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30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岩石颗粒边界缺陷分布的概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概率理论,研究了颗粒结构材料初始边界缺陷的分布问题,提出了一个概率模型,认为材料中的初始边界缺陷不会全部都是孤立地分布,总会有二个、三个或更多个基本边界缺陷相连在一起组成缺陷族的情况,缺陷簇的个数的数学期望值相对于其尺度符合指数衰减强度,衰减指数与缺陷发生的概率及边界网络的相似维数有关。推导得出了颗粒结构材料的拉伸强度与试样尺度、颗粒尺度及缺陷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论证了材料强度的尺  相似文献   
152.
湖南金刚石内部不均一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星  潘兆橹 《地质科技情报》2001,20(1):61-63,T001
将湖南金刚石加工成片,利用宝石显微镜,偏光镜,阴极发光(CL)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仪对其内部显微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金刚石的颜色深浅不一,内外颜色差异明显,呈带状,斑状分布;金刚石由生长中心至边缘,氮含量也有较大变化,中心与边缘最大相差约50倍,氮的富集类型由中心向边缘表现出B中心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金刚石的类型也相应从I型→II型或I-aAB型→-I-aA型等,这些不均一性特征,反映金刚石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及生长期后可能受到了改造。  相似文献   
153.
试论地球内部流体与地质作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对地球内部流体的讨论,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范围内已找不到关于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转移、转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完整答案。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将地球内部流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贯穿到了所有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当中。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地球内部流体广泛存在,并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与固体地球部分同样重要,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仅在各种地质作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 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切地质作用的最初根源, 也就是说, 流体作用贯穿于一切地质作用( 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质自然灾害等) 过程的始终。地球内部一切地质作用又通过地球内部流体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可将地球内部流体按其与特定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具包含循环性质的初始流体、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三类。针对目前的研究大量地集中在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方面的现状, 在体现现代地质科学和传统地质科学本质区别的地质作用初始流体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论述, 并提出了可能成为现代地质科学基础性学科的(地球内部) 流体统一地质学。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特性及厚度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5.
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李四光先生的地震预报思想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了李四光提出走自己的路,开展地应力观测研究与活动构造体系调查的重要意义.结合40年来地震预报有关工作的实践经验,阐明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对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和方法做出新的补充.在继续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和总结的同时,要加强地震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对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6.
本文报道分别位于扬子克拉通核部和北缘的黄陵及汉南新元古代侵入杂岩体的惰性气体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E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分析.定年数据显示,黄陵地区的三斗坪、大老岭岩套分别形成于794±7和795±8Ma;晓峰浅成岩岩套形成于744±22Ma,不仅与震旦系莲沱组底部火山岩年龄相同,且同期热事件普遍记录于杂岩体内其它岩套.汉南杂岩体中五堵门岩体形成于789±10Ma,在分析误差范围内与三斗坪、大老岭岩套相同;天平河岩形成于863±10Ma,这是在扬子北缘首次识别出这期岩浆作用.在扬子陆核和北缘侵入杂岩中还分别发现了≈860Ma和945~931Ma的捕获锆石.此外,740Ma的后期热事件同样记录于汉南杂岩体,表明扬子陆块内部和北缘共同经历了790Ma的峰期中酸性岩浆作用和≈740Ma的后期强烈热改造事件,即事件具有克拉通范围的性质.与天平河岩体岩性相似、年龄相同的侵入岩体已在攀西多处地区发现,说明空间上860Ma岩浆作用在扬子北缘和西缘可能具延续性.作者认为,"晋宁期"具造山性质的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应以830Ma为限,于≈790Ma达到了以壳内物质重熔为主的大规模岩浆侵入事件的峰期,并在≈740Ma以短期内地壳运动由剧烈抬升向快速沉降的构造转换为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本次研究成果为探讨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同期全球构造事件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同位素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157.
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资产重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反映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根本性转变。在资产重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的构成特点,分析内部审计在这一形势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并定位其职能,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内部审计的发展都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8.
通过安徽省岳西县桃园寨地区大比例尺火山岩填图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确定了大别山腹地片麻岩基底上残存了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机构。说明中生代之前,大别山体并未大幅度隆升,也非中生代造山带根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才是山体剧烈抬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9.
建筑内部噪声点云由于不同风格的家具及遮挡问题,分布规律比较复杂且通常与建筑立面粘连,难以通过交互的方式去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筑内噪声去除的扫描光线截断法.该方法首先分割建筑面片;然后将扫描中心点与点云组成的扫描光线与建筑立面求交;最后通过比较扫描光线的长度和扫描中心点与交点的距离,利用建筑立面截断扫描光线...  相似文献   
160.
通过对祁连山地区典型内流河——石羊河、丰乐河、石油河和布哈河流域表土及终端湖全新世剖面沉积物中粒度指标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1)流域表土粒径随海拔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大致以河流出山口海拔为界分为上下游两部分,除石油河外,上游以粉砂组分为主,粒度频率曲线表现为河流沉积的双峰特征,粒径波动较小并随海拔有降低趋势,反映河流初始水动力较强并逐渐减弱;下游以砂组分为主,粒度频率曲线具有风成沉积特征,指示干旱化趋势,粒径变化幅度和频率大,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 2)终端湖剖面沉积物粒度显示了全新世以来复杂的干湿变化,在约3 cal. ka B. P.之后均出现粒径增大波动增大的现象,指示不同程度的干旱化,在1~3 cal. ka B. P.之间出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逐渐加剧; 3)基于流域表土粒度指标现代过程分析表明祁连山内流河流域终端湖剖面粒度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流域干湿变化并识别人类活动强度,区域环境在长期干旱化的背景下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