果,从模型反演数据证实了对于薄层而言,PP波和PS波联合反演比P波或者S波单纯反演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2.
从黔南、桂北的航天遥感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地表的宏观岩溶地貌明显地受控于区域性大型“X”共轭节理系统,此类节理构成一幅巨型的渗滤网,成为大气降水下渗的主要通道,从而导致被其穿透的岩石遭受溶蚀,形成以线性岩溶谷地为主体的岩溶景观。即水平地层分布区,呈片状“X”形网络结构;直立地层分布区,呈羽状条带结构。水体下渗至潜水面后,将主要沿“X”节理走向向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排泄,从而形成复杂的地下管道网络系统。首次利用网上Google Earth影像研究喀斯特环境,解决了只能依赖航片和卫星照片才能研究地球地貌的瓶颈,这对地貌研究和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廉价便利的影像材料。  相似文献   
93.
刘波  金爱兵  高永涛  肖术 《岩土力学》2016,37(Z1):625-630
以重庆梁-忠(梁平县-忠县)高速公路礼让隧道为工程研究背景,通过测线法调查现场节理,获得了节理产状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并从分形几何学的角度分析了节理间距及迹长的分形分布规律,推导出能反映节理间距及迹长分布状态的分形维数D及分形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在该基础上采用Matlab软件以及Monte-Carlo随机分析方法,产生节理参数随机数,结合3DEC中最新模块离散裂隙网络(DFN)技术,建立了能反映节理裂隙分布特征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分形分布比负指数分布包含更多的间距、迹长分布信息,更接近于实际分布;分形维数D反映了节理间距、迹长在其变化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分形维数的大小取决于小间距、小迹长部分数量在总节理数量中的比例,为节理裂隙岩体网络模型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4.
高俊丽  张孟喜  张文杰 《岩土力学》2011,32(11):3225-3230
高密度聚乙烯(high-density polyethylene,简称HDPE)土工膜与土之间的抗剪强度较低是填埋场沿底部衬垫失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糙面土工膜与黏土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大,但随着应力积累,糙面土工膜很容易被拉裂,或者由于表面的颗粒被磨掉而使界面摩擦性能降低。在传统土工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非满布单层加肋土工膜,并进行大量的界面直剪试验,研究在不同正应力和加肋间距下土工膜与砂土之间的界面特性、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条状土工膜提高的是黏聚力,其内摩擦角有所下降,而块状土工膜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随着加肋间距的减小,黏聚力逐渐的增大,而内摩擦角超过一定值后,又随着加肋间距的增加逐渐减小,这说明加肋间距存在一个最优值。加肋土工膜相比于光面土工膜、糙面土工膜,在提高界面抗剪强度的同时,依旧保持其较好抗拉裂性能,是一种较好的新型土工合成材料。  相似文献   
95.
利用空气反循环连续取样钻进技术,在露天矿山进行生产勘探施工,对所遇到的卡钻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确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以便预防卡钻事故的发生,并通过施工辅助孔和套铣技术,在处理卡钻事故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
颗粒大小对颗粒材料力学行为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北冰  杨峻  周翠英 《岩土力学》2014,35(7):1878-1884
利用一种特殊颗粒材料-玻璃珠进行了一系列室内直剪试验,研究颗粒大小对颗粒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试验一共考虑了3条近乎平行的级配曲线和4种颗粒摩擦情况:干燥状态、水浸润状态、水淹没状态和油浸润状态。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大小对颗粒材料的力学行为有显著影响,剪胀性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强。为考虑颗粒大小对剪胀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剪胀关系式。在该剪胀关系式中,剪胀系数为依赖于颗粒大小和颗粒摩擦等颗粒基本性质的变量。试验研究同时表明临界状态摩擦角随着颗粒大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从颗粒细观运动的角度提出了颗粒滑动的功能模型,推导出了功能方程,并以此揭示了颗粒大小对临界状态摩擦角影响的细观机制。  相似文献   
97.
视纵向电导是瞬变电磁法勘探理论的基本参数之一,在以中心回线装置应用为主的金属物探界很少应用。为改变此状况,创立了剩余视纵向电导比ΔSτrt定义及其具体计算方法。ΔSτrt是TEM方法中第一个相对参量,大量的模型计算和野外数据试算表明,其效果与视电阻率一维直接反演相当。此计算方法简单且是单解。本参量主要适用于中心回线和重叠回线的中、近带数据处理,略加修改亦适用于其他装置,乃至电偶源装置及磁参数的处理。  相似文献   
98.
为了厘清陕北府谷矿区煤炭资源的清洁潜势、探究其更加清洁高效利用的可能性,在整理分析相关煤炭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区主采煤层样品进行系统煤质分析、煤岩组分鉴定、微量元素测试以及相应的对比分析,以探讨其清洁高效利用潜势及途径。结果表明:府谷矿区煤具有中高灰、低硫、高挥发分、高氢碳原子比、低有害元素、富惰质组分等特点,较高的灰分是府谷矿区煤清洁利用的最主要障碍。经对比评价,府谷矿区原煤洁净等级为Ⅲ级,浮煤为Ⅱ级。低热演化程度、高挥发分、高氢碳原子比的特点使其在煤炭直接液化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浮煤直接液化利用是府谷矿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9.
基于地下岩体工程开挖扰动的实际情况,开展考虑持续开挖效应,充分反映岩体结构面应力调整过程的结构面剪切试验更具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采用人工劈裂方法制备岩体结构面,开展了常规应力路径和持续开挖效应下的结构面剪切试验,系统研究了两种条件下结构面剪切力学性质、声发射特征和能量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开挖扰动荷载强度越大,结构面发生剪切破坏时的剪应力降整体上越大,但持续开挖效应下的剪应力降最大值仅为常规应力路径下剪应力降的48.57%;考虑持续开挖效应的结构面剪切过程中声发射活动主要集中于结构面受剪破坏和剪应力降产生时,且声发射活动强度与开挖扰动强度正相关,声发射振铃计数变化率极值明显小于常规应力路径下的相应值;持续开挖效应下试样裂纹发育密集度、结构面磨损区域及破坏程度均随开挖扰动强度增加而增加,但试样裂纹发育的密集程度和结构面破坏程度相对常规应力路径下的情况轻;考虑持续开挖效应的结构面发生剪切破坏时弹性应变能随扰动荷载增大而增大,均低于常规应力路径条件下的弹性应变能值,持续开挖效应降低了结构面剪切破坏的强度,但更易引发结构面发生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100.
Brazil possesses a long history of violent struggle for land, and its most recent phase is occurring predominantly in the Amazon Basin.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erritorialize land conflict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and in so doing, to illuminate the place-specific intersection of historic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 that created a violent landscape in the so-called “South of Pará.” The paper’s premise is that such conflict can be best viewed as resulting from a dialectic between general social processes operating across spatial scales, which creat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conflict, and place-specific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that transform necessary into sufficient conditions. The paper presents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and literatures addressing viol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Amazonian frontier and with resource scarcity (and abundance). The discussion and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de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al, cognitive, and relational mechanisms that created violence in the South of Pará, and set the stage for the Eldorado dos Carajás massacre in April of 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