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4篇 |
免费 | 1172篇 |
国内免费 | 16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8篇 |
大气科学 | 423篇 |
地球物理 | 1576篇 |
地质学 | 5010篇 |
海洋学 | 710篇 |
天文学 | 73篇 |
综合类 | 327篇 |
自然地理 | 5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295篇 |
2021年 | 310篇 |
2020年 | 266篇 |
2019年 | 292篇 |
2018年 | 268篇 |
2017年 | 263篇 |
2016年 | 301篇 |
2015年 | 306篇 |
2014年 | 379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439篇 |
2011年 | 405篇 |
2010年 | 341篇 |
2009年 | 373篇 |
2008年 | 404篇 |
2007年 | 415篇 |
2006年 | 381篇 |
2005年 | 319篇 |
2004年 | 316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220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209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180篇 |
1997年 | 192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东北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变化特征及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58—2012年4—5月东北地区(39°~55°N、118°~135°E)101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青藏高原地区(25°~40°N、73.75°~103.75°E)JRA-55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CEP/NCAR-I大气环流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透雨量和播种期降水量间的关系,以及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透雨日期自1958年以来在东北地区的西北和东南大部分区域呈现略微偏晚的趋势;中部有略微偏早的趋势。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时间偏早(晚)的地方,首场透雨量小(大),春播期总降水量多(少)。同时,4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增强(减弱),有利于(不利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在东北上空交汇,且上升气流增强(减弱),水汽输送充沛(减少),导致该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出现的时间偏早(晚)。 相似文献
172.
173.
神经网络在判别煤矿突水水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矿井突水水源的识别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础,快速准确地判别突水的来源对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峰峰矿区梧桐庄矿为例,应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矿井突水水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可以用此模型来解决类似的评价和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174.
论述了达连河含煤段油页岩及油页岩段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两套油页岩成因。这两套油页岩地球化学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油页岩都属于中熔或难熔的硅质灰分,SiO2、Al2O3及Fe2O3含量很高;无机元素 Mn/Ti小于0.1,Sr/Ba为0.1~0.5,V/Ni为2.6~7.0;有机质类型以腐泥腐殖型为主,正构烷烃OEP值为1.55~3.67,具奇碳数优势,主峰碳为nC23和C29,Pr/Ph比值平均高达2.30,具强烈的姥鲛烷优势,Pr/nC17比值为1.18~3.20,说明这两套油页岩都形成于淡水、近岸及弱氧化-弱还原的湖沼相沉积环境。但含煤段油页岩沉积时期高温、湿润的古气候条件下的喜湿植物面貌,使油页岩母质类型具有较多的富氢组分,这是造成两套油页岩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5.
辽东湾北部地区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辽东湾北部地区右行走滑构造特征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沿走滑断裂带发育雁行式伸展断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走滑断裂沿走向呈“S”型或反“S”型波状弯曲;沿走滑断裂带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分析认为,渐新世晚期,辽东湾北部地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控制了右行走滑构造的形成,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是由于沿走滑断裂带局部应力场性质发生改变所致。右行走滑断裂的“S”型弯曲部位为增压弯部位,走滑断裂两侧断块在此汇聚,地层因应力集中而形成断鼻构造;右行走滑断裂的反“S”型弯曲部位为释拉张部位,走滑断裂两侧断块在此离散,地层因拉张而发生断陷形成断槽。受走滑构造所控制,油气沿走滑断层自断槽向断鼻方向运移、聚集而成藏。研究走滑构造发育特征,对于预测圈闭分布以和研究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6.
177.
178.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conducted in the Cukurova region of Turkey are present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groups of farmers who differ in their risk sources and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respondents to the surv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risk attitude groups, risk averse, risk seeking and risk neutral. Factor analysis has been conducted on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112 farmers in 2000. From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risk sources were labelled as environmental, price, catastrophe, input costs,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political, finance, personal, marketing,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dimensions of risk strategies were named as diversification, off-farm income, marketing, planning, financing and security. 相似文献
179.
180.
广东新丰江水库XFJ-1孔DDTs和HCHs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10)Pb对广东新丰江水库XFJ-1孔进行了定年,以GC-ECD测定新丰江水库沉积钻孔中DDTs和HCHs的含量,通过对比其剖面变化特征与该类农药在我国的生产、使用历史,探讨了水库中DDT、HCH的历史输入途径.过去30年来,XFJ-1孔平均沉积速率为1.42cm/a,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1.26-3.90ng/g和1.00-3.96ng/g.DDTs、HCHs含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下降,总体上与我国1983年开始禁止DDT、HCH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这一历史事件相符.DDTs、HCHs及其化合物比值的剖面变化特征均表明:流域内后期土壤侵蚀、搬运的再循环污染物质(即二次污染源)对水库DDT和HCH的贡献不明显;相反,农药历史使用(即一次污染源)是其主要来源,大气沉降是其主要输入途径.此外,γ-HCH、o,p′-DDT和p,p′-DDT含量的垂直变化表明,大规模禁用以后这些化合物仍有少量新的输入,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