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92篇 |
免费 | 1230篇 |
国内免费 | 2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6篇 |
大气科学 | 1530篇 |
地球物理 | 928篇 |
地质学 | 4849篇 |
海洋学 | 519篇 |
天文学 | 150篇 |
综合类 | 395篇 |
自然地理 | 5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70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364篇 |
2020年 | 322篇 |
2019年 | 350篇 |
2018年 | 313篇 |
2017年 | 314篇 |
2016年 | 354篇 |
2015年 | 353篇 |
2014年 | 467篇 |
2013年 | 474篇 |
2012年 | 487篇 |
2011年 | 443篇 |
2010年 | 398篇 |
2009年 | 421篇 |
2008年 | 419篇 |
2007年 | 470篇 |
2006年 | 440篇 |
2005年 | 415篇 |
2004年 | 353篇 |
2003年 | 315篇 |
2002年 | 248篇 |
2001年 | 230篇 |
2000年 | 216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60篇 |
1997年 | 141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Jiang Shangcheng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1993,7(3):367-380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observed by NOAA satellite series has widely applied in various researchfields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In this paper,advances of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OLR a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1)Studies of the global ITCZ;(2)Climatolog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northern Pacific;(3)Studies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over West Pacific;(4)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ISV)of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ies;(5)Divergence wind and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over the tropics;(6)Studies of the air-sea interaction;(7)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Yangtze River(Changjiang River)basin during therainy season;(8)Analyses of regional climates of China;(9)Studies of prediction of the severe and disastrous weather and climate;(10)Atlas of OLR.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se advances are reviewed and the focal points of the OLR applied research in futureare also suggested. 相似文献
992.
Based on the daily reanalysis data of NCEP / NCAR an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the point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densit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index are determined
and then used, together with their power spectra, to seek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individual
monsoon-affecting factors and their power spectra. Through diagnosis, six indexes are discovered that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subtropical high index. The results of the diagnosis indicate that the
technique can identify the factors which are dynamically correlated. It can offer the basis in determining
and choosing dynamic conceptual factors. 相似文献
993.
高精度恒误差数字频率计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欣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3):435-439
基于高精度恒误差测频原理,采用Lattice的在系统可编程器件(ispLSI)进行数字频率计设计。结果表明,高精度恒误差测频原理是合理的,并对所采用的高精度恒误差测频原理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给出了依据此原理实现的硬件电路。 相似文献
994.
GPS测量目前在三峡库区变形监测应用较为广泛,但常规数据处理中,网平差这一步骤导致了因某点测量误差偏大而导致的整个监测网中其他监测点测量误差偏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介绍了单基线向量解算法,并利用该方法对长屋滑坡2005年3月-2007年3月的监测点数据进行解算,提出了该方法能减少测量误差和内业工作量,并能运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995.
2021年秋季江西出现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多项气温指标创历史同期新高,10月1—5日全省仍出现20站次危险性高温天气。利用江西省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MICAPS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此次罕见秋季异常高温天气的过程的特征及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江西秋季高温天气的主导系统,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盛行的下沉运动产生大气绝热加热是此次秋季异常高温的主要形成原因。同时,西风急流偏强以及南亚高压撤退时间偏晚,使得西风带短波槽脊活动不易影响到副热带地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稳定维持,冷空气难以南下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得以发展。2)中低层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局地温度升高从而形成高温天气,江西上空对流层异常增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地区秋季高温的持续。3)江西境内水汽通量散度呈现负距平,表明水汽辐散程度弱于常年同期,未出现水汽输送的大幅减弱。同时,对流层中下层存在一定的上升气流,部分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异常高温期间未出现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996.
以国道G316线安康至汉阴段K25膨胀土公路滑坡为例,介绍了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阐述了该膨胀土公路滑坡的形态、滑面滑床特征和变形特征以及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营力对该滑坡的影响。采用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对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开挖路堑是该滑坡产生的直接原因。其形成过程及机理为:开挖—非饱和滑带土浸水软化,抗剪强度降低或丧失—坡面隆起、坡顶开裂和坡脚剪切破坏—剪切破坏区向上发展与后缘张裂隙贯通—滑面贯通、滑坡产生。 相似文献
997.
998.
泾阳南塬黄土滑坡类型与发育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6年泾阳南塬大面积提水灌溉以来,沿泾河右岸发育27处,50余起黄土层内滑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使得台塬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加剧.通过对南塬黄土滑坡多次野外考察和滑坡测量,研究了泾阳南塬黄土滑坡类型与发育特征.依据滑坡发生力学机制对南塬黄土滑坡进行了分类,包括黄土流滑、黄土滑动和黄土崩塌.南塬黄土滑坡具有高陡的后壁,后缘裂缝普遍发育,具有演化性与群体性分布特征.其中裂缝发育及高陡的滑坡后壁是造成滑坡演化的重要因素.裂缝的发育还是滑坡群体性分布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99.
探槽选址直接决定了古地震研究的质量,且理想探槽位置具有稀缺性。在收集82篇国内外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序列古地震探槽选址和同震位移探槽选址的构造地貌共性特征。长序列古地震探槽一般布设在断塞塘、拉分盆地、小型湖盆、闸门脊汇水一侧及比较平缓的冲洪积扇或大型冲洪积扇末端等地貌位置。这些地貌位置的共同特征是位于连续的、较高沉积速率的沉积环境,且通常富集14C测年物质。在探槽选址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现今沉积环境,也要对其古地理环境进行评价。然而以发掘古地震同震位移为目的的探槽选址则不同,成功的研究点往往较频繁发生侵蚀和下切事件,其中冲沟是最常见的地貌标志。探槽布设以垂直和平行探槽为主,采取逐次掘进或相间平行排列的方式开挖。由于理想探槽位置的稀缺性,所以在这些优质的探槽点一定要开展长期详细地深入研究,最大限度获得古地震事件的长序列,同时也要注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高场强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来自碳酸盐岩淋溶实验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黔中地区的一条白云岩原位风化剖面(平坝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土界面之下的岩粉层(砂状碳酸盐岩)动态淋溶过程中高场强元素(HFSE)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并结合其在风化壳剖面的分布特征,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HFSE间存在明显的分馏,而且元素分馏主要出现在岩-土界面作用过程中,即碳酸盐岩溶蚀形成残积土阶段;元素的地球化学惰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Zr>Hf>Nb>Sc>Th>Ta>Ti>Y,其中,Zr是最稳定的元素,Hf仅次于Zr,Nb和Sc也相对较为惰性,而Th、Ta、Ti、Y呈现出明显的活性;(2)对于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质量平衡计算,Zr是理想的参比元素(即惰性元素);(3)由基岩酸不溶物至风化壳剖面,元素对Nb-Ta、Zr-Hf显示出较好的协变性,没有明显分馏,因此,在利用这类元素对岩溶区风化壳的物源进行示踪时,碳酸盐岩作为潜在母岩,宜采用其酸不溶物作为参比对象;(4)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虽然Sc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HFSE,但在风化母岩中分布不均匀,不宜用于岩溶区风化壳的物源示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