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2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388篇
测绘学   300篇
大气科学   291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1373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4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区域重力调查工作,对断裂的空间位置及区域构造分区是主要地质任务之一。本文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深部场、浅部场的分析。通过场的分离对区域场与剩余场特征分析;经过异常转换信息划分区域地质构造界线,特别是对Ⅲ级构造单元的划分从重力异常成果中,获得三高二低趋势,通过深大断裂划分确定区域地质构造分区界线,从而重新划分该区Ⅲ级以上构造区块位置,本次工作成果将为今后该区研究工作带来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2.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对研究区已有重、磁测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结合钻井、地质、电法及地震等成果,讨论了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具此推断断裂构造,划分研究区的构造单元,预测油页岩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地重磁场具有\  相似文献   
134.
褚耀君  佟匡胤  刘智明 《吉林地质》2006,25(2):16-18,41
兴隆金矿区韧性剪切带受兴隆沟深断裂影响,其韧性剪切变质变形控制着本区金矿(化)体的空间分布。韧性剪切带由片麻岩、糜棱岩化岩、糜棱岩及超糜棱岩组成,矿物组分和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促使金的活化带出,在适当温压条件下充填并沉淀于叶理构造中而形成韧性剪切带型金矿。  相似文献   
135.
张家屯金矿床是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六队受吉林省桦甸市鑫利隆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对桦甸市大楼矿区张家区段石英脉型含金银铅锌矿床进行详查评价工作,通过地表工程及旧坑道调查,目前确定为一小型金矿床。工作结果表明,矿化系统有一定延深。本文对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认为构造、岩浆活动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吉林省该区金矿找矿有着指导作用,明确了本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6.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碑坝隆起东南缘一带。矿化带长大于60 km,宽10~200 m,可分为南、东、北三个铅锌矿化带,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其中南矿化带长大于20 km,宽20~120 m,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东矿化带长大于30 km,宽20~200 m,地表已发现7条铅锌矿体;北矿化带长大于10 km,宽10~100 m。矿体一般长100~2560 m,厚0.80~10.01 m,锌品位1.05%~10.82%,铅品位0.55%~7.54%。主矿体长2560 m,厚1.46~32.53 m,平均厚约7.60 m,最厚28.40 m,锌品位1.45%~11.42%,平均4.47%。矿化带主体由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组成,产于灯影组的砾状白云质角砾岩带中。矿化主要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经预测,陕西碑坝—马元、云河—庙坝、阳平关—宽川铺—阜川、司上—镇巴、镇坪及湖北竹溪、神农架、黄陵等地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7.
边缘型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时代面临的重要命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一些边缘型旅游地开始逐渐成长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研究空间与研究意义日益凸显。以具有典型边缘性特征的宣城市为实证,从区位空间、旅游资源、旅游形象、旅游交通和旅游经济等角度剖析其多重边缘化特征,探讨边缘化形成的主要机制。地处省际交界区、地域特征典型性不足是边缘化形成的自然诱因,周边核心旅游地遮蔽效应显著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致因,经济支撑能力薄弱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制因,政策惠及偏少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促因。边缘型旅游地应实施多元比附、突出个性差异、完善要素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8.
黄土沟谷是黄土地貌中最有活力、最具变化、最富特色的对象单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以及触目惊心的侵蚀状态也让区域内沟谷地貌的形成、发育及演化问题成为研究中焦点及前沿性科学问题。近年来,诸多学者采用地学测年法、特征表达法、监测模拟法力图实现对黄土沟谷发育演化进程中“过去-现代-未来”的科学认知。这些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黄土沟谷发育过程的认知。本文梳理了黄土高原沟谷地貌演化相关研究的现状,并从黄土高原地貌演化、黄土沟谷发育、基于DEM的沟谷信息提取与表达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与分析。此外,本文提出“黄土沟道剖面群组”概念与方法,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黄土沟谷地貌发育演化过程。沟道剖面在黄土沟谷发育演化进程中传递物质能量和累积地形动力,并通过径流节点的串联实现剖面群的连接与组合,形成独特的剖面“群组”模式;该沟道剖面群组是集黄土沟谷地貌特征与过程于一体的综合信息集成体,其三维空间结构是对黄土沟谷地貌发育演化的高度抽象与映射,并可望进一步丰富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理论与方法体系,为黄土高原黄土地貌成因机理与空间分异格局带来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9.
基于SIFT特征配准的多帧迭代盲解卷积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配准的情况下,多帧图像解卷积算法不能发挥其利用多帧图像信息互补的优势,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基于SIFT特征配准的算法引入多帧图像解卷积算法中,这一做法克服了各帧影像之间相同位置不同细节像素之间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复原图像的质量。实际观测数据的复原结果证明了本文思想的正确性,配准后图像的复原结果更加清晰,且体现出观测目标更多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40.
分析嘉山地震台自2007年运行以来的大地电场观测资料,并对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分析部分干扰引起的电场变化的曲线特征,给出不同影响因素导致的曲线异常变化情况,为大地电场干扰排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