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5篇
  免费   2586篇
  国内免费   2363篇
测绘学   1363篇
大气科学   1809篇
地球物理   1980篇
地质学   5441篇
海洋学   1164篇
天文学   653篇
综合类   599篇
自然地理   745篇
  2024年   205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465篇
  2019年   537篇
  2018年   423篇
  2017年   461篇
  2016年   525篇
  2015年   506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637篇
  2012年   651篇
  2011年   608篇
  2010年   489篇
  2009年   590篇
  2008年   559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603篇
  2005年   576篇
  2004年   506篇
  2003年   445篇
  2002年   356篇
  2001年   337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81.
现代人在MIS 3成功扩散到全球各地,研究该阶段人类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生计行为有助于理解他们殖民成功的原因.目前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批出土化石的遗址,但其中大多数保存不佳,缺少科学发掘和绝对测年.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在2012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遗存.对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获得的披毛犀牙齿进行研究,并结合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关于古人类和犀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探讨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生计策略,结果表明,披毛犀是楼房子遗址先民的重要肉食来源,他们一直维持着稳定且合理的开发策略,重点关注成年个体,这种偏好披毛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遗址被废弃.结合周边发现来看,在这一阶段,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人类很可能对当地环境发展出了特殊的适应模式,披毛犀在他们的生计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82.
对古代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可以探讨不同生业模式对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古代人骨出土最多和考古研究最充分的地区。本文对中原地区比较典型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河南灵宝西坡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了全面的骨骼健康状况研究。贾湖遗址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经济形态,距今9000~7800年;西坡墓地以农业为主,距今约5000年。骨骼研究显示,贾湖遗址和西坡墓地的两性身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口腔疾病研究显示,在龋齿、牙周病、齿根脓疡、牙结石、釉质发育不全等疾病的发病率上,西坡墓地的发病率都明显高于贾湖遗址;身体骨骼研究显示,西坡墓地在退行性关节病、骨质疏松症和贫血等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贾湖遗址。这些可能暗示了,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在从渔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呈逐渐恶化的趋势。但同时,作为健康指标的重要特征,西坡墓地较贾湖遗址的平均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农业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人群的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稳定的食物供应,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古代遗址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复杂化逐渐深化,也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向文明社会的转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农业经济的转变总体上促进了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农业经济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83.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距今4300~3900年。经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陶寺遗址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显现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史前至夏商时期城址都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遗址。 本文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陶寺遗址中晚期遗迹出土的21个个体人类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人类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是0.711374(2σ=0.000680,n=21)。与以前建立的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比较可知,有6个个体可能在遗址当地出生,由此推测本地个体占总数28.6%左右;还有15个个体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表明这些个体可能在其他地区出生,推测外来者占总数的71.4% 左右。由此可知,在陶寺文化中期至晚期的陶寺遗址的先民中,存在很高比例的外来移民。  相似文献   
984.
小卡子隧道是连接九龙县城和石棉县城的一条便利通道,它是连接S215和S211的绿色保障,九龙和石棉之间是海拔高度4 000 m以上,九龙县城周边为高原宽谷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九龙至周边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褶皱构造发育,其中冰雪害几乎每年冬春都发生,且影响线路较长,其它地质灾害也时常暴发,致使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成为制约九龙县发展,因而急需要对线路进行改造,拟建连接九龙县至石棉县小卡子隧道即为公路改建工程。  相似文献   
985.
在对遂昌金矿唐代古金矿4号古洞的考察中,发现分布在矿中的巷道两侧的围岩都是坚硬的变质岩。通过现场研究,作者有4点发现:(1)发现发育于围岩中的节理面具有密度大、倾角陡和间距小的特点;(2)古巷道轴线的走向与节理面的走向基本一致;(3)古巷道的横截面被古人设计成高宽比很大的洞形;(4)巷道的走向都被设计成某种弧形。据此,可以作出以下判断: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古人很可能已发现这些发育于围岩中的陡倾角节理面之间的结合力很低,使用铁凿就可撬下来,并据此来开挖古巷道的。这也表明唐代的古人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地质知识,并能够将之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986.
987.
利用光纤光栅对温度和应变同时敏感的特性,我们设计制作了一款满足地震前兆观测中地温观测精度要求的双金属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并首次对温度增敏后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样品进行了精度分析,得到该传感器的精度达到士0.05℃,获得了现今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最高的分辨率0.0014℃/pm.该传感器的成功研制从实验上证明了光纤光栅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的可行性,为地震前兆观测的光学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88.
新疆哈拉奇地区位于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接触部位,属于航空磁法测量的边缘区,未开展过地面物探工作。此次开展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划分了6个区域磁异常区,圈定了3处次级高磁异常和1处局部高磁异常。推断区域磁异常由隐伏基性侵入岩、基底引起,次级高磁异常由构造引起,局部异常由矿体引起。磁异常解释为地质研究、寻找磁性矿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9.
比勒提地区位于新疆西南天山,以该区1∶50000高精度磁测数据为基础,采用解析延拓、方向导数等技术手段提取与断裂构造有关的磁异常信息,对区域内构造进行识别,结合标本物性参数统计,对引起磁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区域磁异常向上延拓及求一阶导数后进行对比,圈定4个特征异常带A1~A4,结合地质资料,识别出4条断裂构造FW1~FW4,FW1和FW2对应喀拉铁克断裂及其次级断裂,FW3为构造动力作用产生的强片理化带,FW4为隐伏断裂,表明高精度磁法测量在本区能有效识别断裂并反映其分布。  相似文献   
990.
In the Proterozoic Mary Kathleen Fold Belt, northern Australia, infiltra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externally derived fluid occurred synchronously with regional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of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fluid migration by compa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ossil fluid pathways with the inferred stress and strain patterns during the deformation. Intense fluid flow was localized within strong, relatively brittle meta-intrusive bodies, and in discrete, veined, brecciated and altered zones around their margins. In metasediments folded in a ductile manner outside these areas, fluid infiltration was negligible. The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al styles and the magnitude of veining and metasomatism suggests control of permeability enhancement, and hence fluid flow, by deformation. Finite difference modelling of a strong body in a weaker matrix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variation of stresses during the deformation, from which it is clear that stress and strain heterogeneities have systematical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metamorphic fluid pathways. Particular regions in which mean stress may b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ithostatic pressures include the ‘strain shadow’zones adjacent to the strong bodies, other dilatant zones around the bodies, and the bodies themselves. This geometry is favourable not only for localized brittle deformation under amphilobite facies conditions, but also for focused fluid flow in the low mean stress regions, as evidenced by the abundance of veins. Fluid access through these metamorphic aquifers occurred during tensile failure episodes, with particularly large dilations and decimetre-scale veining in areas of strain incompatibility. It appears likely that fluid circulated many times through the Fold Belt, with flow concentrated in the metamorphic aquifers. A model is developed that explains both the structurally focused fluid flow and the postulated multi-pass recirculation by dilatancy pumping, the ‘pump engines’comprising the low mean stress z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