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7篇
  免费   796篇
  国内免费   689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102篇
地质学   3389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14篇
自然地理   31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01.
通过常规和地统计学分析,查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含量的空间差异性,得出变异函数图符合指数模型,二者都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铁、锰在空间呈现相同的分布趋势,超标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和低山丘陵区,其含量与岩土成分、地下水所处的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径流条件、酸碱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702.
Data from six monitoring stations were combined with a soil‐water dynamics model (HYDRUS 1D) to achieve physically‐based estimates of shallow water‐table recharge in representative hydropedological settings of the glaciated midwestern U.S.A. Calibration involved inverse modeling that yielded optimized hydraulic parameters.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for modeled versus measured soil moisture contents were generally within 3% for all soil layers at the six study sites. The optimized models also accurately simulated recharge values that corresponded to observed water‐table fluctuations. Optimized parameter values were consistent with estimates from a pedotransfer function, lab analyses, and field experiments. Forward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shallow water‐table recharge in mid‐continent glacial settings is approximately 35% of precipitation, but interannual and monthly variability is significant. Soil parent materials and horiz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recharge primarily through their control on Ks with clay‐rich till parent materials producing values as low as 16% and coarse‐grained outwash parent materials producing values as high as 58%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three‐year study period, distinct seasonality of recharge was observed with most recharge occurring in the winter (seasonal mean of all sites was 66% of precipitation) and lesser but interannually stable amounts in the spring (44%), summer (13%), and autumn (16%). This research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pedological information into models of soil‐water dynamics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 2015 The Author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03.
深部高承压水地层裂隙岩体冻结温度场实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栋伟  周艳  靳鹏伟  李阳  张瀚 《冰川冻土》2016,38(1):140-144
通过深部高承压水地层冻结法凿井现场实测,获得矿井裂隙岩体各个层位测温孔的温度和盐水去回路干管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测温孔实测温度在冻结初期呈线性下降规律;当温度继续降低到岩石的结冰温度以后,降温速率逐步增加;当冻结帷幕达到设计温度时,实测温度变化趋于平缓;外圈管外侧测温孔降温速率最慢,两圈管之间位置的测温孔降温速率最快;位于不同位置不同层位的测温孔降温速率不一致,其中位于92m深度的卵石层(C1#测温孔)降温速率为0.54℃·d-1,位于209m深度的砂质泥岩(C3#测温孔)降温速率为0.9℃·d-1;根据实测温度可以预测地层形成冻结帷幕的交圈时间、厚度、平均温度等冻结设计参数.深部裂隙岩体冻结温度实测资料对指导冻结帷幕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04.
岩石热破裂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工程中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我国高放废物重点预选场址甘肃北山的花岗岩开展室内热破裂模拟试验研究,采用多通道温度测试仪、声发射、波速层析成像和数码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该花岗岩热破裂过程。试验表明,(1)热破裂从试件端部开始产生,逐步向内缓慢扩展,表现出分段性和独立性;(2)根据声发射撞击率可将热破裂可分为稳定热损伤、宏观裂纹形成、宏观裂纹扩展、裂纹冷却闭合4个阶段,声发射定位的时空演化规律清楚地揭示了裂纹从试件上端部向内部扩展的规律;(3)波速层析成像指示了宏观裂纹位置及高温对岩石造成显著损伤的区域,热应力产生的损伤集中在试件边界,范围小,损伤严重,高温造成的损伤集中在钻孔附近高温区,范围较大,损伤略轻微;(4)监测多通道温度,获得了试件内的温度场并为数值模拟参数选取提供验证,采用有限元程序进行了热力耦合数值模拟,从机制上初步解释了热破裂现象,研究认为综合声发射实时监测热破裂过程和波速层析成像能实现对热损伤的量化的特性可实现岩石热破裂的动态监测和损伤量化,为今后地下实验室相关试验的开展和认识高放废物处置长期稳定性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05.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地下水示踪及污染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桂林甑皮岩遗址周围地带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复杂。为了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分析地下水的污染物运移路径和追溯污染源,采用在线高分辨率示踪技术与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荧光素钠和罗丹明B两种示踪剂,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周围进行了三次示踪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地下水流场,计算地下水平均流速。结果表明地下水流速在1.6~33.91 m/d,平均值为12.92 m/d。流场内岩溶以溶蚀裂隙为主,且裂隙发育呈网络式,存在西北向东南方向的主径流带,但大型岩溶管道存在的可能性小。三次示踪试验结果均显示,投放点所在的污染源区与遗址周围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因此,遗址附近的居民小区、学校、原砖厂等污染源对遗址下部的地下水存在潜在污染,需更大程度地划分遗址的保护范围。特别是甑皮岩景区化粪池密闭情况较差,严重危害遗址环境,必须对化粪池进行防渗处理。   相似文献   
706.
融合生态学和提升岩溶水数值模拟技术的国际前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岩溶水由于其脆弱性和非均质性被认为是水文地质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2015年6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举办的岩溶水国际会议吸引了世界上100多位长期从事岩溶水研究的学者参加,会议从岩溶地质、岩溶水模拟、特殊生态系统、岩溶环境以及水文地质技术方法五个方面进行研讨,提出了很多新认识。例如利用岩溶水模拟进行管道位置的预测;发展分布式混合水流模型已经成为岩溶水模拟的主流;开展岩溶含水层地下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注重岩溶环境的评价、科普和保护的衔接等。未来岩溶水研究的动向具有以下特征:(1)岩溶水的研究范畴将扩大到生态学领域;(2)岩溶水模拟的精度将得到显著提高;(3)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岩溶环境得到更多的关注。为此建议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跟上国际岩溶水研究的形势,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科技含量,尽快实现模型化,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707.
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煤炭原位开采技术。文中介绍了煤炭地下气化的工艺过程、技术特征、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应用前景,特别强调煤炭地下气化应用过程的科学选址及地下水污染防控问题。煤炭地下气化的析气过程是基于煤岩混杂的渗滤通道反应,包含沿径向及沿轴向的煤气化反应过程。随气化通道扩展形成单个稳定气化周期。基于长距离定向钻井及连续油管的移动注气点后退气化工艺,奠定了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应用的技术基础。地下气化煤气可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并逐步用作化工原料气。通过科学选址并采取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可以使煤炭地下气化成为新一代的绿色化学采煤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08.
近年来,应用于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得到了广泛深入研究,同时质量通量方法已逐渐成为评 估地下水燃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效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室内砂槽中添加乙醇汽油组分,监测其自然衰减,利用 质量通量方法,得出了BTEX和乙醇的质量减少率、自然衰减速率常数K;结合非反应示踪剂溴离子,评价了BTEX和乙醇 自然衰减因素中吸附和微生物的联合降解效应。结果表明,自然衰减是地下水中燃油组分修复的重要机制,质量通量方法 是评估自然衰减的有效方法之一。BTEX和乙醇在自然衰减过程中被去除的比例分别为78.88%和98.71%,其中约98%的 BTEX 因吸附和生物降解联合作用被去除,接近100%的乙醇因内在生物降解作用被去除;BTEX 的自然衰减速率为 0.077d-1~0.167d-1,乙醇为0.353d-1,自然条件下乙醇比BTEX更容易衰减。  相似文献   
709.
内蒙古临河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可为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观测内蒙古临河区地下水变化,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分析该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该区属于河套灌区,人类灌溉活动对地下水的补给占全部补给量的65.5%; 人工开采及排干沟排泄等人为因素排泄占排泄总量的67.7%。通过分析该区年内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认为该区灌溉区地下水位动态与灌溉活动一致,城区地下水位动态主要受人工开采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710.
对塔里木河下游区域的草本群落进行了调查,获取了其分布状况和群落特征资料,并记录相应的地下水埋深,探讨了区域内距离河流不同处地下水埋深与草本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下水埋深越大,草本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越小,覆盖度越低,生态结构趋于简单,其中地下水埋深<6 m处草本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7 m处草本植物分布很少,部分地区也受到微地形和地下水埋深的双重影响;(2)在大尺度空间上,草本群落随地下水的分布特点与其他荒漠地区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草本群落的演替次序为:高水位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群落、中水位鹿角草(Glossogyne tenuifolia)群落、中低水位骆驼刺(Alhagi sparsif)群落,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应的草本群落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相似性和连续性;(3)塔里木河下游优势草本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均不大,主要是受水环境条件的限制,芦苇与骆驼刺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大,在区域内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