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238篇
地质学   568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41.
青藏冻结粉土与混凝土基础接触面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盛时  董兰凤  温智  俞祁浩 《岩土力学》2014,35(6):1629-1633
土冻结过程中,冰胶结作用使周围土体颗粒与建(构)筑物基础联成一体,这种胶结力称为土与基础间的冻结强度,通常采用冻土沿物体(例如基础材料)表面的剪切强度来度量。因而,冻土与基础接触面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强度特征是确定冻土区基础工程承载力、抗拔性能和分析构筑物与冻土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实际,通过大量的冻结粉土与混凝土基础接触面剪切试验,总结了冻土接触面的基本力学特征和受力变形规律。根据获取的剪应力-位移曲线和冻结粉土接触面强度变化规律,利用标准本构模型建模方法,建立了冻结粉土接触面应力-位移-温度本构方程。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温度冻结粉土接触面应力-位移变化规律,并为冻土区构筑物受力和变形数值计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42.
Surface-laye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obtained from oceanic buoys over the Korean Strait and the Yellow Sea are used to estimate surface-layer turbulent fluxes of heat, moisture and momentum over the East-Asian Marginal Seas. Special emphasis is paid towards explan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Korean Strait on air–sea interface fluxes. During the active phase of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when the difference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ir temperature becomes as large as 8°C, the sensible heat flux increases to a value of about 135 W m−2, while the latent heat flux is around 200 W m−2. The study attempts to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air-sea interaction processes over the Yellow Sea and Korean Strait.  相似文献   
643.
青藏高原东北缘莫霍界面的三维空间构造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设计专门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而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利用三维反演方法反演重建了该区莫霍(M)界面的构造形态,得到了研究区M界面的三维构造图像和地壳深断裂的展布,研究区M界面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呈逐渐下倾趋势,而在不同的块体内部又具有不同的倾斜态势,反映了不同块体之间的差异和复杂程度的不同.鄂尔多斯块体M界面变化平缓,内部结构完整且坚硬;弧形构造区M界面的倾斜趋势发生了逆转,此现象可视为该区域在挤压、变形构造作用下M界面发生了明显的扭曲变形;秦祁块体M界面呈现出较陡的倾斜趋势,在本块东南端与弧形区结合部,M界面所显示出的局部隆起可视为地壳发生了强烈扭曲变形的迹象.综合二维、三维结果认为,特殊而复杂的构造变形环境,为海原8.6级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地质条件和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644.
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合成孔径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数据处理和解释中,为了更好地识别巷道前方含水体电性分界面,利用扩散场与波动场间的函数关系,将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中瞬变电磁波场转换为拟地震波场,实现波场转换.同时,为了解决波场转换后信号幅值偏弱,以增加信噪比利于解释,利用雷达的合成孔径方法对波场转换后的拟地震信号进行相关叠加处理.将矿井瞬变电磁法巷道超前探测的同一测点不同探测方向的数据作为孔径数据进行合成孔径成像,以突出弱异常而提高信噪比,结合应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效果.研究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合成孔径成像方法能够提高电性界面信息的信噪比和界面几何分辨率,对矿井瞬变电磁法精细超前探测含水构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5.
中国海—西太平洋位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构造运动剧烈,地质情况复杂,是认识板块运动、洋陆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不可多得的窗口,而莫霍面深度对于研究壳幔结构以及深部动力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最新的覆盖全球的重力和地形数据,收集了深地震测深、多道地震测深等剖面183条,数字化得到2982个控制点,使用带控制点的三维界面反演方法来约束反演过程,得到中国海—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由莫霍面形态分析可知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地热、岩石圈厚度、地震活动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得知研究区内各个海域莫霍深度和地壳性质的变化是处于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表现.并在马里亚纳沟弧盆拟合一条重力2.5维剖面,结果表明热物质上涌导致了马里亚纳海槽处地幔密度减小,马里亚纳海槽以及帕里西维拉海盆到西马里亚纳海岭的下地壳高密度异常是由残留的岩浆岩引起的.  相似文献   
646.
基于团队自主研发的高密度电阻率探杆,将变点分析理论中的局部比较法,引入到高密度电阻率探杆观测数据分析处理中,以实现海床界面位置的自动判别,并应用该套装置与方法在辽东湾东部某海域进行了海底床界面动态变化的原位实时监测。通过将电阻率的判定结果与目前应用普遍的声学方法同步记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电阻率探杆测量结果与声学侵蚀仪记录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同步性,局部比较法能够较为理想地从高密度电阻率探杆的观测数据中获取海床界面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47.
关于薄层与单界面模型弹性反射透射系数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均匀各向同性水平层状介质假设下,采用位移与位移位两种不同的平面波表示方式,推导了层状介质的传播矩阵;并对层状模型逐步简化,依次给出了薄层、单阻抗差界面纵波入射时的反射、透射系数公式,指出了位移与位移位函数这两种不同形式下各公式的异同和适用条件,对于薄层地震反演精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48.
Robotic platforms are essential for future human planetary and lunar exploration as they can operate in more extreme environments with a greater endurance than human explorers. In this era of space exploration, a terrestrial analog that can be used for development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manned and robotic vehicles will optimize the scientific return of future missions while concurrently minimizing the downtime of both human explorers and robotic platforms. This work presents the use of underwater exploratory robots -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AUV),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ROV), and manned submersibles - as analogues for mixed human-robot exploration of space. Subaqueous settings present diverse challenges for navigation, operation and recovery that requi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ploration model of a similar complexity as required for space exploration. To capitalize on the strengths of both robotic and human explorers this work presents lessons learnt with respect to the fields of human-robotic interface (HRI) and operator training. These are then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ssion evaluation tools: (1) a task efficiency index (TEI), (2) performance metrics, and (3) exploration metrics. Although these independent evaluations were useful for specific missions, further refinement will be required to fully evaluate the strengths and capabilities of multiple platforms in a human-robotic exploration campaign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unforeseen science opportunities in remote settings.  相似文献   
649.
孟宪伟  张俊  夏鹏  王湘芹 《海洋学报》2013,35(6):190-194
海洋沉积物中的硫酸盐-甲烷反应界面(SMI)的深度变化能够指示下伏甲烷水合物的赋存状态。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分布区沉积物间隙水化学和自生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组成资料系统分析和对比,探讨了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的SMI深度空间变化对下伏甲烷水合物的赋存状态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的SMI的深度呈现出从西南-东北变浅的趋势,这一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揭示的甲烷释放量增大趋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进而表明在南海北部陆坡从西南-东北甲烷水合物的埋藏深度变浅或者甲烷水合物的分解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650.
北斗系统与GPS应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已投入试运行服务。从国内用户应用方面具体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比美国GPS的优势,包括定位精度、信号的载噪比、定位速度和应用模式等,给出了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在试运行阶段的一些应用测试数据。同时指出了对北斗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