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30篇
  免费   7778篇
  国内免费   10852篇
测绘学   4199篇
大气科学   5114篇
地球物理   9521篇
地质学   28775篇
海洋学   5152篇
天文学   2167篇
综合类   3240篇
自然地理   7292篇
  2024年   248篇
  2023年   663篇
  2022年   1333篇
  2021年   1491篇
  2020年   1582篇
  2019年   1798篇
  2018年   1450篇
  2017年   1676篇
  2016年   1862篇
  2015年   2004篇
  2014年   2443篇
  2013年   2398篇
  2012年   2730篇
  2011年   2913篇
  2010年   2500篇
  2009年   2976篇
  2008年   2963篇
  2007年   3293篇
  2006年   3173篇
  2005年   2811篇
  2004年   2629篇
  2003年   2536篇
  2002年   2282篇
  2001年   1988篇
  2000年   1852篇
  1999年   1719篇
  1998年   1484篇
  1997年   1365篇
  1996年   1243篇
  1995年   1047篇
  1994年   1089篇
  1993年   923篇
  1992年   725篇
  1991年   518篇
  1990年   464篇
  1989年   369篇
  1988年   280篇
  1987年   185篇
  1986年   118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24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The biofacies analysis of benthic foraminifers in sediments of the Sea of Okhotsk paleobasin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typical abyssal species in their Oligocene-Miocene assemblages that are missing in the Pliocene and Pleistocene se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yssal fauna in the Sea of Okhotsk was determined by its relatively large depths (>2000 m) and intense water exchange with the Pacific Ocean. The Sakhalin folding phase at the Neogene-Quaternary transition resulted in the uplifting of the Japan-Kurile cordillera and separation of deep basins of the Japan and Okhotsk seas from the ocean, which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un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migration and existence of the Pacific abyssal fauna. The taxonomic similarity and general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ogene benthic foraminifers common for the Japan and Okhotsk seas imply the lack of narrow and shallow thresholds between these basins similar to the present-day Nevel’skoi, La Pérouse, and Sangar straits. Such bottom topography stimulated the intense northward water flow, which determine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of the Japanese and Okhotsk paleobasins.  相似文献   
962.
王光洪 《地质与勘探》2009,45(4):450-455
为了扩大资源储量,降低找矿风险,文章运用大地电磁法、地电化学法与吸附相态汞方法组合在高原寒冷地区开展物化信息进行金矿预测研究.通过已知区可行性研究验证方法组合的找矿成效,总结适合高原寒冷景观条件下的物化探找矿模式,即金矿通常位于Au地电化学异常正投影下方、电阻率高低突变带偏低阻体一侧,配套土壤吸附相态汞异常寻找破碎带型金矿较有效.依据上述找矿模式,在忠曲矿区开展金矿预测工作,在矿区西部发现找矿有利地段3处,东部发现找矿可疑地段1处.  相似文献   
963.
周斌良 《地质与勘探》2009,45(4):479-483
本文通过介绍镇水公路K62+374-K62+500段路堑右上边坡坡口线拦渣墙失稳的岩土工程条件,解析治理方案选用的理论依据,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钢管桩与预应力锚索、喷射水泥砂浆封闭坡面等综合性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64.
汶川5.12地震发震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将围岩看成弹性体, 断层看成具有应变软化的弹塑性体, 断层和围岩组成统一的地质介质系统。在给定的地应力、孔隙压力及边界位移的作用下, 应力逐渐积累, 当达到断层强度时, 断层进入塑性状态, 应变随之软化, 应力突然下降, 能量突然释放, 形成地震。根据这个原理, 利用有限差分FLAC软件, 对汶川5.12地震的机理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证实:汶川5.12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侧向挤压, 四川盆地阻挡, 使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缓慢增加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计算结果给出了应力降、能量释放量、断层错动量、地震同震位移、震前位移、地震复发周期等重要参数, 结果与野外调查及其它资料给出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65.
"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进展与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对于促进科学数据的整合集成,增强国家科技投入的效益,提高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充分研究,科技部基础司选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作为试点,于2008年启动数据汇交工作,并专门成立数据汇交中心。2008年,按照数据汇交计划制定、数据汇交准备、数据实体汇交、数据共享服务4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分"已结题"、"即将于2008年结题"和"在研"3种类型开展汇交工作,完成了24个结题项目的数据汇交,汇交数据总量超过620 GB。为了保证数据汇交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数据汇交中心制定了包括核心元数据规范、数据文档格式等7项标准规范;研制了数据汇交软件工具;建立了海量数据存储环境;设计开发了数据汇交共享服务网络平台。面向数据服务进一步的需要,分析了已汇交数据情况,具体分为5种类型,即定点长期监测和野外定点调查类、区域调查和统计分析类、模型计算类、试验化验分析类、客观或主观描述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数据展示策略。  相似文献   
966.
青藏高原分布有羌塘—囊谦—滇西和冈底斯两条新生代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带。羌塘—囊谦—滇西超钾质岩浆活动的峰值时间为40~30Ma,主体岩石具有Ⅰ型超钾质岩的高MgO和低CaO、Al2O3含量特征;30~24Ma期间羌塘中、西部出现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主体岩石以贫SiO2、高CaO、Al2O3和低MgO/CaO为特征。冈底斯新生代超钾质火山岩也显示I型超钾质岩的高MgO和低CaO、Al2O3含量特征,其形成时间为25~12Ma。综合超钾质岩石的实验资料,可知区内I型超钾质岩的源区以富硅、富钾流(熔)体交代形成的金云母方辉橄榄岩为主;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源区则以斜辉橄榄岩地幔为主。囊谦—滇西Ⅰ型超钾质岩带空间上严格受红河走滑构造带所控制,40~28Ma出现I型超钾质岩浆活动,16Ma转变为OIB型钾质火山岩。岩浆源区从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演变,暗示大型走滑断裂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减薄和软流圈上涌是导致交代岩石圈地幔金云母分解熔融产生区内I型超钾质岩浆的主控因素。羌塘中部35~34Ma有软流圈来源为主的钠质碱性玄武岩岩浆的喷发,30~24Ma转变为以岩石圈地幔为主要来源的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岩浆源区从软流圈向岩石圈迁移,指示软流圈上涌伴随的富CO2流(熔)体活动是导致古交代岩石圈地幔升温熔融产生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的主控因素,软流圈上涌可能是俯冲板片断离或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7.
地下建筑物浮力探讨及其设计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跃龙  张钦喜 《岩土工程技术》2009,23(4):210-213,F0003
简要介绍了地下结构浮力方面的一些新的比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及现场实际的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桩荷载试验结果,对抗拔桩进行了优化设计,降低了抗浮投入。  相似文献   
968.
针对因地基条件复杂或处理不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建筑物倾斜,提出了注浆、抽水、掏土法,对建筑物进行纠偏加固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69.
煤层气开发利用与辽宁能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辽宁省主要煤田煤层气赋有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进行了研究评价。同时对辽宁省煤层气市场与煤层气开发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点目标区和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70.
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藏北双湖地区油气显示有中侏罗统布曲组的隆鄂尼碳酸盐岩古油藏、充填于夏里组石膏孔洞里的沥青和夏里组砂岩夹层中的油页岩。布曲组及索瓦组中的生油岩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生油能力大。油页岩的氯仿沥青“A”高达25255×10-6,有机碳含量28.8%,但总烃含量在40%~50%左右,OEP值分别为0.7和0.8,显示有机质演化处于低成熟阶段。有机质中既有Ⅰ型酐酪根,也有Ⅲ型酐酪根。有机质形成环境既有浅海陆棚相开阔型水体环境,也有半封闭型泻湖相等沉积环境。该地区可划分出4套生、储、盖组合,以第一套组合(由曲色组和布曲组组成)为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