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9篇
  免费   2780篇
  国内免费   1752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355篇
地球物理   1245篇
地质学   8160篇
海洋学   5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15篇
自然地理   66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78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372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565篇
  2012年   512篇
  2011年   555篇
  2010年   425篇
  2009年   519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511篇
  2006年   564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431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370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359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230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礁滩体储层已经成为当前油气勘探的热点.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石灰窑和大湾沟露头剖面为例,对奥陶系鹰山组台内滩地层的岩相组成及层序地层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酸盐岩台内滩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石灰窑地区和大湾沟地区鹰山组地层发育特征存在差异,石灰窑剖面以薄层颗粒灰岩...  相似文献   
42.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最大的前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由于新的地球物理资料未得以充分应用等问题导致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分布特征存在诸多不同看法,这些问题制约了盆地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本文以最新实测1∶10万高精度航磁数据为基础,采用切线法对研究区航磁异常深度进行反演计算,结合钻井、地震及南海北部陆域物性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磁性基底分布特征.在充分调研珠江口盆地已有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以盆地磁性基底展布特征为基础,结合断裂、区域构造等对珠江口盆地内部构造单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磁性基底深度在0~9 km之间,磁性基底呈“三隆两坳”构造格局,整个坳陷区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NE向深大断裂为控盆断裂,常为盆地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NW向断裂常控制次一级构造单元并影响其展布形态.  相似文献   
43.
    
The indirec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IBEM)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scattering of elastic waves around a 3-D sedimentary basin filled with fluid-saturated poroelastic medium. Based on this method, the free field and scattered field can be solved according to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the numerical accuracy has been verified. The effects of parameters on elastic wave scattering are studied, such as boundary condition, incident frequency, incident angle and porosity of medium. Numerical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near poroelastic sedimentary basin is notable. In addition, for the case of large porosity the drainage condi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sponse amplitude. Due to the fluid exchange at the interface under the drained condition, the displacement amplitude can be much larger than that under the undrained condition in present study.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nti-seismic desig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located in sedimentary basin.  相似文献   
44.
笔者从岩性地层、孢粉组合、地层对比等方面,对西河盆地红层的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追朔其地质演化历程。本区首次发现的孢粉组合是以草本植物蒿属为优势种,松、胡桃及禾本科为次优势种的疏林灌丛草原,其中胡桃属、榆属为典型的古—新近纪属种。根据岩性特征及生物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西河盆地“红土”地层属于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拉组(N2b),地层层序类型在平面上体现出从盆地边缘到中心沉积环境由河流、冲积扇、三角洲到湖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5.
古潜山的形成与发育受控于多期构造运动,在不同构造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结构形态是有规律可循的,呈现出成群、成带分布的现象。本文以黄骅坳陷潜山宏观展布特征为研究重点,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剖潜山结构特征,探讨潜山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古潜山可分为基岩褶皱形成的潜山背斜群、基底断块掀斜作用形成的大型断鼻和盆缘裙边断鼻潜山构造三大类潜山。歧口凹陷内部潜山构造带总体构成"轮毂"式格局,沧东-盐山断陷区潜山带结构整体性强,以大型背斜构造为主。基底逆掩断裂系统复杂化潜山构造带内幕结构,可分为三角逆冲构造、背驮式逆冲构造及双重构造等。三大拆离伸展构造系统控制掀斜断块潜山的分布,形成以断鼻和断垒构造为主的潜山构造群。黄骅坳陷古潜山分为四个主要演化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末为潜山内幕地层建造阶段,中生代为潜山内幕构造发育阶段,新生代古近纪为潜山宏观面貌定型阶段,新近纪为潜山深埋阶段。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钻井资料分析、内流盆地填充基本特征分析,广泛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地质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柴达木盆地中下更新统普遍卷入构造,盆地边缘沉积速率的显著分异,以及盆地总体平均沉积速率的显著增加和在第四系中广泛出现的巨厚砾石层,都显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显著增强,是奠定柴达木盆地现今构造样式和地貌形态最为重要也是决定性的事件。第四纪以来由冰川活动所引起周缘山地的大规模物质剥蚀卸载过程和柴达木盆地巨量沉积加载过程,可能是引起该地区第四纪以来构造增强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ZK001钻孔(地理坐标为44°48'44″N,114°44'44″E;深度260.00 m)44个孢粉土样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深度260.00~235.21 m为Pinus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Lycopodiaceae-Pilosisporites-Triletes,深度235.21~176.00 m为Pinuspollenites-Piceae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Artemisiae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letes,深度176.00~84.56 m为Pinus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Artemisiaepollenites-Triletes-Lycopodiaceae,深度84.56~15.60 m为Pinus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Artemisiaepollenites-Triletes。依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沉积环境,将研究区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化划分为两个阶段:深度260.00~84.56 m孢粉组合特征代表了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类型,反映了气候由温热湿润—温暖湿润—温暖干燥的变化趋势;深度84.56~15.60 m孢粉组合特征代表了疏林草原植被类型,反映温凉干旱气候。对比分析区域孢粉组合及地层岩性,探讨了研究区地层时代。研究结果表明:深度260.00~84.56 m地层为早白垩世大磨拐河组(K1d),深度84.56~15.60 m地层为古近纪伊尔丁曼哈组(Ey)。此次研究对马尼特坳陷古近纪与白垩纪界限划分具有重要意义,为古气候环境变化提供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48.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总被引:69,自引:11,他引:6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树根 Demis.  A 《地质学报》1995,69(3):204-214
通过龙门山区和川西前陆盆地岩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1)松潘-甘孜褶皱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3-4km,隆升速率最低为0.3-0.4mm/a;(2)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5-6km,隆升速率最低为0.016-0.032mm/a;(4)川西前陆盆地60Ma以来降升1-2km,降升速率为0.028-0.05mm/a;(5)10Ma以来北川-映秀-小关  相似文献   
49.
中亚地处干旱气候区,农业生产高度依赖灌溉,然而灌溉对当地气候影响的认识还较为薄弱。为此,针对多雨(2009年)、少雨(2008年)及正常(2007年)年景下中亚典型农业区—费尔干纳盆地暖季(5—9月)的气候,利用嵌入灌溉过程参数化方案并更新土壤参数的WRF模式,分别进行了考虑灌溉过程(称为IRRG试验)与不考虑灌溉过程(称为NATU试验)的模拟试验,并通过对比IRRG与NATU试验之差揭示了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发现:(1)灌溉致使暖季地面潜热增加(79.2 W/m2)、感热减少(−61.3 W/m2),日均气温降低1.7℃,空气比湿升高2 g/kg(约为NATU的36%),因5—6月为雨季,7—8月为旱季,故7—8月的灌溉量大,冷湿效应略强于5—6月;(2)冷湿效应主要出现在灌溉区域,降温达2℃,增湿达2.4 g/kg,灌区外甚微,同时从地面到高层大气,冷湿效应越来越弱,在约500 hPa(距地面约4000 m)以上冷湿效应消失;(3)在盆地中央平原地区,因灌溉而致空气湿度上升产生的潜在增雨效应与地面冷却产生的对流抑制作用相互抵消,灌溉与无灌溉情景下当地降水无显著差异;灌溉可导致盆地南、北两侧山区降水增加(约0.6 mm/d);(4)不同年景之间灌溉量差异主要出现在5—6月,少雨年比多雨年灌溉量多20 mm/月,日均气温降幅偏大0.3℃,空气比湿增幅偏大0.5 g/kg,但山区降水增幅偏小0.6 mm/d。  相似文献   
50.
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具有独特的持续浮尘滞空区域特征。目前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气候学特征认知依然停留在1990年,亟待认知近3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因此,利用1991—2020年塔里木盆地27个观测站浮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近30年浮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给出盆地持续浮尘天气的频次分布,以加深对塔里木盆地浮尘“滞空”变化特征的认识。近30年(1991—202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呈“V”型特征,即1991—2011年浮尘天气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但2012年以来反转为上升趋势。塔里木盆地南部皮山—和田—策勒—民丰一线地区维持一个浮尘天气频发区的极值中心,且进入21世纪以来,盆地南部这一浮尘天气频发区的极值中心东移至民丰地区,中心值为152 d。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近30年盆地持续2 d及其以上的浮尘天气占浮尘日总数的64.25%。塔里木盆地南部和田与策勒等地,甚至出现持续30 d以上的月时间尺度持续性极端浮尘事件。给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塔里木盆地浮尘“滞空”的沙尘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