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227篇
地质学   426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This paper discusses origin and charging directions of oil fields on the Shaleitian Uplift, Bohai Bay basin. The Shaleitian Uplift is a footwall uplift surrounded by three sags containing mature source rocks. The origins of the four oil fields on the Shaleitian Uplift, both in terms of source rock intervals and in terms of generative kitchens, were studied using biomarker distributions for 61 source rock samples and 27 oil samples.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using 12 parameters known to be effective indicators of organic matter input and/o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llow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x oil types or classes. These six oil classes could then be linked to three distinct source rock intervals ranging in age from 43.0 Ma to 30.3 Ma. The third member (43.0–38.0 Ma in age) and first member (35.8–32.8 Ma) of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and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Oligocene Dongying Formation (32.8–30.3 Ma) each sourced one class of oil. The other three classes represent mixtures of oil generated from multiple source rock intervals. Traps on the Shaleitian Uplift were charged in the east by oil generated from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Bozhong Sag, in the southeast by oil generated from the Eocene Shahejie and then Oligocene Dongying formations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Bozhong Sag and/or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hanan Sag, and in the southwest by oil generated from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hanan Sag. The estimated migration distances range from less than 5 km to about 20 km. The compositional heterogeneity within fields and multiple-parameter comparisons between oils from nearby wells in different fields have proven to be a powerful tool to determine the in-filling histories of oil fields in cases where multiple source rock intervals and multiple generative kitchens exist.  相似文献   
902.
基于个体移动轨迹的多中心城市引力模型验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亮  钮心毅  宋小冬 《地理学报》2020,75(2):268-285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变量、距离衰减系数取值缺乏依据,引力模型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容易受到质疑,加之中国城市的多中心化使得模型应用的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模型验证工作的必要性再次显现。本文使用2015年移动通信用户的个体移动轨迹数据,使用Huff当年的验证方法,通过变量检验、参数校正两个步骤,验证Huff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① 城市内部商业中心和就业中心的吸引力与中心的规模呈正比,与距中心的距离呈反比,符合引力模型规律。② 在上海中心城区空间尺度、200 m网格空间单元下,商业中心吸引力的距离衰减系数平均值为2.5,就业中心吸引力的距离衰减系数平均值为3.0,表明居民就业通勤对距离更加敏感,距离衰减比购物出行更加显著。③ 经变量检验、参数校正后的引力模型可用于对商业中心、就业中心优化调整后的势力范围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率可分别达到78.5%和71.9%。就业中心势力范围预测准确性略低,这是由于就业中心吸引力衰减除受距离影响外,还受家庭、房价等因素影响,会对预测结果产生扰动。最后,研究还证实了距离衰减系数存在空间分层异质性:距离衰减系数不是唯一值,受道路可达性、至就业(商业)中心距离、至地铁站距离、人口密度影响,不同地区的距离衰减系数存在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03.
何则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20,39(2):337-353
国际与国内发展环境双重变革下,开发区“二次创业”乃至“三次创业”的呼声不断高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分布、集聚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转型升级发展。以国家级经济产业开发区为例,在系统梳理中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基础上,采用核密度分析法与Ripley's K函数可视化其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集聚状态;并面向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采用GWR方法探讨影响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与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① 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空间集聚存在尺度分异与空间衰减特征。② 从产业组织来看,以单一/双要素密集的主导产业组织模式为主。③ 开发区自身条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的促进效果相对有限;城市对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支撑作用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存在一定的反向联系;开发区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尤其是利用国际资本的能力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具有较强关联性。面向转型升级发展,开发区自身应持续改革,主动探索;同时要处理好两个“资本关系”,即开发区与所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与国际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4.
客观、精细地刻画秸秆火点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对科学引导作物秸秆焚烧和提高行政监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19年中国区域内Satsee-Fire火点数据集和地形、社会经济数据建立的中国秸秆火点数据库和自然-人口-经济数据库,本研究采用GIS分析工具和数理统计方法,剖析了中国秸秆火点在地形、公共交通和人口-经济三方面7个因子之下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秸秆焚烧现象集中发生在高程低于250 m、坡度低于8°的区域,而位于北向坡和南向坡的秸秆火点数分别占总数的42.65%、37.36%。② 秸秆焚烧现象在机场和铁路禁燃区内呈不同的空间格局特征。距机场愈远秸秆焚烧行为愈普遍,机场禁燃区的秸秆焚烧有近六成发生在距机场11~15 km处;而铁路禁燃区内的秸秆火点分布较为均衡,总体呈内部圈层较外部区域略微密集态势,空间上火点密度整体随纬度增加而逐步增加,山西、内蒙古、河北及东三省铁路禁燃区火点数占总数的76.88%。③ 近七成的秸秆火点发生在人口密度低于250人/km2的县域,而58.17%的秸秆火点发生在年GDP低于100亿元的县域;秸秆焚烧现象与县域人口密度、GDP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县域人口密度愈大、县域经济愈发达,发生秸秆焚烧的现象愈为鲜见。  相似文献   
905.
2008-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婴幼儿中多发的常见传染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我国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自2008年手足口病被列为丙类传染病以来至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率为研究数据,运用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 Gi*、新兴时空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对中国...  相似文献   
90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球的传播仍在持续,根据COVID-19在国内早期的扩散特征,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了一种顾及时空对象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疫情风险评估模型,模型在参照时空对象空间相互作用迁移型传导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疫情传播的时空过程、并兼顾空间依赖及空间异质性因素,实现了疫情风险城际传播的关联性、动态性分析。在实证研究阶段,基于该模型对武汉及其主要影响城市在2020年1月上旬到4月上旬的疫情风险及动态演变进行了评估,通过与基于城市对象自身属性计算得到的实时疫情风险指数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比较,验证了基于时空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疫情风险评估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① 模型能兼顾疫情传播的空间依赖及空间异质性特征,体现疫情风险的城际传播过程,为疫情传染风险评估及相关空间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② 来自源对象的输入性疫情风险与对象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在疫情防控中要结合空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907.
为对比基于含水饱和度和汞饱和度2种方法计算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的优劣性,分别采用2种方法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41块储集岩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行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汞饱和度计算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排驱压力、分选因数等表征储层孔隙结构的参数相关性较好.随着岩样分形维数增大,排驱压力增大、分选因数减小,相关性明显.采用含水饱和度计算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排驱压力、分选因数等相关性较差.在条件许可时,可利用恒速压汞实验计算储集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  相似文献   
908.
为解决特高含水期多层非均质油藏层间矛盾,分析多层油藏非均质性对采出程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产液量和含水率等指标的影响,建立多层油藏非活塞式驱油模型,计算水驱前缘两端的渗流阻力和各层产液量的动态变化;采用达西定律和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分时间段计算各层采出程度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结果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有显著影响.高渗透率层产液量高、采出程度高,突破以后采出程度增长减缓;低渗透率层受高渗透率层的影响,采出程度较低.层间非均质性及油水流度的差异是造成层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在油田开发初期,层间非均质性起主要作用;在油田开发后期,尤其是特高含水期,油水流度比的作用逐渐增大.该结论对油田高效经济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9.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三角洲由东北向西南不断推进或收缩。在纵向上可明显划分二个旋回,即沙二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平原,沙一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通过相控模型的研究,定量地讨论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储层)发育程度、储层物性及储层单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研究表明分流河道、边滩和河口坝沉积微相为研究区内最有利的相带。并指出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这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储层模型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10.
理解城市环境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对城市合理规划及布局具有重要的人文参考价值。城市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具有空间异质性的特点。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以往基于街景图像的城市感知研究难以全面精细地分析环境关键要素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本研究以武汉市中心为研究区,首先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将街景图像分割为城市地物类型,耦合感知打分数据和随机森林算法建立6类城市感知模型;然后基于沙普利值方法分解在随机森林模型中各类城市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并识别城市环境关键要素;最后结合分解结果,探究在非线性模型中沙普利值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势。结果表明:沙普利值方法能够有效考虑环境异质性,精确地定量表示在不同场景中各类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城市高楼、天空、绿地空间是对人类感知影响最大的3类地物,且地物的体积和分布与其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有关,图像占比大、分布连续的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比图像占比小、分布离散的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大;受城市环境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主要地物类型对各类感知的影响程度和形式有显著不同;高楼与人类感知为非线性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单调递增或递减的形式;绿地空间与积极感知呈非线性关系,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