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6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2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86篇 |
地质学 | 776篇 |
海洋学 | 25篇 |
综合类 | 34篇 |
自然地理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通过对东秋里塔格背斜地区内与褶皱陡坎伴生的次级断层进行的地质调查,确定了该次级断层属于伸出向斜的逆冲断层,也给出了次级断层的发生时间晚于褶皱作用起始时间的1个变形实例。褶皱陡坎中发育的次级断层使得陡坎上盘地层沿断层面整体向上迁移,不仅次级断层使得阶地面发生掀斜并增大褶皱陡坎的坡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区域缩短增量计算的真实性。计算结果显示,当不考虑次级断层对褶皱陡坎高度的影响时,计算所得缩短增量为51.42m,考虑次级断层对褶皱陡坎高度的影响时,计算得到的地壳缩短量为45.23m。二者相差6.19m,偏差占总缩短增量的13.7%,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量值。东秋里塔格背斜北翼和南翼的褶皱陡坎发育于相同岩性的基岩中而且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但是背斜北翼在水平距离不足300m的范围内发育了3级褶皱陡坎,这表明北翼相对于南翼,其活动枢纽带更为紧闭。这是由于北翼存在更加强烈的挤压应力及更加快速的隆升作用。因此,次级断层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了解褶皱与断层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1)受观察剖面范围有限、次级断层分布不连续和断距沿延伸方向不断增大等因素的制约,次级断层对缩短增量造成的影响可能被低估,计算结果应为缩短量的最小值。2)次级断层增加的陡坎高度与断层的断距、倾角具有怎样的定量关系?3)若次级断层只发育于活动枢纽带内,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还需更多的研究实例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
Khalil Sarkarinejad Abdolreza Partabian Ali Faghih Timothy M. Kusky 《Geological Journal》2012,47(1):99-110
3D finite strain analyses and kinematic vorticity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Loghon Anticline within the HP‐LT Sanandaj–Sirjan metamorphic belt (Neyriz area, SW Iran). Rƒ/φ and Fry methods were used on the strain markers (e.g. deformed fossils) to interpret geometr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ld axis, strain ellipsoid axes and shear zone bounda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predominance of prolate strain in the anticline. Quantitative kinematic analyses show that the Wk parameter is 0. 67 ± 0. 06 (i.e. pure‐shear dominated non‐coaxial flow). 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suppor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xtral transpressive system,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scale right‐lateral shear zones that strike sub‐parallel to the major folds. Flexural shear combined with regional dextral‐shear is suggested to be the most common mechanism of folding in this area.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矿物晕的一般特征为依托,介绍几种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矿物晕的非常规探测方法。 相似文献
44.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侠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2,25(4):292-300
叙述了吐哈盆地地质概况;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作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说明了局部铀矿化产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5.
46.
在简要介绍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出现的2个新特点:一是大地震主要沿青藏地块区的巴颜喀拉活动地块边界断裂带丛集发生;二是在活动盆地内部或盆山交界地带发生了多次逆断裂–褶皱型地震。面对新的地震活动特点以及工程建设和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的新需求,分析了活动构造研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或研究薄弱领域,探讨了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技术途径。一是要注重活动构造研究自身的理论提升与应用实践,包括活动断裂几何学的精细研究,注重断裂活动习性与破裂分段性相结合的运动学研究,切实加强古地震探槽和断错微地貌的互补性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应切实加强活动构造研究与构造地貌、地球物理勘探、地壳形变、地震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应用实践。二是强化区域活动构造研究与大震丛集迁移规律和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提升对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强震构造活动的整体认识。认真梳理和分析我国各活动地块区发生丛集地震各自的孕震构造环境和发震机制,综合历史地震和古地震详细研究结果,识别可能存在地震丛集活动的活动构造带或地震构造区,为巴颜喀拉活动块体大地震主体活动区结束之后可能的迁移地区将面对的大震灾害风险做好科技支撑。三是关注逆断裂–褶皱型地震构造研究等薄弱环节。除采用传统的活动构造研究技术之外,应结合构造地貌学开展地表地貌变形特征研究,以及开展深部地震构造探测和地震学研究等,以获取其深部结构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其深浅构造关系、构建变形模式和讨论发震机制等。重点关注上述关键技术环节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活动构造深入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47.
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与战略选区——以二连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砂岩型铀矿是当前铀矿勘查的重点,按照其成矿特点,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古河道型,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层间氧化带型,本对这3种砂岩型铀矿产出地质条件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各种类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并以二连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例,对其成矿前景进行了宏观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8.
双桥静力触探法判别上海薄夹层粘土地基液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1项典型工程场地进行原位取土及双桥静力触探原位测试分析,重点研究了上海地区薄层粘性土(或粘质粉土)夹层对液化判别的影响,统计分析了锥尖阻力qc、摩阻比Rf与土层粘粒含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完全依据双桥静力触探试验的地基液化判别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9.
大巩山西蝈堆组蚌埠期褶皱可利用含白云质大理岩透镜体的蛇纹岩作为标志层来恢复,推测其为轴面倒向北的紧密同斜褶皱,S0近南北向,枢纽西倾,地层由东向西变新。 相似文献
50.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位于天山北麓,在晚新生代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地表发育数排背斜带。由于构造变形复杂、地震反射成像质量较差,对深层地质结构争议较大,另外前新生代盆地原型对晚新生代以来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也尚未探讨。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简称霍-玛-吐)褶皱冲断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表第二排背斜带,利用最新采集和处理的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地表地质露头建立深层构造模型;利用平衡地质剖面复原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早侏罗世盆地原型结构对现今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霍-玛-吐褶皱冲断带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垂向上发育古近系—第四系逆冲推覆构造、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构造楔和下侏罗统半地堑断陷结构。控制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晚期挤压构造变形体系中充当逆断坡,并控制上覆构造楔和浅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具有分段性,并通过侧向断坡进行连接,侧向断坡上覆地层发育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油气勘探现状表明,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内部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具有高效沟通下侏罗统烃源岩的特点,是控制天然气的富集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表明,中西部陆内前陆冲断带前新生代古构造对于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格局和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