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9篇
  免费   727篇
  国内免费   704篇
测绘学   2066篇
大气科学   599篇
地球物理   1735篇
地质学   1689篇
海洋学   559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683篇
自然地理   145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90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467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概括介绍了呼和浩特遥测地震台网在华北联网中的作用,并提出发挥台网效益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42.
朱江  包欢 《测绘学院学报》2003,20(3):174-176
介绍了蒙特卡罗法的基本步骤以及伪随机数的检验方法;结合工程控制网的设计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算例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43.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陈拂晓 《测绘科学》2003,28(1):9-11
通过对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深入分析 ,指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正面临四个挑战 ,包括重复建设、无序操作、忽视应用、管理滞后等。面对重复建设、建设无序、忽视应用、管理滞后等问题 ,提出了迎接四个挑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4.
利用便携式土壤盐分计测量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的土壤电导率,来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表层土壤电导率的日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干旱区一膜两管膜下滴灌条件下,窄行处土壤电导率值最低,膜间最大,宽行居中,表层土壤电导率值存在显著的日内变化特征,早晚土壤电导率值低,中午电导率值高,上午的上升速率大于下午的下降速率;窄行处相对变化幅度大,膜间绝对变化幅度大,土壤电导率值日内变化幅度随深度呈减小趋势;膜下滴灌情况下,表层土壤电导率值的变化受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影响显著,但二者相关性复杂,不同深度、不同时间段的相关性不同,膜间大多呈显著正相关,窄行大多呈非显著正相关,宽行处上午呈非显著正相关,但下午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5.
动态城市交通网络优化模型研究及算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交通网络中,行车路线所耗时间是用户关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构建了基于时间因素的城市交通网络模型,为反映交通网络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特性,网络模型中弧的权重是和时间统计变量相关.本文设计了交通网络模型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针对实际交通网络的行驶线路选择人群中乐观型、保守型和折中型,给出了路线选择的简化模型.文...  相似文献   
46.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natural channel networks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i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An interactive, graphical software package that implements som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iques for the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channel networks and for the computation of some useful geomorphologic indices and function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47.
秦晓楠  程钰 《地理科学》2019,39(1):156-163
采用 DPSIR概念模型作为旅游生态安全系统的基本形态,引入网络 DEA模型测度系统运行效率,从“投入-产出”的研究视角探究旅游生态安全系统内部作用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 DEA模型的结构及权重加以限制,构建具有节点权重约束的网络 DEA评价模型,对主要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实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将生态安全系统分为自然运行阶段、管理反馈阶段2阶段进行效率评价,加权综合得出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以此为依据将样本城市划分为按系统效率的评价结果将其分划为绿色发展型、稳步发展型、高效发展型、双向提升型和管理能力缺失型,针对各类型旅游城生态安全系统特点提出改善其生态安全系统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48.
使用MATLAB软件中的NNtool工具箱建立了一个通过添加动量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以分析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通过对天津某工程的边坡进行分析来检验这个模型的可靠度。根据现场调查的实际情况分析,该边坡岩体比较破碎,因此文中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岩石完整性参数作为输入层参数,通过收集的一些类似边坡的参数对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以保证此模型适合被用来分析该工程。结果证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此种方法在分析岩质边坡稳定性的的实践中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相似文献   
49.

在山西阳泉泊里矿区,太原组K2灰岩是15号煤层上部主要的含水层,查明其富水分布特征对上下组煤层安全开采至关重要。为了准确得到K2灰岩的富水分布区域,首先,利用常规的波阻抗反演获取精确的K2灰岩空间展布特征。然后,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与交叉验证−逐步回归法优选出9种地震属性,构成网络的训练数据。此外,引入适合于时序数据处理且能够捕捉测井曲线前后相关性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智能化、多变量LSTM视电阻率预测模型,以精确地预测研究区视电阻率进而得到地层富水性分布特征。同时,分别利用常规多属性回归算法与多变量LSTM模型在井点位置建立电阻率测井曲线与地震属性井旁道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将井点处训练好的网络模型推广至无井区得到全区视电阻率体,根据视电阻率值的高低、矿区地质构造与陷落柱发育情况圈定灰岩富水区。实际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多属性回归算法相比,多变量LSTM模型预测误差小,与测井相关系数高,说明多变量LSTM模型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出工区视电阻率,在含煤地层的富水性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t\t\t\t

  相似文献   
50.
《水文科学杂志》2013,58(3):524-530
Abstract

Detection efficiencies of alternativ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s were evaluated in relation to distance to a buffer zone (contaminant migration) boundary. This boundary establishes a distance limit within which contaminant plumes should pass through monitoring wells, located on curvilinear segments (monitoring loci) near a waste storage facility. Alternative strategies allocated monitoring wells to loci at specified distances, measured parallel to groundwater flow, from the downgradient boundaries of a landfill. One approach constrained wells to equal spacing, measured perpendicular to groundwater flow. Compressing well locations 10% closer to the downgradient corner of the landfill rendered alternative monitoring configurations. Computations by a monitoring efficiency model indicated: (a) networks largely maintained detection efficiency for different contaminant migration boundaries; (b) one network most efficiently attained a target detection capability for all contaminant migration boundaries; and (c) compressed networks slightly outperformed equal-spaced counterparts. Compressed networks with more wells along closer monitoring loci best maintained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when shifting the contaminant migration boundary closer to the landfill.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may be useful for examining trade-offs between monitoring efficiency and distance limits of contaminant travel at landfills posing potential hazards to underlying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