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测绘学   274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366篇
地质学   667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408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3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Bathymetric,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from Antarctic expeditions with RV POLARSTERN and satellite altimeter data from the Geosat Geodetic Mission are analysed using methods from geostatistics and geophysical inverse theory.The Explora Escarpment represents the edge between the Antarctic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Weddell Abyssal Plain.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ondwana breakup, but a feature as large as the 2000 m deep Wegener Canyon was only discovered in 1984, when extensive bathymetric, gravimetric, and magnetic surveys with RV POLARSTERN began.Geostatistics, the theory of regionalized variables, is applied to integrate dense surveys of Wegener Canyon and sparse observations in adjacent areas into maps with full coverage of the 230 km by 330 km area at 10°–20° W/70°–72° S. The resultant highresolution bathymetric and gravity maps reveal detailed structures of the Explora Escarpment. Using geophysical inversion, the gravity terrain effect is calculated. Satellite data are used for their better coverage, but have much lower resolution. Nevertheless, the structures of Wegener Canyon and other more prominent features appear with surprisingly good correlation also in the Geosat altimeter data. While it was initially supposed that Wegener Canyon is purely an erosional structure, the magnetic map now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canyon's tectonic origin.  相似文献   
32.
张瑰 《海洋预报》2006,23(Z1):34-41
本文考虑一维扩散方程的反问题,利用变分同化方法通过观测资料来确定方程中的未知初值,通过分析观测误差对于初值误差的影响,证明变分同化初值收敛于原问题的真实参数,并得到了参数的收敛精度。同时将得到的初值代入预报模式中,得到预报解,并分析了预报解的收敛性和预报误差。  相似文献   
33.
台风"杜鹃"影响期间福建大风天气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士兵  高珊  刘铭 《台湾海峡》2005,24(1):15-21
台风“杜鹃”影响期间,福建大风天气出现的比较早,而且范围比较大.本文通过对天气尺度的环境场、具有代表性的单站资料的对比分析,寻求大风出现的原因.还深入利用MM5模式对台风的气压场、风场、流场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地形倒槽的形成对此次大风天气出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从流场分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台湾地形倒槽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4.
考虑一类二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p(t)u′)′+h(t)f(u)=0,0<t<1和u(0)=u(1)=0。通过引入f(s)/s在∞与0处的极限值,并运用打靶法和相应的Sturm比较定理得到解的多重性定理,推广有关文献中的许多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35.
局部区域GPS网坐标转换的改进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GPS的应用经常涉及到坐标变换.用局部小区域的GPS网数据求解三维坐标转换模型(如布尔萨模型)的转换参数时,平移参数精度不高,病态问题较严重.提出了用坐标转换的改进模型,能有效提高平移参数的精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病态问题,在工程测量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邓波 《测绘科学》2008,33(3):29-30
针对重力学随机Dirichlet问题,通过适当地对边界检验函数的分解,并在随机边界样本空间中提取确定性部分的对偶基,本文将随机Dirichlet问题的一般解展开为一随机系数的调和级数形式。  相似文献   
37.
针对大样本集的训练问题和动态训练样本的模型更新问题,提出了动态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已建好的模型,逐渐加入新样本,并可删除位于任何位置的非支持向量,避免了矩阵求逆运算,保证了算法的高效率.大坝变形及电离层延迟两个时间序列的预报实例表明,该算法具有计算时间短、预报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质现状提出了必然要求。本文在系统整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内存在的重点地质问题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调查经验,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地质取样和测试分析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的建议,并对具体采用的调查技术和调查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9.
烃气测量是油气化探最主要的方法。目前应用的烃气测量方法有两类:一类是测量土壤中游离烃气如K—V指纹法、吸附丝法、物上气法及直接取土壤气测量法等。此类方法由于需特殊设备及壤气测量方法本身固有的缺陷,目前还未得到普遍应用,另一类为土壤吸附烃气法即国内外目前普遍使用的酸解烃气法、此法在多数油气田上取得好效果,但也有相当多的地区如黄土、荒漠及水网发育等特殊景观区效果不好或不显著。本文介绍一种新的烃气测量法──土壤相态烃测量法。这是用一种特殊的技术,只选择性提取由油气藏渗漏过程中保存在运移通道围岩及近地表土壤各种次生矿物结构中以"穴居"态存在的轻烃组分。"穴居"态烃为累积性的指标,不受外界温度、修水等的影响,保存较牢固,测定结果稳定。相态烃法避免了酸解烃法存在的生物成因烃、矿物同生烃及碳酸盐的干扰影响,提高了测量指标的信噪比,突出了应有的异常。本方法已在黄土厚覆盖区两个已知油气田和一个风成沙覆盖的断裂发育油田上试验获得成功,结果表明相态烃法优于酸解烃法。  相似文献   
40.
Possibilities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1/a-distribution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al evolution of long-period comets. It appears that the fading problem applies both to single-injection and continuous-injection models. Although uncertainties due to nongravitational effects do not allow detailed results to be drawn from the observed 1/a-distribution at small perihelion distance q, that for q 1.5 AU shows that a constant fading probability cannot explain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 Assuming that comets can reappear following a period of fading, values for the assumed constant fading and renewal probabilities, and the total cometary flux have been estimated for q > 1.5 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