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407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在防城那勤滑坡体勘察中,利用多道瞬态瑞利面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准确地确定滑坡体的几何形态、滑坡体滑动的规模以及岩体的风化深度,为滑坡体的治理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料,表明该方法在滑坡体治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82.
中国热带第四纪气候波动幅度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40多个有关气候波动的实例分析,中国热带第四纪几个特征时段比今升温的幅度为1.0~3.0℃:降温幅度较大者为3.0~7.0℃,较小者为1.0—3.0℃。而中国热带地区现代理论雪线高度约为4300m;北半球长年冻土地带南界的年均温为-6.0~-8.0℃。因此,中国热带除台湾岛外,第四纪不具备形成冰川或冰缘现象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83.
Y. H. Lee  V. P. Singh 《水文研究》1999,13(17):2861-2875
An instantaneous unit sediment graph (IUSG) model in conjunction with Kalman filter was investigated for prediction of sediment yield from an upland watershed in Northwestern Mississippi. The state vector of the watershed sediment yield system was constituted by the IUSG and then the sediment yield was estimated by the IUSG model using Kalman filter. The initial values of the state vector were assumed as the average of the IUSG values and the initial sediment yield estimated from the average IUSG. The IUSG model using Kalman filter with a recursive algorithm accurately predicted sediment yield from watershed W‐5, Mississippi. The filter allowed the IUSG to vary in time, increased the accuracy of the IUSG model, and reduced physical uncertainty of the sediment yield process in the watershed.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84.
高精度瞬时水深模型的一种构建方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高精度的水深表达是舰船安全、经济航行的先导和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构建高精度瞬时水深模型的方法,利用高密度的多波束水深数据作为静态水深,基于余水位订正的预报水位作为动态水位,通过高效集成静态水深和动态水位从而构建瞬时水深模型。实验证明:本文所提的构建瞬时水深模型的方法较传统的方法,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瞬时水深模型的精度与格网尺度有关;余水位是影响瞬时水深模型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5.
基于瞬时水深模型的最短时间航线自动生成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的海图航线设计是舰船安全、经济航行的先导和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时水深模型的最短时间航线自动生成算法。基于海图静态水深和海域潮位模型,构建瞬时水深模型,动态提取碍航区,并进行航线可行性分析;利用动态规划思想,进行最短时间路径搜索;采用矩形包络分析、相近节点搜索和冗余点删除等策略,进行航线优化。实验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动态分析航线可行性,搜索最短时间航线; 与传统的最短时间航线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可提取航行时间更短的航线;所提取的最短时间航线,与舰船航行的起始时间和舰船航速相关。  相似文献   
286.
In studies on river channel flow turbulence, it is often the case that the measured mean vertical velocity is different from zero, indicating that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the current meter is not parallel to the flow streamline. This situation affects the estimate of Reynolds shear stress in the streamwise and vertical planes and consequently the analysis of the flow turbulent structure. On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correct data by applying a rotation and this is review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However, in fluvial geomorphology, the studied flow is often complex and streamlines may exhibit significant changes from one point of measurement to the other. In this context, applying a rotation complicates the situation more than it simplifies it.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question of velocity data correction in complex flows using a field example of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ver a very rough gravel bed and a laboratory example taken from flow at a river channel confluence. In both cases, velocity vectors are spatially variable. In the first case, errors in the Reynolds shear stress estimates are relatively low (ranging from −13 to 7 per cent/deg) while in the second case, they are much larger (−200 to 164 per cent/de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error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urbulence statistics in river channel flows is discussed. We propose that corrections should be applied in all clear cases of sensor misalignment and when the frame of reference changes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However, no corrections should be used where different flow velocity vector orientations, not sensor misalignmen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mean vertical velocity differing from zero.  相似文献   
287.
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几种非线性扫描信号自相关函数的旁瓣特性.对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当震源扫描持续时间是检波器接收时间的一半时,相关运算把反射扫描信号压缩成脉冲信号的效果是显著的.有限度地增加震源扫描持续时间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接收时间可以使反射扫描信号得到进一步的压缩,但在固定扫描与接收时间的条件下,增加采样点个数对反射扫描信号的压缩并不起作用.采用具有低频相关子波特性的非线性扫描震源信号,将有利于相关噪声的消除.模拟结果还证实了二次扫描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出现鞍点效应这样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288.
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适用观测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光谱混合模型,但由于遥感观测多分辨率的特点,模型的适用性会受到尺度效应的影响。为探索该模型在不同观测尺度下的适用程度,本文从地物辐射原理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微面元辐射通量表达式,得出地物辐射通量除了与端元反射率和面积比有关外,也与天顶角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和微面元辐射通量的基础上,推导了更具普适性的积分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表达式,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两模型的相对差值Δρ,结果表明Δρ的大小仅与探测单元的半瞬时视场角β有关,并通过实测光谱实验对上述推论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当β13°时,Δρ较小,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是积分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一种近似表达形式,β完全可作为确定线性光谱混合模型适用观测尺度的关键依据,并且该模型的适用程度随β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289.
利用2013—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测站半径10 km的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选取地域范围一小时内的地闪数目和一小时内的最大雷电流幅值作为雷电危险度因子。确定因子分级的上下限和因子区间划分,计算出单因子雷电危险度等级的隶属度与权重。采用梯形分布函数和模糊统计方法确定雷电危险度因子的隶属度函数,根据隶属度函数得出模糊矩阵,并进行模糊矩阵复合运算,求出雷电危险度综合指数,得出雷电危险度等级。结果表明:根据建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一次闪电过程的危险度状况,有效评定雷电危险度等级,评定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雷击事件的实际状况,从而为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调查和雷击风险评估等业务提供科学性的决策服务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0.
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辐是指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藻类能生长和繁殖的水平范围,由藻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光照强度适宜生长范围和光照强度耐受限度构成。为了定量获取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幅,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三个温度(18、22、25℃)条件下六个不同光照强度[28.32、55.15、75.06、96.59、111.66和135.75μmol/(m2·s)]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的影响,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光照耐受性模型,并得到了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和光强耐受限度的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在实验设定的光照强度水平范围内,均分别存在一个适宜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Iopt,且当光强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减小。此外,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光照耐受性模型与Shelford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并定量得到了米氏凯伦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81.48、80.15、79.27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3.11-162.96、32.57-160.3、32.03-158.54μmol/(m2·s);东海原甲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79.39、78.19、76.69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1.89-158.78、31.77-156.38、31.18-153.38μmol/(m2·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