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5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用天然二水石膏单晶进体行了脱水制备关水石膏的试验,分别制备了a半水石膏和β半水石膏。对其形貌特征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它们的形貌特征有很大的差异。结合其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理,指出造成β半水石膏经可深性硬石膏向不溶性硬石膏转变温度比α半水石膏高的原因是由于其结晶程度比值者差。  相似文献   
42.
在pH=4,t=23℃和微量浓度条件下,不改变离子浓度,通过增加吸附液体积进而增加体系中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方法进行了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对Cu2+、Pb2+、Zn2+、Cd2+、Cr3+等重金属离子吸附容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矿物吸附容量大小顺序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与其阳离子交换容量密切相关.Cu-蒙脱石和Cr-蒙脱石的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Cu2+、Cr3+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了蒙脱石的层间.同一矿物对不同重金属离子也有不同的吸附容量蒙脱石Cr3+>Cu2+>Zn2+>Cd2+>Pb2+;高岭石Cr3+>Pb2+>Zn2+>Cu2+>Cd2+;伊利石Cr3+>Zn2+>Cd2+>Cu2+>Pb2+.  相似文献   
43.
合肥盆地三尖铺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红层层序及时代,由于缺乏可靠的化石依据,曾几经变动人为因素很大。根据三尖铺组红层中泥炭在沉积或成岩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伊利石之^40Ar-^39Ar定年,其坪年龄为157.7 ̄159.95Ma,等时线年龄为157.2 ̄159.9Ma,并用K-Ar法测年进行对比和验证,其值为151.8 ̄155.8Ma,故确定其时代下限应为中株罗世晚期(卡洛维期),上限可能达晚侏罗世早期(牛津期)。^4  相似文献   
44.
中生界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石油勘探与开发目的层之一,侏罗系油藏受前侏罗纪古地貌影响较为显著。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均一化温度测定和包裹体丰度(GOI)分析、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研究以及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等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油气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及定量化分析研究,揭示了侏罗系油藏形成时间、充注过程及油气包裹体与油气运移、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油藏存在晚期充注,早期充注少或油藏遭受调整,早期生成的烃类现今仅以沥青的形式赋存,现今烃类流体主要为晚期成藏的产物。侏罗系石油大规模充注期为(108.3±2.0)~(116.5±2.0)Ma(早白垩世中期),具有垂向运移聚集的特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油藏早期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晚期构造活动调整了油气藏的形态及局部富集。侏罗系在晚期成藏过程中没有形成过叠合连片的大规模的油藏,只在局部构造上形成规模较小的“小而肥”的独立油藏。  相似文献   
45.
运用X射线衍射和多重峰分离程序解析高岭石的结构缺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林波  高振敏 《矿物学报》1996,16(2):132-140
本文尝试运用X射线衍射与多重峰分离方法研究高岭石的结构缺陷,重新评价了Hinckley(1963)结晶指数(HI),运用02,11区域对(111)和(111)峰的分峰结果,定义了新的结晶度指数:CI=(I111+I111)/I110,它完全以衍射峰的强度进行计算,较灵敏地反映出高岭石真实的结构信息,探讨了高岭石结晶度与高峰石对称性,有序度以及与高岭石Pb/3滑移缺陷的关系,结果证明高岭石结晶度越高  相似文献   
46.
郑家-王庄地区沙一段粘土矿物特征及对储层敏感性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营凹陷郑家—王庄地区沙一段砂岩储集层中蕴藏大量稠油油藏,但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的敏感性严重制约了该油类藏的有效开发。定向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沙一段砂岩储层中粘土矿物组成类型为伊/蒙无序间层矿物(S/I)、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其中以伊/蒙无序间层矿物的相对含量居多。这就决定了研究区储层敏感性以水敏性为主,其余敏感性无或较弱。据定向X射线衍射谱图上S/I主峰d值大小,进一步识别出钙型S/I、钠型S/I及钙钠过渡型S/I。扫描电镜观察表明,S/I具有丝状、网状和蜂窝状三种形态,且大都包裹在岩石骨架颗粒的表面作为孔隙衬里而存在。阳离子交换容量和膨胀率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与样品中S/I含量和层间阳离子类型相关。膨胀率和阳离子交换量与S/I含量都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在S/I中蒙皂石层含量相当的情况下,钠型S/I的膨胀率和阳离子交换量值偏大,钙型偏小,钙钠过渡型居中。此外,粘土总量以及S/I产状对储层损害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Abstract. The Yinshan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a hydrothermal vein-type deposit closely related to Late Jurassic felsic-inter-mediate volcanic-subvolcanic activity in Ji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Illite is a major alteration mineral observed in the deposit.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Kübler index of the illite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ore-forming fluid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The early Pb-Zn-Ag mineralization dated at 130–136 Ma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ow water/rock ratios and diffusive fluid movement within phyllite, whereas the later Cu-Au-S mineralization at 122 -125 Ma was accompanied by higher water/rock ratios and localized fluid flow through fractures and channels. Illite formed in the early Pb-Zn-Ag mineralization stage contains swelling layers while the illite formed in the later Cu-Au-S mineralization stage has no swelling layers but was associated with intensive chloritization. The last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at 104 Ma) was minor and did not produc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illite.  相似文献   
48.
通过研究无烟煤层中泥岩夹矸的岩石矿物学特征,探讨其主要成分高岭石发生转化的主要方向及影响因素。对晋城矿区实地观测,并采集一定量的标本,通过显微镜下鉴定、差热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研究,发现无烟煤层泥岩夹矸中高岭石主要向伊利石转化,并有伊利石-蒙脱石(I/M)混层矿物及蒙脱石出现。煤的变质程度升高、夹矸矿物转化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变质作用及周围介质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萝卜纹是田黄的重要鉴定特征。本文通过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确定萝卜纹的组成矿物为伊利石;萝卜纹的成因为田黄的原岩受到构造应力作用后产生了显微裂隙,次生的伊利石填充了显微裂隙;显微裂隙中的伊利石与岩石中的主要矿物迪开石光学性质差别较大而呈丝缕状(萝卜纹)。  相似文献   
50.
长沙—澧陵—浏阳—带冷家溪群及板溪群的甚低级变质作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朱明新  王河锦 《岩石学报》2001,17(2):291-300
湘东长沙-澧陵-浏阳一带中晚元古宇的冷家溪群及板溪群遭受了区域甚低级变质作用.在本地区所采的<2μm的样品中,冷家溪群伊利石结晶度的Kübler指数为0.18~0.26°△2θ,板溪群为0.21~0.28°△2θ(Kisch国际标样校正).从而可把本地区冷家溪群的区域变质划归浅变质带和近变质带上部,温度大约为280~400℃.板溪群划归近变质带上部,温度大约为250~300℃.并未普遍达到目前人们认为的绿片岩相或者是低绿片岩相.样品中冷家溪群伊利石(白云母)b0值的范围在0.8999~0.9042 nm,板溪群为0.9018~0.9042nm.由冷家溪群b0频率累积曲线图,得出本区冷家溪群处于较典型的中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