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312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水文地质逆问题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优化求解一直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复合形进化重组方法引入求解水文地质逆问题,通过一个测试函数对该方法的优化性能进行了检验,进而将该方法应用于水文地质参数的识别.比较复合形进化重组方法与遗传算法的计算结果表明,复合形进化重组方法具有很强的全局优化能力,是求解水文地质逆问题非...  相似文献   
152.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干旱半干旱区找水的方法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遥感技术和地面物探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应用,产生了一种现代的综合勘探方法。本文介绍了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露天矿区供水水文地质普查中运用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方法的情况、遥感方案的选择、技术思路,以及利用遥感方法进行区域水文地质调绘所取得的成果,对遥感水文地质的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3.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页岩气的勘探表明,页岩含气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含气的规模以及是否具有工业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与美国相比,中国页岩气具有独特的地质条件,页岩气保存条件可能是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点。文中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下寒武统和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从物质基础、构造作用和演化历史、地层水条件、盖层及其微观性质、天然气组分和压力系数等几个方面对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研究,并综合分析各种指标,提出页岩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4.
本文在分析山西高原岩溶泉特征基础上,论述了岩溶泉的保护问题:合理扩泉岩溶水开采的统一规划;溶泉水利用的统一管理。根据岩溶泉形成和“三水”转化的观点提出了人为改变天然水文地质条件,增加补给量,减少排泄量,是增大泉水流量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回灌。  相似文献   
155.
银川平原承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与~(14)C年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地下水氢氧同位素(2H、3H和18O)和碳同位素(14C)方法,分析银川平原承压水的补给更新能力。在平原区采集承压水氢、氧、碳同位素样品45组,测试其氢氧同位素含量和14C年龄。据测试结果分析,地下水氢、氧、碳环境同位素分布特征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揭示了该区承压水的补给、流动的区域规律和局部变化特征。地下水14C测年结果显示,承压水年龄大多介于3000~22290 a之间,同时采用Tamers和Gonfiantinie模型对14C年龄校正进行了对比分析。沿同位素水文地质剖面计算得出:银川以北贺兰山前向平原中部地下水的流动速率为2.22~0.63 m/a,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从青铜峡冲洪积区向平原中部地下水由每年流动十余米减少至2 m。综合分析认为,银川平原承压水流动缓慢,水交替循环时间长,局部与潜水水力联系较密切,在承压水开采区,潜水越流补给量可达45%,适量开采存在一定程度的可更新性。  相似文献   
156.
周文 《地下水》2014,(5):98-99
分析鄯善县地下水监测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用水文地质分析法对现有监测网进行优化。根据存在地下监测井太少且局部监测井偏大,提出优化方案封堵原有两眼监测井,保留原有16眼监测井,新增加51眼监测井。  相似文献   
157.
在对隧道两侧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地质环境背景,查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不同地层岩性的含水性和富水性,评价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赋存特征,预测隧道开挖时可能发生涌突水的位置。采用狭长水平廊道法、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比拟法和大气降水入渗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预算,为隧道施工开挖预防涌突水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8.
为了掌握中生代构造运动以来鲁中山区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以莱芜盆地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钻探施工、地质露头观测、碳酸盐岩可溶组分分析等方法,对中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岩浆活动特征,及其对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鲁中山区具有典型盆-山结构水文地质特征,盆地南北两侧水文地质特征不尽相同;区域滑脱构造形成的层间虚脱、空隙、碎裂岩带,使得鲁中山区下寒武统朱砂洞组含水层表现为"似层状"特征;热液混合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裂隙、洞穴可成为岩溶地下水良好的赋存空间;由中生代滑脱构造及热液岩溶活动形成的岩溶介质环境受同期或后期层间溶蚀裂隙及断层沟通,形成立体的岩溶地下水网络。岩溶地下水沿该网络径流、富集,形成鲁中山区特有的岩溶地下水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59.
生态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地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生态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生态水文地质学是生态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渗透后形成的学科,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生态状况的定量描述、水文地质条件与生态状况的关系、多重界面水分转换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含水层中地下水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生态效应和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等问题。生态水文地质学必将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0.
Controls on the spatio‐temporal extent of groundwater flooding are poorly understood, despite the long duration of groundwater flood events and distinct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We developed a novel approach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level hydrographs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IRFs) and applied it to the 2013/2014 Chalk groundwater flooding in the English Lowlands. We proposed a standardized index of groundwater flooding which we calculated for monthly groundwater levels for 26 boreholes in the Chalk. We grouped these standardized series using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and cross‐correlated the cluster centroids with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accumulated over time intervals between 1 and 60 months. This analysis reveals 2 spatially coherent groups of standardized hydrographs that responded to precipitation over different timescales. We estimated IRF models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response to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for 3 boreholes in each group. The IRF models corroborate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analysis showing different response functions between the groups. We applied identical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inputs to each of the IRF models and observ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ydrographs from each group. It is suggested this is due to the hydrog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Chalk and of overlying relatively low permeability superficial deposits (recent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overlying the bedrock, such as clays and tills), which are extensive over 1 of the groups. The overarching controls on groundwater flood response are concluded to be a complex combination of antecedent conditions, rainfall, and catchment hydrogeological properties. These control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anticipating and managing future groundwater flood events. The approach presented is generic and parsimonious and can be easily applied where sufficient groundwater level and rainfall data are avail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