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7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874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641篇
地质学   2142篇
海洋学   1036篇
天文学   1431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42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fifty-four rock samples and three supplementary drill stem test(DST) oils from the Yacheng-Sanya formations in the central Qiongdongnan Basin(CQB) were analys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Oligocene-early Miocene(36–16 Ma) palaeovegetation and source analyses of organic matter(OM) were conducted using aliphatic biomarkers in ancient sediments and DST oils. Both the interpreted aquatic and terrigenous OM contributed to the CQB source rocks(SRs) but had varying relat...  相似文献   
42.
赵明松  李德成  张甘霖  王世航 《地理研究》2018,37(11):2206-2217
利用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10-2011年土壤调查数据,运用GIS技术,研究1980-2010年安徽省表层(0~20 cm)和1 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SOC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1980-2010年安徽省表层和1 m土体中SOC密度平均减少0.37 kg/m2和1.63 kg/m2,但耕地的SOC密度增加。② 1980-2010年,全省SOC密度空间变化呈现北增南减的趋势,且增加幅度由北向南依次减小。表层和1 m土体的SOC密度增加的面积为56.97%和58.21%。③ 1980-2010年,全省表层SOC储量减少34.23×109 kg,1 m土体中SOC储量减少197.26×109 kg。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岗地和沿江平原的SOC储量增加,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丘陵山区减少。④ 非耕地转换为耕地,比保持用地类型不变或变为其他非耕地类型,SOC密度和储量减少较慢。耕地类型内部转换(水田和旱地间转换)比保持类型不变的SOC密度和储量增加较多。研究成果为区域土壤固碳潜力、土壤肥力变化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Soil sediment samples of 10 layers with a spacing of 10 cm each were collected in different floodplain zones adjacent to Huolin River in the Xianghai Nature Reserve, and contents of total N, total P and organic matte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nts of total N, total P and organic matters were generally de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sample locations to the river channel, and contents of the three items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upper soil layer than that in the lower soil layer. The content variations displayed how flooding functions influenced nutrient matter content variations in floodplain soils since the flood inundation frequencies of the sample locations vari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displayed that there were remarkable relativities between total N, total P and organic matters within definite spatial distance from the Huolin River channel.  相似文献   
44.
根据“908”ST04区块调查的夏、冬、春、秋季四个航次和“908”补充调查的8月航次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表层水体溶解氧及其饱和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东海北部表层水体在夏季和春季以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为主要控制过程,特别是7、8月份长江口外、杭州湾外及浙江近海存在大范围的强光合作用区;秋季以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为主,表层溶...  相似文献   
45.
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裸露红土的表层有机质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滇东石漠化地区裸露红土是近年来关注的一种特殊的类荒漠化景观。为了解红土裸露原因,在富源县、宣威市、罗平县等地石漠化裸露红土典型发育地段获取有植被覆盖红土及裸露红土表层样品进行有机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裸露红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0.06%~3.85%之间,平均值为1.31%,远低于同区域有植被生长的山原红壤样品及其它喀斯特地区土壤表层样品。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破坏后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进而影响土壤结构、保水保肥能力等,导致红土裸露。滇东喀斯特地区成片分布的裸露红土应处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退化但土壤尚未被完全侵蚀的阶段。   相似文献   
46.
A statistically relev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action rate coefficient, k OH, for the OH radical reaction with 161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gas phase at 300 K, and the corresponding vertical ionisation energies E i,v, reveals two classes of compounds: aromatics where –log(k OH/cm3s-1)3/2E i,v(eV)–2 and aliphatics where –log(k OH/cm3s-1)4/5E i,v(eV)+3. The prediction of the rate coefficient, k OH, for the reaction of OH with organic molecules from the above equations has a probability of about 90%. Assuming a global diurnal mean of the OH radical concentration of 5×105 cm3, the upper limit of the tropospheric half-life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ir persistence can be estimated.  相似文献   
47.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概况,从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持、保墒效益、结构改善、固碳培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节本增效等方面系统评估了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出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8.
本文依托2008年夏季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对西北冰洋海盆区和楚科奇海陆架营养盐及光合色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根据海水理化性质将研究海区分为5个区,并使用CHEMTAX软件(Mackery et al.,1996)讨论了西北冰洋不同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楚科奇海陆架区,太平洋入流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高营养盐Anadyr水团以及白令陆架水控制海域,表现出高Chl a且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相反,低营养盐如阿拉斯加沿岸流控制海域,Chl a生物量低且以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在外陆架海区,海冰覆盖情况影响着水团的物理特征及营养盐浓度水平,相应地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海冰覆盖区域,硅藻生物量站到总Chl a生物量的75%以上;在靠近门捷列夫深海平原海区,受相对高盐的冰融水影响(MW-HS),营养盐浓度和Chl a浓度相对海冰覆盖区略高,浮游植物结构中微型、微微型藻类比重增加,硅藻比例则降至33%;南加拿大海盆无冰海区(IfB),表层水盐度最淡,营养盐浓度最低,相应地显示出低Chl a生物量,表明海冰消退,开阔大洋持续时间延长,将导致低生物量及激发更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并不有利于有机碳向深海的有效输出。  相似文献   
49.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