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9篇
  免费   915篇
  国内免费   1515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2286篇
地球物理   438篇
地质学   914篇
海洋学   677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A two-layer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capabilities of this model aretested by the use of multiyearly averaged January and July sea surface level pressure fields and windfields which can be diagnosed from the pressure fiel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ean surface currentsand undercurrents in the second layer driven by the sea surface wind and the sea surface pressure areclose to the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IAP OGCM and the OSUOGCM.  相似文献   
102.
Mesoscale surface turbulent fluxes over a complex terrain surrounded by ocea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a 3-D numerical mesoscale model, under conditions with and without synoptic flow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under synoptically calm condition, the al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mesoscale surface turbulent fluxes (MSTFs) were greatly impacted by the thermally forced mesoscale circulation (TFMC) over mesoscale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The max-imum values of sensible (Hs) and latent (LE) heat fluxes were located over the convergent zones and considerably im-pacted by the soil wetness (M), but did not depend strongly on the atmospheric background thermal stability (β0). The simulated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ensible heat flux was clo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wind speed in the surface layer. By the action of synoptic flow, the allocation of LE was shifted to downwind, its intensity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03.
华北夏季旱涝的前期环流异常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前期春季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分布特征,探讨SSTA与异常环流的关系,并用OSU-AGCM进行黑潮地区热源异常强迫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春季北极低涡明显减弱,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纬向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西,且存在负PNA型异常环流时,华北地区夏季多雨涝;反之则少雨干旱.此时,西北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SST分别存在较大的正、负异常,它们与春季环流异常密切相关,黑潮区SSTA对北半球副热带及其以北的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正的SSTA是造成华北夏涝年的前期春季异常环流形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4.
二维温盐环流模式研究14C在海洋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碳循环模式中常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来检验该模式的物理模型是否较好地反映了海洋中的大尺度变化的过程。本工作使用的物理模型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和南大洋在内的二维温盐环流模式,在给定的年平均海表强迫下积分4000年后,环流达到准稳态,其定常流场用来驱动14C模式。对14C模式积分5000年以上,可得到14C稳态的分布。使用不同的二氧化碳海气交换系数和垂直湍流扩散系数值进行了7个实验,发现使用Broecker等的交换系数方程和扩散系数值依深度从0.6增加到1.45 cm2/s,模拟的结果较好。使用观测到的大气中14C含量,进一步研究了工业革命后及核试验后的14C在海洋中的穿透,模拟结果与现有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比较,总体上给出了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海洋中磷的循环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磷在海洋中的循环与沉积主要是靠生物作用进行的。海洋表层水中的溶解磷几乎全部被海洋植物摄取,海洋植物及动物死亡后最终以生物碎屑的形式沉入海底,在其沉降和到达深层水的过程中大部分被分解、破坏,变成可溶组分又重新返回海水,使深层水中磷浓度提高。含磷浓度高的深层水被上升洋流带到表层后又被生物吸收,重复循环。当上升洋流抵达大陆边缘,特别是遇有陆缘坻存在时,磷等营养物质滞留,导致磷质生物大量繁衍,死亡后沉积,并经成岩作用,便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106.
螺杆钻定向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螺杆钻定向钻探配套器具的研究、施工工艺及应用典型实例,提出了今后液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7.
潜孔锤反循环钻进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贯通式潜孔锤的研制为流体介质反循环开辟了通道,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电算方法,实现了潜孔锤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了潜孔锤性能,将多喷嘴引射器原理用于钻头的结构设计,使反循环形成稳定可靠,并能取出柱状岩矿心,在复杂地层地质岩心勘探,水文水井钻凿,大直径硬岩基桩孔钻进等领域全面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介绍了一种多媒体应用的创作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编辑和组织文字、图象、图表、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并通过媒体链接以及超级链接,完成多媒体应用的制作。同时,也介绍了多媒体应用的播放。  相似文献   
109.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右江裂谷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控矿层位三叠系百蓬组泥质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的粒度,比表面、孔隙度及孔隙类型和渗透率等物性特征,讨论了与其成矿流体的循回、水岩反应及其有效浸取围岩矿物质的关系。在此基础邮成矿流体和矿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层;由于热液躲避低势能方向迁移,造成断理解发的盆地边缘区和水下隆起周围的环状断裂带为金矿床沉淀的场所。并通过形成金矿所需热液量的估算得出,该区金矿床的形成,是由于热流  相似文献   
110.
Evolution of Quaternary groundwater 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Quaternary groundwater system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formed mainly through the terrestrial water flow action on the united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backgrounds. The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dynamic field,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geochemistry, and the14C dating and extraction of isotope information have provided more evidence for recognizing and assessing the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and studying the past global changes.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on a large scale and overexploitation have given rise to the decline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 of flow field, decrea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downward movement of saline water body. The water environment has entered a new evolution stage in which it is intensely disturbed by the mankind’s activities.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