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7篇
  免费   880篇
  国内免费   713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336篇
地质学   3517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30篇
自然地理   61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质灾害是灾害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灾应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降低其易损性入手,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人们难以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那么降低地质灾害易损性就成为减灾的重要措施,因此进行灾害易损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选取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密度等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由于各指标因子在地质灾害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将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总体较高。易损度较高的地区应强化减灾意识、调整人口结构以及加大防灾投入,以降低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易损性。  相似文献   
42.
GM(1,1)动态模型在吴江市地下水水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吴江市地下水水位预测为例,详细阐述了地下水水位时间序列的GM(1,1)动态模型的原理和建立过程,并根据模型的预测值和实测值,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了99.27%,等级属于Ⅰ级,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3.
王华  张远明  覃嘉铭  李强  杨琰 《地球学报》2008,29(6):725-728
攀枝花市西区龙洞煤矿经过十余年的生产,不但在地下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采空区,而且通过影响地下水形成了较大范围的疏干,致使矿区内大部分泉点断流.因而,为确定矿山地下水长期疏干对龙洞泉流域的影响程度,笔者通过比较水库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与渗漏水之间的同位素特征,区分出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并为查明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确定矿坑地下水疏干的影响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生态分区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生态环境是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清植被生态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植被演替的自然驱动因素,将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生态划分为基岩台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盖基岩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和滩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结果表明,气象和地形地貌控制着区内植被生态的总体分布格局,包气带和地下水因素控制着植被生态的演替,沙地植被生态和滩地植被生态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是地下水开发时保护植被生态的靶区。  相似文献   
45.
张荷生  尹政  崔振卿 《地质通报》2008,27(3):404-413
根据对地下水的均衡状况、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气象水文条件、地下水流场、区域地质构造变化的研究结果,确定张掖市甘州城区及其外围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地震错断了上部第四系松散层内的隔水层,使中心地带的基底与祁连山区相连的北西向深大断裂带变为导水通道,增大了越流补给量,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增加,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关于地下水位上升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在城区范围内实施水平排水工程措施,在急需解决城区地下建筑物降水的地段和城区东北部的重灾区实施垂直管井排水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46.
地面核磁共振模型约束反演含水层参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导电模型的地面核磁共振感应电动势是含水量的非线性函数.引入模型约束的迭代反演方法求解该非线性问题的反演.在反演过程中,根据理论公式计算迭代过程中灵敏度矩阵,并采用平坦模型和光滑模型两种约束.对均匀半空间、层状导电模型和实际数据进行了反演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约束迭代反演方法能从地面核磁共振感应电动势获得含水层较为合理的含水量及分布,且该结果可以从作为初始模型的均匀含水量分布反演得到.对无噪音数据,平坦模型和光滑模型约束对反演的含水量分布影响不大;但当数据存在一定的噪音时,平坦模型约束将比光滑模型约束获得更为精确的含水层参数.  相似文献   
47.
赵振宏  王冬  陶正平  李瑛 《地质通报》2008,27(8):1131-1137
地下水流系统和循环模式分析是研究地下水形成机理的基础,对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高原在含水系统和众多地下水排泄区的控制下,形成了多个不同规模、不同循环深度、相互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PACKER系统分层试验测定的不同深度水头的数据证明,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存在托斯多层水流模式,区域性水流系统一般包含浅循环、中间循环和深循环3个循环系统。浅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在200m以内,深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大于400m。  相似文献   
48.
煤层气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层气是一种廉价、洁净、高效的新型能源,其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常规天然气和燃油的不足,750m^3煤层气可顶替1t标准煤。煤层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煤矿甲烷气体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其负面影响是在钻探、压裂、回注水和提纯过程中会造成煤层和煤层气中杂质气体和有毒有害物质富集,对大气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49.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如管理不善将引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和水质型缺水等水问题,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地下水在保障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中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提出了太湖流域地下水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0.
A large body of existing theories of flow 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aquifers ignore the presence of recharge, eliminat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neglect transient conditions in groundwater flow, conceive hydraulic gradients as linear, and require parameter variability to be stationary and Gaussian. The most outstanding and difficult to justify assumption is the subjective small size of the stochastic terms (i.e., small perturbation methods), which usually is forced by considering the logarithm of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Several problems in flow and contaminant subsurface hydrology, such as the enhanced dispersion parameters with plume size or time after injection, remain to be observed in the light of a stochastic theory that allows a more realistic consideration of physical and hydrologic properties. In this article, an attempt is made to reformulate a contaminant transport equation (the variable dispersion equation, VDE) with transport parameters in terms of regional hydrologic and aquifer hydraulic properties, such as recharge rate, spatially random transmissivity, hydraulic gradient, aquifer thickness, and soil porosity. Subsequently, a general analytic procedure, the method of decomposition, is used to derive a solution to the VDE. This procedure does not require small perturbation, 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s, or specific probability law assumptions. Comparison tests with existing theoretical and field results are given. The tests illustrate the enhanced dispersion and shifting concentration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variable dispersion equation. Finally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method to nonstationary dispersion in three-dimensional domain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