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21篇
  免费   2190篇
  国内免费   2211篇
测绘学   1608篇
大气科学   1133篇
地球物理   2740篇
地质学   7242篇
海洋学   115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009篇
自然地理   1820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420篇
  2021年   598篇
  2020年   552篇
  2019年   606篇
  2018年   472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606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851篇
  2013年   931篇
  2012年   823篇
  2011年   864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779篇
  2008年   843篇
  2007年   895篇
  2006年   820篇
  2005年   656篇
  2004年   563篇
  2003年   480篇
  2002年   415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323篇
  1999年   313篇
  1998年   292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91.
The introduction of digital cameras for aerial survey photography and use of scanners with processed aerial film present a number of technic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way photography is to be acquired in the future. Among the questions to be addressed are the comparative metric properties of images acquired by each system and the associated imag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digital camera systems will require very careful appraisal, using well-established methods of assessing metric quality already available to survey organisations. The questions concerning image quality are more difficult to answer, as they require very specialised instrumentation if measurements are to be made directly in practic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a more analytical approach to assessing image quality has emerged, and one that may be used by individuals. The method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where information on the micro-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s is made available by the manufacturers concerned. An outline is given of some considerations that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using an analytical approach, with references given for further reading.  相似文献   
292.
济南-济阳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济南—济阳研究区内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元素的丰缺、土壤质量及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3.
韦瑞表 《物探与化探》2004,28(6):553-556
介绍了应用探地雷达检测公路灌注碎石桩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指出了探地雷达检测技术能够定性分析碎石桩的桩身完整性,并在公路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4.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皱化单斜。矿层的多层化、尖灭复合和加厚现象等主要受构造的控制,而非完全受古地形的控制。用褶皱的观点对原先勘探剖面中的磷矿体进行了重新圈连,籍以指导磷矿的调查、评价和开采。最后对磷矿分布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从构造的观点对磷矿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95.
塔里木河南岸地下水资源,卡要为受塔里水河控制的具有高矿化背景的地下水,在塔里木河洪水的淡化影响下,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地下水淡化带.这种淡化水对油田供水具有战略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油田建设的发展.通过对塔埋木河南岸地下淡水资源的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为塔河南岸地下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96.
天山北麓玛纳斯河流域山问洼地位于低山丘陵区山前坳陷带的南部,该区褶皱、断裂、近NS向次级张性断裂与平移构造以及山间洼地的第四系沉积物发育.山区地表水流经该段入渗,加之南部中山区的侧向补给形成山间洼地地下水库.正确认识玛纳斯河流域山间洼地地下水库的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解决玛纳斯河流域季节性缺水及枯水年缺水有重要意义.笔应用构造及地表水由山区水站至山口渠首站实测流量损失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玛纳斯河流域山间洼地地下水库的形成及调蓄作用,并概算了补给量,为今后开发利用山间洼地地下水库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97.
吕明松  和润萍 《新疆地质》2004,22(3):253-255
柯坪河流域分布于新疆境内,包括苏巴什盆地、柯坪盆地和阿恰山前地区.柯坪河是柯坪县最大的河流,上游名为苏巴什河,下游与红沙河汇合后称阿恰河.盆地与山前平原由柯坪河串起,水资源沿途不断汇入,并在不同河段有反复出露入渗.流域内无高山冰川,中山区降水是水资源的唯一来源.流域内水质普遍较差,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增高,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供水水质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根据当地的地下水水资源特点,采取合适的管理利用方式,可使得较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地下水资源能够更有效的被利用.  相似文献   
298.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余跃心 《岩土力学》2004,25(5):803-807
在进行液化评价简化法与规范液化判别方法对比基础上,利用液化概率的对数回归方程,讨论了规范液化判别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规范液化判别方法其液化概率变动较大,对于烈度 Ⅶ 度,规范法的液化概率在0.17~0.42间,小于简化法概率0.36~0.43,偏保守。对于烈度 Ⅷ 度和 Ⅸ 度近地表场地,规范法的液化概率高达0.65~0.70,远远高于简化法的液化概率,安全裕度不够。对于含粘粒土质液化评价,规范方法的液化概率总体上都较简化法高,特别是烈度Ⅷ度高粘粒含量其液化概率为0.9。  相似文献   
299.
大连市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 ,至 2 0 0 5年城市缺水为 110 4 2 .5× 10 4m3 ,占需水量的 17.1% ,其中大连城区 (金州以南地区 )缺水 9890× 10 4m3 ,占缺水量的 89.6 %。开发利用滨海河谷地下水资源 ,建立滨海河谷型地下水库 ,不仅可以治理大连地区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 ,增加水资源量 ,满足当地农业及生活用水 ,同时可弥补城市供水的不足。根据前人工作成果分析及野外实地勘查 ,大连市适于建设河谷型地下水库的滨海河谷有 2 2条 ,建成后的总库容量 10 36 0 2 .9× 10 4m3 ,开采资源量 2 5 76 6 .88× 10 4m3 ,可增加开采资源量 12 5 4 2 .4 5× 10 4m3 。  相似文献   
300.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Mn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锰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地下水及土壤酸碱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Mn元素含量,在区域上分布特点为江汉平原东部区〉长江三角洲南部区〉鄱阳湖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