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2篇
  免费   778篇
  国内免费   1106篇
测绘学   343篇
大气科学   706篇
地球物理   890篇
地质学   2210篇
海洋学   354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271篇
自然地理   63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0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n application of robust inverse Nyquist array control design method to a milling circuit in Majdanpek Copper Mine. An existent model of a milling circuit was adopted to respond to robust inverse Nyquist array methodology demand by introducing model uncertainty, and optimal robust controller of milling circuit is designed.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is robust for reference signals. The robustness of multivariable feedback systems with designed controller is tested and compared with different, previously designed multivariable controllers. Simulation results, in time domain, demonstrate the preferable performance of the designed robust controller in setpoint track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ntroller without any investments in new equip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s performance of the mil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302.
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於崇文 《地球科学》2003,28(1):31-40
笔者根据其所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将地质科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地球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地质作用、地质学场与地质系统的演化等四大基本领域,它与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对应(表2),笔者将其已发表的地质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地质作用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应用于研究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着重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基础理论问题的实质及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剖析。目的是通过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作为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新视角对古老而常新的地质科学进行再认识,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并实现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跨越,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03.
吉林省东部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键  孙炜 《吉林地质》2003,22(2):27-33
将吉林省东部地区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在成矿作用时间上与全球性成矿事件及区域性成矿事件对比分析,总结成矿的相似性和本区成矿的特点及具中国特色的燕山期成矿的重要性,提出区内大型矿田(或矿集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主控因素,对成矿预测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4.
沙漠化逆转过程的耗散理论应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崔旺诚 《干旱区地理》2003,26(2):150-153
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了沙漠化逆转过程的时间序列和空间结构,论述了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的“涨落”现象、耗散结构的形成及非平衡相变的发生。指出属于开放系统的沙漠化逆转过程表现为时间序列的有序和空间结构的无序,是多重耗散结构下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自我调控的组织能力。熵增代表着沙漠化过程,负熵增代表着沙漠化逆转过程。这对研究沙漠化过程的平衡稳定有序与非平衡稳定有序的关系,恶化与逆转、单因素与综合、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并认为耗散结构理论的思想有助于建立一门有关“过程”的沙漠生态学,以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05.
数字摄影测量,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方法,以计算机视觉代替人眼的立体观测,其产品与中间数据的记录以及处理的原始资料均是数字的,较之常规的(传统的)数字产品的生产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成果多样化等优点。两次外业和两次内业,是∶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的主要作业流程,第二次外业调绘作为1500数字摄影测量的主要外业工作与常规调绘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适合于1500大面积数字化测图。  相似文献   
306.
地理坐标下网格化数据等值线的处理及编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均匀网格化数据等值线处理的具体步骤 ,介绍了非均匀网格分布数据的均匀网格化处理中的 3种方法 :按距离加权的最小二乘法 (N— P法 )、按方位取点加权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法 (M— S法 ) ,提供了 N— P法和 M— S法的 C 源程序  相似文献   
307.
孔隙水压力静力触探动态贯入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隙水压力静力触探作为一种新型的土体勘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其机理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的不足。笔者系统分析了孔压触探的贯入特征,提出了“孔隙水压力体积基准值”的概念,借此推导出用土体体积变形量计算超孔隙水压力的公式。在此基础上,用轴对称有限单元法模拟探头的动态贯入过程,揭示应力-应变的变化特征,寻找超孔隙水压力生成与消散的规律,对孔压触探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08.
区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透明交互决策系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提出以时空运筹模型为核心的决策判断过程透明和分层交互的决策系统 ,简称透明交互决策系统。用户可以使用此系统找到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的方案。  相似文献   
309.
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概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区域成矿背景、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构造 -成矿体系、矿床区域成矿模式进行了讨论 ,在对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10.
Bank erosion rates and processes across a range of spatial scal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in most environments, especially in the seasonally wet tropics of northern Australia where sediment yields are among global minima. A total of 177 erosion pins was installed at 45 sites on four sand‐bed streams (Tributaries North and Central, East Tributary and Ngarradj) in the Ngarradj catchment in the Alligator Rivers Region. Bank erosion was measured for up to 3·5 years (start of 1998/99 wet season to end of 2001/02 wet season) at three spatial scales, namely a discontinuous gully (0·6 km2) that was initiated by erosion of a grass swale between 1975 and 1981, a small continuous channel (2·5 km2) on an alluvial fan that was formed by incision of a formerly discontinuous channel between 1964 and 1978, and three medium‐sized, continuous channels (8·5–43·6 km2) with riparian vegetation. The bank erosion measurements during a period of average to above‐average rainfall established that substantial bank ero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wet season on the two smaller channels by rapid lateral migration (Tributary Central) and by erosion of gully sidewalls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within‐gully flows and overland flow plunging over the sidewalls (Tributary North). Minor bank erosion also occurred during the dry season by faunal activity, by desiccation and loss of cohesion of the sandy bank sediments and by dry flow processes. The larger channels with riparian vegetation (East Tributary and Ngarradj) did not generat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sediment by bank erosion. Deposition (i.e. negative pin values) was locally significant at all scales. Bank profile form and channel planform exert a strong control on erosion rates during the wet season but not during the dry season. Copyright © 2006 Commonwealth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