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Introd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s recorded near the fault of an earthquake are quite dif- ferent from the usual far-field ground motions. After the original recognition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the Port Hueneme earthquake in 1957, a great lot of inhabited structures and lifeline systems were damaged in the major earthquakes happened in the following years. The damages were beyond minds of seismologists and engineers. A quite rational reason is the lack of enough knowledge of t…  相似文献   
12.
土体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坤勇  殷宗泽  梅国雄 《岩土力学》2004,25(9):1503-1509
综合论述了土体各向异性在土体本构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在各向异性研究中所采用的试验手段、研究方法、理论成果和应用情况:对具代表意义的重要成果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分析了原生各向异性和应力各向异性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土体材料的颗粒结构性是各向异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复杂的应力状态是各向异性产生的客观条件:强调了各向异性,尤其是应力各向异性在土体本构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对以后各向异性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湖泊光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张运林 《湖泊科学》2011,23(4):483-497
从湖泊光学研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水体生物光学特性、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光与浮游植物相互关系、沉积物再悬浮光学效应、湖泊水色遥感等几个方面全面回顾了湖泊光学研究进展.湖泊光学研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各光学组份吸收、散射、漫射衰减及辐射传输方程;近年来,逐步发展了野外时空格局调查、水动力水华过程连续...  相似文献   
14.
富营养化湖泊典型水华蓝藻的固有光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壹萱  张玉超  周雯  张民  马荣华 《湖泊科学》2018,30(6):1681-1692
固有光学特性是水体光学特性的重要内容,掌握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内典型水华蓝藻的固有光学特性,是开展不同水华蓝藻遥感识别的理论基础.利用AC-S吸收衰减仪、BB9后向散射仪,通过实验室纯藻培养,研究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Dolichospermum)和束丝藻(Aphanizomenon)3种典型水华蓝藻的固有光学特性,并探讨色素浓度、色素占比以及藻类等效粒径对不同水华蓝藻固有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典型水华蓝藻的吸收光谱曲线均具有440、620和675 nm吸收峰,微囊藻620和675 nm的比吸收系数最大,鱼腥藻440 nm处的比吸收系数最大;束丝藻单位色素浓度的散射和后向散射能力最高,鱼腥藻次之,微囊藻最低;固有光学特性影响因子分析表明,色素浓度和藻蓝素占比是影响3种水华蓝藻固有光学特性的主要因素.3种蓝藻的吸收系数、散射系数以及鱼腥藻、束丝藻的后向散射系数均随着色素浓度(叶绿素a或藻蓝素)的增加而增大;当蓝藻中藻蓝素占比增加时,3种蓝藻的单位色素浓度的后向散射系数逐渐下降;而藻细胞粒径与固有光学特性之间并未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因此,3种水华蓝藻单位色素浓度的固有光学特性将为典型水华蓝藻的遥感识别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春季长江口海域黑水现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口海域处于东海大陆架,水深较浅,受长江、钱塘江入海径流及潮汐搅拌的影响,水体浑浊度高,属于典型的二类水体。在浑浊二类水体由于水体中悬浮颗粒的散射作用,离水辐亮度通常较大洋清洁水体的大。通过分析2003年春季黄海、东海二类水体光学试验数据和同时段SeaWiFS卫星遥感数据,发现在长江口东南海域有一个归一化离水辐亮度极小的黑水区域,它在412~670nm波长的归一化离水辐亮度均小于0.5mW/(cm2·μm·sr)。利用现场实测的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参数(色素吸收系数、非色素颗粒吸收系数、黄色物质吸收系数、颗粒散射系数、颗粒后向散射系数等)和水色要素浓度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黑水现象的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外黑水现象主要是由于水体后向散射系数值极小引起的,而造成颗粒后向散射系数值极小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颗粒物含量低,二是颗粒后向散射率的值小。黑水区浮游植物色素吸收所占的比例较高,大粒径的有机颗粒(浮游植物)导致黑水区域的颗粒后向散射率的值偏小。长江口海域黑水是在特定的颗粒物低含量及颗粒后向散射率极小的条件下出现的光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17.
Anisotropic failure criteria are formulated using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he first one employs 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rength parameters and defines the failure condition in terms of traction components acting on the critical plane. The second one incorporates a microstructure tensor and the relevant mixed invariants. Both formulations are illustrated by some numerical examples. In particular, the variation of strength with orientation of the sample is examined for a series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振动会对齿轮副正常稳定工作产生影响。齿轮副的设计过程中要使其固有频率避开工作频率。通过对SP-I-01型全液压顶驱传动齿轮副进行振动分析,得出了齿轮副前六阶的固有频率及对应的振型图,并计算出其最高工作频率,与其固有频率进行对比,得出了其最高工作频率低于其最低阶的固有频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量钻探及井下采掘揭露资料,探讨了下峪口煤矿2号煤层的赋存特征,分析表明2号煤属不稳定薄煤层,煤层总体厚度呈NE—SW向薄厚交替变化特点,区内可划分为两个相对的厚煤带和两个薄煤带。煤体结构以碎裂煤为主,兼有少量的糜棱煤及碎粒煤,,煤层顶以粉砂岩与砂岩顶板为主。通过对2号煤厚度变化分析,认为沉积环境、河流的同生冲刷及构造挤压是影响厚度变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物光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太湖"水华"优势藻类即蓝藻门中的铜绿微囊藻和绿藻门中的斜生栅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C-S分别测量两种纯藻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固有光学属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建立其生物光学模型.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的藻红蛋白吸收带和斜生栅藻的藻蓝蛋白吸收带的光谱吸收特性的差异性较为明显;粒径相对较小的铜绿微囊藻的包裹效应、吸收系数对散射系数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小于粒径较大的斜生栅藻,铜绿微囊藻吸收系数的P-L模型的线性斜率和幂指数要大于斜生栅藻的吸收系数模型系数;由于散射系数受吸收系数影响程度的不同,使得散射系数光学模型变量因子具有一定的差异,受吸收系数影响较小的铜绿微囊藻的变量因子为波段比值λ_0/λ,λ_0为参考波长,而受吸收系数影响较大的斜生栅藻的变量因子为吸收系数比值a(λ_0)/a(λ),a(λ_0)为参考波段吸收系数,a(λ)为波长为λ的吸收系数,两种藻类的散射模型都符合国际上通用的S-P模型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