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4篇 |
免费 | 1172篇 |
国内免费 | 16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8篇 |
大气科学 | 423篇 |
地球物理 | 1576篇 |
地质学 | 5010篇 |
海洋学 | 710篇 |
天文学 | 73篇 |
综合类 | 327篇 |
自然地理 | 5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295篇 |
2021年 | 310篇 |
2020年 | 266篇 |
2019年 | 292篇 |
2018年 | 268篇 |
2017年 | 263篇 |
2016年 | 301篇 |
2015年 | 306篇 |
2014年 | 379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439篇 |
2011年 | 405篇 |
2010年 | 341篇 |
2009年 | 373篇 |
2008年 | 404篇 |
2007年 | 415篇 |
2006年 | 381篇 |
2005年 | 319篇 |
2004年 | 316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220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209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180篇 |
1997年 | 192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对黔南坳陷典型古油藏、残余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质及芳烃色质等技术,对黔东南地区二叠系—寒武系油苗与固体沥青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研究表明,凯里地区虎庄47井原油、洛棉志留系砂岩油苗和麻江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固体沥青三者同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优质烃源岩。而麻江地区早二叠世茅口组油苗与虎庄47井原油明显不同,主要源于下二叠统栖霞组的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53.
盆-山转换带一直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开展其构造样式、形成演化及成藏过程解析, 对揭示山前复杂构造的控藏作用、指导盆-山转换带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震资料解释、断层活动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手段, 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特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及控藏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主要发育基底卷入与盖层滑脱断层控制的双重构造样式.侏罗纪末期, 齐古-昌吉褶皱带初具雏形; 古近纪末期, 霍玛吐褶皱带开始形成; 第四纪, 褶皱带被断裂强烈改造, 形成断褶带, 滑脱层对应力向盆内传递起重要作用.南缘中段发育多套烃源岩, 形成了多期差异性的以"自生自储"和"古生新储"为主要组合模式的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54.
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有机污染物在全球海域鱼体内普遍检出,且长期食用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为研究中国西沙海域鱼体内有机污染物污染情况、来源及生态风险,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测定了永兴岛和七连屿鱼体内有机氯农药(OCPs)、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采集了包括蜂巢石斑鱼、红裸颊鲷、黑身蓝子鱼在内的17种鱼类共50条。结果表明:鱼体内OCPs、PAHs和PCBs的总含量均值范围分别为2.23~91.57ng/g ww、2.11~31.70ng/g ww和1.55~54.04ng/g ww,平均值分别为32.50ng/g ww、17.29ng/g ww和18.79ng/g ww,中位数分别为16.92ng/g ww、13.34ng/g ww和7.61ng/g ww。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s)类农药在美欧沿海鱼体内的含量分别为0.65~107.6ng/g ww和763~5357ng/g lw,中国浙江沿海水域鱼体内PAHs含量为10.4~140ng/g ww,地中海、意大利沿海和美国查尔斯顿港口采集的鱼体内PCBs含量分别为1234~12327ng/g lw、56.8~4791ng/g lw和5.02~232.20ng/g ww,研究区DDTs和PAHs含量水平处于全球海域的低端,推测由于研究区远离污染源。利用DDTs/[双对氯苯基二氯乙烯(DDE)+双对氯苯基二氯乙烷(DDD)]比值来判断DDTs的来源,研究区50%鱼体内DDTs/(DDE+DDD)>1,表明中国西沙海域有部分新近输入的DDTs,研究区沉积物来源为陆源,推测中国西沙海域DDTs为陆源DDTs和永兴岛农业活动的综合作用。利用蒽(ANT)/[ANT+菲(PHE)]比值>0.1或该比值<0.1来判断PAHs的来源是燃烧源还是石油源,研究区88%鱼体内ANT/(ANT+PHE)>0.1,表明PAHs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鱼体内OCPs和PCBs生态风险低。 相似文献
55.
现阶段地表油气化探技术难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虽然地表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已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 但是由于成功率计算标准不同及方法技术本身的缺陷, 导致人们对方法的认同度较低。当前, 地表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要以可靠的实验依据、严谨的数理推导及理论模型应对来自方法技术本身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其快速、廉价和直接的优势, 加强与地质、遥感、非震物探等方法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56.
1Introduction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 ,industrializationhasbeenspeededup .Asaresult,metalminingandmetallurgy ,coalandgasolinecombustionandchemicalsproductionhavegivenoffalotofPb containingindustrialpollutantswhichhavedonegreatharmtotheecolog… 相似文献
57.
莺歌海盆地超压体系的成因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莺歌海盆地独特的地质进程形成多套泥源层,泥源岩的压实与排液不均衡导致盆地内存在大规模的超压体系,大量的生烃及水热增压使盆地内超压进一步加剧。底辟作用将超压传递至浅层,使超压体系的分布在不同深度和不同构造带中的差异均较大。在中央底辟带,由于泥-流体底辟活动极强,突破的地层多,超压顶面埋深很浅;超压的释放不仅仅是孔隙流体的逸散,更重要的是烃源(主要是泥源层)所生成的油和气作为热流体的一部分,伴随热流体向上突破、运移到浅部分异、逸散和聚集形成气藏。 相似文献
58.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Organic Matter from Petroleum Source Rocks and Its Implica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rganic matter was experimentally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fluids(CO2 1% isopropanol)from petroleum source rocks of different thermo-maturities at different buried depths in the same stratigraphic unit in the Dongying Basin.The results show that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is more effective than Soxhlet extraction(SE),with higher amounts and greater varieties of hydrocarbons and soluble organic matter becoming extractive.The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more valuable in evaluation of petroleum source rocks and oil resources,particularly those of immature types. 相似文献
59.
60.
利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获取长白山地区的形变场.结果显示1995~1998年期间,位于长白山东南侧的间白山火山存在6~12 cm的视线向形变,而长白山天池火山处于平静期,没有明显形变.利用2002~2003年的GPS和水准获取的形变数据,分别采用Mogi单源、双源模型反演了长白山地区火山的岩浆囊参数.其中双源模型拟合效果较为理想,两个点源一个位于长白山天池老火山口下方7.9 km处,另一个位于间白山火山下方5.5 km处.对双源模型反演得到的岩浆囊参数进行适当调整,拟合得到与InSAR形变场基本吻合的结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火山活动存在时间上的间歇性和空间上的迁移性,为进一步研究长白山地区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