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50篇
地质学   694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新和地1井在钻进1314.00~1419.98 m孔段时钻遇巨厚破碎带,地层高度破碎、大倾角、富含水系,孔壁掉块、水敏坍塌现象严重。钻进时孔内阻力大,钻具放不到底,孔内事故多发,破碎带难以钻穿。为处理孔内事故并钻穿巨厚破碎带,采用水泥封孔护壁造斜技术。受孔内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1358.76~1396.46 m破碎带内水系对水泥浆的稀释和冲蚀破坏作用,前期多次水泥封孔失败,浪费了大量物资及工期。现场通过试验,总结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场的水泥封孔技术难题,提高了水泥封孔护壁造斜的成功率。新和地1井深孔复杂地层水泥封孔护壁造斜技术对今后施工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2.
针对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坑道钻探施工中的特大涌水钻孔,总结了该矿区坑道钻探施工难点,研究了涌水对钻进效率和岩心采取率的影响,探讨了普通取心工艺钻进时采用岩心上升系数的实践意义,提出绳索取心工艺钻进时的“泄”、“堵”、“疏”的解决思路,形成了解决该矿区Ⅰa含矿层的坑道钻探施工难点的对策,以期为类似地层条件的坑道钻探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3.
张青海 《探矿工程》2019,46(10):53-57
小秦岭北矿带上部覆盖层为第四系沉积物,其厚度700~950 m,钻探施工中经常出现卡钻、埋钻、塌孔等恶性事故,甚至造成钻孔报废,严重制约钻探效率,造成钻探成本过高。针对这些技术难点开展技术分析和研究,通过优化钻孔结构,采用适宜该矿区厚覆盖层的绳索取心钻进方法,合理选择护壁性能好的冲洗液等技术措施解决了厚覆盖层钻进难题,提高了钻探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94.
段晓岩 《探矿工程》2019,46(7):57-63
为确保大庆油田首口基岩定向井隆探X3井的安全顺利钻进,针对该井存在易井漏井斜、易井壁失稳、岩石硬度大、可钻性差、井眼净化难等技术难点,在工程设计中的井身结构、钻具组合、钻头优选、钻井液优选、井眼清洁等方面运用Landmark软件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和筛选,对该井工程设计进行了优化分析。在该井实钻过程中没有出现井下事故,钻井施工顺利,说明该井钻井设计合理,施工措施合理,有效地克服了钻井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95.
磁性地层学研究是建立渤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序列地层年代框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对渤海海峡地区BHS01孔(孔深121.3 m)进行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BHS01孔岩心记录了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底部,包括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界限(B/M)深度位于该钻孔的46.4 m处。根据沉积速率,推测钻孔底部121.3 m处的年龄约2.25 Ma。综合沉积物的岩性、磁性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将BHS01孔沉积物记录的区域沉积过程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2.25~1.46 Ma)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阶段Ⅱ(1.46~0.78 Ma)为稳定的湖泊相沉积;阶段Ⅲ(0.78~0 Ma)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这一研究为该钻孔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为渤海海峡及邻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
对地震资料进行叠后解释性处理时,往往只是单纯的数学运算很少受到地质条件的约束。当地下岩层为水平地层时,这种方法会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地下岩层具有一定的倾角,这时就可能会发生分辨率降低、信噪比下降或资料失真等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引入构造导向体来约束叠后资料的处理过程。首先根据原始地震资料生成包含倾角和方位角信息的构造导向体;其次在构造导向体的控制下以相似性为判断条件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导向的中值滤波或扩散滤波;最后通过原始地震资料和相干体等对处理前、后的资料品质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对比。方向信息的引入使运算沿着构造的走向进行,消除了地层倾斜的影响,最大程度保证资料真实性的同时使资料的品质得到极大地提高,有效指导了A油田井位的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97.
南黄海CSDP-2钻井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2 068.00~2 069.02 m段岩心识别出了早期真蕨类植物。该植物具有至少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互生,小羽片扁平,呈扇状、楔状或舌状,基部收缩,至少一次深裂,裂片边缘钝圆,二分叉的叶脉明显。据此,可鉴定为优美守刚蕨(比较种)(Shougangia cf.S.bella)。本研究为南黄海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增加了古植物学新资料。  相似文献   
98.
The determination of in situ stresses is very important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is a widely accepted techniqu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n situ stresses nowadays. Unfortunately,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 is time-consuming and expensiv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hape of borehole breakouts measured from widely available caliper and image logs to determine in situ stress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is highly attractive. By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borehole breakouts considering thermoporoelasticity, the authors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borehole breakouts in terms of initiation, development, and stabilization under Mogi-Coulomb criterion and end up with the shape of borehole breakout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provides such a tool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 situ stress and shape of borehole breakouts,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in situ stress based on different shape of borehole breakouts by invers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wo steps are taken to determine in situ stress by inverse analysis. First, sets of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provide sets of data on in situ stress and borehole breakout measure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drilling fluid temperature and pore pressure, which will be used to train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at can eventually re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 situ stress and borehole breakout measures. Second, for a given measure of borehole breakouts in a certain drilling fluid temperature, the train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ill be used to predict the corresponding in situ stress. Result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inverse analysis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borehole breakout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s a promising method to determine in situ stress.  相似文献   
99.
通过计算二连浩特测震台站地表和井下连续观测数据的加速度PSD值和相应的PDF值,研究沙尘暴对测震台站环境噪声水平的干扰特征及井下观测对减小沙尘暴影响的效果。结果表明,沙尘暴对测震台站环境噪声水平有较大干扰,主要体现在4 Hz、9 Hz附近及10~20 Hz和低于10 s频段。其中,沙尘主要影响10~20 Hz频段背景噪声;大风主要影响4 Hz、9 Hz附近背景噪声;低于10 s频段的三分向背景噪声受干扰特征与风向有一定的相关性;10 s~4 Hz频段沙尘暴对环境噪声水平没有影响。井下观测能较好地压制沙尘暴对测震台站环境噪声水平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0.
利用湟源台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分钟值、1 sps、10 sps和100 sps四种不同采样率的观测数据,通过自检分析、同震应变阶分析和频谱分析等方法研究青海玛多M7.4地震同震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钟采样记录的地震波信息缺失严重,用分钟采样数据进行地震波初动、同震变化幅度等研究将会得到信度较低的结论;采样率越高,记录应变地震波信息的能力越强,但100 sps采样和10 sps采样结果相差不大,10 sps采样已能记录到比较全面的应变地震波信息;同震应变阶的变化性质和变化幅度与采样率无关;未来布设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时,建议应将采样率至少提高至1 s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