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5篇 |
免费 | 2586篇 |
国内免费 | 23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63篇 |
大气科学 | 1809篇 |
地球物理 | 1980篇 |
地质学 | 5441篇 |
海洋学 | 1164篇 |
天文学 | 653篇 |
综合类 | 599篇 |
自然地理 | 7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5篇 |
2023年 | 279篇 |
2022年 | 401篇 |
2021年 | 498篇 |
2020年 | 465篇 |
2019年 | 537篇 |
2018年 | 423篇 |
2017年 | 461篇 |
2016年 | 525篇 |
2015年 | 506篇 |
2014年 | 621篇 |
2013年 | 637篇 |
2012年 | 651篇 |
2011年 | 608篇 |
2010年 | 489篇 |
2009年 | 590篇 |
2008年 | 559篇 |
2007年 | 632篇 |
2006年 | 603篇 |
2005年 | 576篇 |
2004年 | 506篇 |
2003年 | 445篇 |
2002年 | 356篇 |
2001年 | 337篇 |
2000年 | 307篇 |
1999年 | 253篇 |
1998年 | 244篇 |
1997年 | 243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38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86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81.
现代人在MIS 3成功扩散到全球各地,研究该阶段人类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生计行为有助于理解他们殖民成功的原因.目前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批出土化石的遗址,但其中大多数保存不佳,缺少科学发掘和绝对测年.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在2012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遗存.对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获得的披毛犀牙齿进行研究,并结合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关于古人类和犀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探讨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生计策略,结果表明,披毛犀是楼房子遗址先民的重要肉食来源,他们一直维持着稳定且合理的开发策略,重点关注成年个体,这种偏好披毛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遗址被废弃.结合周边发现来看,在这一阶段,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人类很可能对当地环境发展出了特殊的适应模式,披毛犀在他们的生计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82.
对古代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可以探讨不同生业模式对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古代人骨出土最多和考古研究最充分的地区。本文对中原地区比较典型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河南灵宝西坡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了全面的骨骼健康状况研究。贾湖遗址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经济形态,距今9000~7800年;西坡墓地以农业为主,距今约5000年。骨骼研究显示,贾湖遗址和西坡墓地的两性身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口腔疾病研究显示,在龋齿、牙周病、齿根脓疡、牙结石、釉质发育不全等疾病的发病率上,西坡墓地的发病率都明显高于贾湖遗址;身体骨骼研究显示,西坡墓地在退行性关节病、骨质疏松症和贫血等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贾湖遗址。这些可能暗示了,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在从渔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呈逐渐恶化的趋势。但同时,作为健康指标的重要特征,西坡墓地较贾湖遗址的平均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农业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人群的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稳定的食物供应,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古代遗址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复杂化逐渐深化,也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向文明社会的转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农业经济的转变总体上促进了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农业经济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83.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距今4300~3900年。经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陶寺遗址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显现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史前至夏商时期城址都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遗址。 本文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陶寺遗址中晚期遗迹出土的21个个体人类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人类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是0.711374(2σ=0.000680,n=21)。与以前建立的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比较可知,有6个个体可能在遗址当地出生,由此推测本地个体占总数28.6%左右;还有15个个体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表明这些个体可能在其他地区出生,推测外来者占总数的71.4% 左右。由此可知,在陶寺文化中期至晚期的陶寺遗址的先民中,存在很高比例的外来移民。 相似文献
984.
985.
在对遂昌金矿唐代古金矿4号古洞的考察中,发现分布在矿中的巷道两侧的围岩都是坚硬的变质岩。通过现场研究,作者有4点发现:(1)发现发育于围岩中的节理面具有密度大、倾角陡和间距小的特点;(2)古巷道轴线的走向与节理面的走向基本一致;(3)古巷道的横截面被古人设计成高宽比很大的洞形;(4)巷道的走向都被设计成某种弧形。据此,可以作出以下判断: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古人很可能已发现这些发育于围岩中的陡倾角节理面之间的结合力很低,使用铁凿就可撬下来,并据此来开挖古巷道的。这也表明唐代的古人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地质知识,并能够将之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987.
988.
989.
比勒提地区位于新疆西南天山,以该区1∶50000高精度磁测数据为基础,采用解析延拓、方向导数等技术手段提取与断裂构造有关的磁异常信息,对区域内构造进行识别,结合标本物性参数统计,对引起磁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区域磁异常向上延拓及求一阶导数后进行对比,圈定4个特征异常带A1~A4,结合地质资料,识别出4条断裂构造FW1~FW4,FW1和FW2对应喀拉铁克断裂及其次级断裂,FW3为构造动力作用产生的强片理化带,FW4为隐伏断裂,表明高精度磁法测量在本区能有效识别断裂并反映其分布。 相似文献
990.
In the Proterozoic Mary Kathleen Fold Belt, northern Australia, infiltra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externally derived fluid occurred synchronously with regional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of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fluid migration by compa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ossil fluid pathways with the inferred stress and strain patterns during the deformation. Intense fluid flow was localized within strong, relatively brittle meta-intrusive bodies, and in discrete, veined, brecciated and altered zones around their margins. In metasediments folded in a ductile manner outside these areas, fluid infiltration was negligible. The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al styles and the magnitude of veining and metasomatism suggests control of permeability enhancement, and hence fluid flow, by deformation. Finite difference modelling of a strong body in a weaker matrix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variation of stresses during the deformation, from which it is clear that stress and strain heterogeneities have systematical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metamorphic fluid pathways. Particular regions in which mean stress may b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ithostatic pressures include the ‘strain shadow’zones adjacent to the strong bodies, other dilatant zones around the bodies, and the bodies themselves. This geometry is favourable not only for localized brittle deformation under amphilobite facies conditions, but also for focused fluid flow in the low mean stress regions, as evidenced by the abundance of veins. Fluid access through these metamorphic aquifers occurred during tensile failure episodes, with particularly large dilations and decimetre-scale veining in areas of strain incompatibility. It appears likely that fluid circulated many times through the Fold Belt, with flow concentrated in the metamorphic aquifers. A model is developed that explains both the structurally focused fluid flow and the postulated multi-pass recirculation by dilatancy pumping, the ‘pump engines’comprising the low mean stress zon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