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83篇 |
免费 | 1020篇 |
国内免费 | 19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30篇 |
大气科学 | 223篇 |
地球物理 | 1967篇 |
地质学 | 4514篇 |
海洋学 | 268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844篇 |
自然地理 | 3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207篇 |
2021年 | 234篇 |
2020年 | 281篇 |
2019年 | 312篇 |
2018年 | 269篇 |
2017年 | 315篇 |
2016年 | 355篇 |
2015年 | 375篇 |
2014年 | 409篇 |
2013年 | 400篇 |
2012年 | 404篇 |
2011年 | 463篇 |
2010年 | 353篇 |
2009年 | 470篇 |
2008年 | 429篇 |
2007年 | 431篇 |
2006年 | 411篇 |
2005年 | 330篇 |
2004年 | 362篇 |
2003年 | 333篇 |
2002年 | 279篇 |
2001年 | 212篇 |
2000年 | 226篇 |
1999年 | 203篇 |
1998年 | 170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54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落石是山区公路边坡常见的地质灾害。落石撞击破碎是落石灾害中常见的现象,落石破碎致使运动轨迹改变往往会增大落石的危害性,但其通常未被考虑到落石的防护设计中。因此,落石破碎机理的研究对落石防护措施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离散元方法(离散元开源软件Esys-Particle)模拟落石铅直撞击地面的过程。在模型中,落石由大量的颗粒组成,并且相邻的颗粒由可断裂的黏结材料黏接;地面由一层固定的颗粒组成,从而模拟地面的摩擦、弹性变形性质。模型模拟出落石反弹、破碎和粉碎等过程,分析黏结材料的杨氏模量、颗粒间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对落石撞击地面过程的影响,得出落石撞击过程中破坏率和动能的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当杨氏模量和凝聚力的比值较小时,落石将会发生反弹;当杨氏模量和凝聚力的比值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落石将会破碎成不同大小的块体;当杨氏模量和凝聚力的比值超过一定限度时,落石将会破碎成非常细小的块体;内摩擦角的变化对撞击过程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沿线地表受多年冻土的影响会产生抬升和沉降,形变监测对于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文采用41景C波段Sentinel-1A升轨数据,结合均匀网格划分子区域的方法,探测分布相对均匀的永久散射体,以作为SBAS InSAR技术的地面控制点,对青藏线羊八井站至乌玛塘站段铁路及其沿线地表进行形变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段铁路年形变速率范围为-8~2 mm/a,该区域形变受周围冻土的影响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SBAS InSAR技术和本文的PS-SBAS InSAR技术在同名点形变趋势与形变程度方面的对比结果保持一致性,进一步说明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地基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具有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改变传统的单点变形观测模式,使传统的点测量向“形测量”转化,因而大量的变形监测数据使得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探测变形量小于测量精度的微小变形成为可能。利用高分辨率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微小变形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反射值影像和BaySAC的拼接方法提高拼接精度;通过拟合方式提高整体分析精度,而影响拟合精度的主要因素为粗差,因此采用RanSAC算法剔除粗差,提高拟合的精度;然后利用格网化方法消弱偶然误差、修正拼接误差,最终得到变形量。采用建筑墙面及地铁隧道的点云数据进行了微小变形检测的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青藏高原GPS形变1991-1999年间的测量成果,通过对中尼(中国与尼泊尔)、中印(中国与印度)边界及中不(中国与不丹)边界附近GPS测站地壳水平运动速率的统计分析,运用平均速度法估算了近10a西部边境地区的形变面积。初步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形变对我国西部边界存在影响,在1991-1999年之间西部边界的不均匀形变导致国土面积缩小0.37km2。 相似文献
16.
跨断层形变的慢时变结构分析与异常识别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适应控制理论引入跨断层流动形变分析。利用甘肃及与宁夏、青海交界的监测区内石灰窑口、红柳峡、窝子滩、扁都口、南营5个场地典型观测曲线,构建慢时变前兆系统结构,研究其与6级左右及6级以上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可能关系。可显示震前中短期阶段最大特征根模1.0以上异常,异常识别较原始观测曲线分析减少了人为性与经验性,也反映出断层形变前兆系统结构的动态变化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在本文中提出了全站仪自由设站坐标差分的观测方法,论述了该方法的原理、误差分析,以及其在山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对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形观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地铁施工安全进行变形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变形监测的最终目的是预测,即对观测物的未来形态进行预报和分析。时间序列的原理是找出事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对数据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报。本文通过对时间序列的研究对长春地铁繁荣路站的变形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预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