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0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桂东南灵山-藤县断裂带内基性侵入岩的演化背景,是认识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关键。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三门滩岩体角闪苏长岩和东胜岩体石英角闪苏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0.0Ma±0.9Ma和236.5Ma±1.3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低镁、富钛铁的特征;稀土含量低且变化大,∑REE(43~189)×10-6,δEu值0.79~1.63,以具Eu正异常为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强烈富集,伴有Ce、P和Sm弱富集的"三隆起"特征,高场强元素(HFSE)Ta、Nb和Zr、Hf在弱富集的背景上显示为"谷"形,总体显示为大陆性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藤县基性侵入岩形成于中三叠世,属大陆性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桂东南地区印支期大陆边缘造山带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382.
西藏措勤县的隆格尔铁矿位于拉萨地块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的西段,是冈底斯西段中生代矽卡岩型铁矿中重要的矿床之一。野外和室内工作表明,隆格尔铁矿床属矽卡岩型铁矿,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为粗粒二长花岗岩。因此,本文通过对隆格尔铁矿成矿岩体的LA_ICP_MS和SHRIMP锆石U_Pb定年来探讨其成矿时代。分析结果表明:隆格尔粗粒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15.5±2.1 Ma,可近似代表铁成矿年龄。隆格尔铁矿与其东侧同处于同一构造单元内的尼雄铁矿床成岩成矿年龄为110~116 Ma,两者间的洛布勒铁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为111.3±1.6 Ma。这些铁矿床处于相同的构造单元,具相似的成矿特征和相近的成岩成矿年龄,构成一条东西向展布的早白垩世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带,并可能向西延伸包括帮部勒、龙认拉、查加寺等矽卡岩型铁矿床。该带上还发育有晚白垩世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如日阿铜金矿床,成矿年龄均为87 Ma。因此,这一成矿带应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隆格尔铁矿床乃至整个成矿带成铁的岩浆活动可能与洋壳断离前的板片回卷过程相关,成铜金的岩浆活动可能与洋壳断离过程相关,而矿区内石英闪长岩的侵入处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383.
The Zhibula skarn-type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a large copper deposit. It is located 2-3 km south of the Qulo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Gandise metallogenic belt in Tibet. The ores are commonly bedded, stratoid and vein-like hosted in the interformational detachment zone between tuff and marble and in the fracture zone. The granodiorite was discovered lately in the drill holes.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granodiorite and tuff or marble is skarnized. The skarn-type ore depos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anodiorite as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gradual change from the tuff, hornfels, and skarn, to the skarnized granodiorite.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yields a weight average 206Pb/238U age of 16.0±0.4 Ma, which is close to the Re-Os isochron age (16.9±0.6 Ma) of molybdenites from the ores. The granodiorite has εHf(t) values in range of 3.2-12 and single-stage model ages between 209-563 Ma, which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Miocene intrusives in the Qulong areas. The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granodiorite indicate that the magma is likely resul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juvenile lower crust. The granodiorites are determined as the ore-forming intrusive of the Zhibula skarn-type deposit, and they are derived from the same magma system with those associate with Qulong deposits. Both of them are are of hydrothermal origin. ©, 2015,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384.

The Einasleigh Metamorphics are the lowest exposed component of the Etheridge Group, part of the Etheridge Province, in the Georgetown region of north Queensland. Previous dating of granites has imposed a younger age limit of about 1550 Ma for the depositional age of the Etheridge Group. Based on SHRIMP U‐Pb analyses of zircon from mafic (1674.9 ±3.3 Ma and 1655.9 ±2.2 Ma) and felsic (1695.8 ± 1.5 Ma and 1684.2 ± 2.1 Ma) intrusive rocks in the Einasleigh Metamorphics, it can now be demonstrated that deposition commenced at about 1700 Ma, and continued for an estimated 100 million years. The stratabound, base‐metal deposits in the Mt Isa Inlier, Broken Hill Block and McArthur Basin form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is time span, thereby suggesting potential for these styles of mineralisation in the Georgetown region.  相似文献   
385.
2009年初,枣庄市国土资源局峄城分局把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来抓,在与检察院联手打造国土廉政文化建设品牌的基础上,建立“蓝、橙、红”三色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职务犯罪隐患,遏制或减少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建立“蓝色”职责提示。突出履行职责,加强源头预防,确定风险部门和岗位,构筑“蓝色”预警平台,  相似文献   
386.
吴迪  于炳松  吴才来  雷敏  徐楠  郑坤 《中国地质》2020,47(4):1069-1091
安徽铜陵矿集区出露的侵入岩可划分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岩系列,作为铜陵7大矿田之一的焦冲地区是否也存在两个系列侵入岩?它们的时代及成因与整个铜陵地区的侵入岩是否相同?这些问题目前仍不清楚。本文选择铜陵焦冲矿田的侵入岩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焦冲矿田也存在高钾钙碱性系列和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前者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后者为辉石二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年代与铜陵地区其他矿区同类岩石年代相同,约为142 Ma;而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年代比铜陵地区其他矿区同类岩石年轻,约为136 Ma。总体上看,铜陵地区两个系列侵入岩具有多期次侵位的特征。焦冲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含有较多的老的继承性锆石,说明本区古老地壳卷入了岩浆形成过程。结合铜陵地区侵入岩的特征和焦冲矿田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焦冲矿田两个系列侵入岩成因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相似,即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是来自莫霍面附近深部位岩浆房富碱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后的产物,而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是深位岩浆房分异后的岩浆与浅位岩浆房长英质岩浆混合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387.
关于侵入岩和火山岩二者之间的联系,已有上百年的争论。该争论主要集中于中—酸性岩,对于长英质火山岩的岩浆来源目前主要有2种观点:(1)由花岗质岩浆的“晶粥”中的熔体抽离而来;(2)与同期侵入岩无关,具有独立的岩浆形成过程。近些年来,随着高精度定年测试方法的进步和地球物理等研究方式的介入,对长英质火山岩和侵入岩二者的成因联系有了新的认知,“晶粥”模型和“穿地壳岩浆系统”受到较多关注,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文章系统总结了火山岩与侵入岩联系的不同观点、历史沿革、以及不同研究方法引起的争议,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前景;提出大数据总体上展现出的长英质火山岩和侵入岩之间强烈的地球化学相似性,但这种总体上的相似性并不排除特定区域某个火山—侵入杂岩中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之间存在地球化学的差异,并在成因上符合“晶粥”模型。文章指出,深部探测、原位精细分析和实验模拟是火山岩—侵入岩成因联系研究方面有望取得突破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将火山岩—侵入岩形成机制与大陆演化和环境变迁等问题的研究有机结合可能是未来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88.
坡北基性_超基性岩带Ⅰ号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北山裂谷带内,侵位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该岩体规模较大、分异良好,是坡北岩带中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最具代表性岩体之一。前人根据侵位地层的时代,间接推断该岩体形成于中、晚石炭世。笔者首次对该岩体不同岩相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岩体Sm_Nd等时线年龄为(307±32)Ma(95%可信度,MSWD=0.12),辉长岩锆石SHRIMPU_Pb年龄为(278±2)Ma(95%可信度,MSWD=1.17)。鉴于铜镍矿化无论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熔离型,说明坡北Ⅰ号铜镍矿区的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后碰撞构造背景下幔源岩浆上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89.
什川岩体出露于甘肃省皋兰县什川镇一带,侵位于中元古代的变质地层——皋兰岩群中,岩体从早到晚依次由中细粒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侵入体、中细粒黑云花岗闪长岩侵入体、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侵入体、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和细粒二长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各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有脉动和涌动两种,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且侵入体中包体发育,岩性较复杂,形态各异,并普遍有原生流动构造、流动变形构造、叠加变形构造等样式,产状多变。岩浆以被动就位的岩墙扩张模式为主,兼具强力就位的特点,就位时代为志留纪晚期。  相似文献   
390.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马拉雅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马拉雅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马拉雅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马拉雅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