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649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2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51.
252.
For over a thousand years many settlements in Korea forbid the digging of water‐wells. This custom can be explained using geomancy, which personifies local landscapes or names them after animate or inanimate objects. In ‘sailing boat’ landscapes the digging of water‐wells was prohibited because this was viewed as analogous to making a hole in the bottom of a boat, which would thus bring misfortune to local residents. Based on this geomantic reasoning, people considered the custom of forbidding well digging to b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rt of geomancy, with its origin in a geomantic belief system. My earlier research sustained this explanation but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two recent instances of field work, rejects the established view on the custom.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ritically re‐examine this established view and suggests a new idea that the folk custom of prohibiting well digging in Korea was not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geomancy, but was conceived from a non‐geomantic indigenous Korean idea and have become linked to geomancy through the enforcement process of practicing the custom in traditional Korean society.  相似文献   
253.
基本层序在垂向上的重大转化面即为基本层序界面,由高到低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不显旋回性基本层序间界面(Ⅰ级界面)、旋回性基本层序/韵律性基本层序间界面(Ⅱ级界面)和向上变细粒序/向上变粗粒序间界面(Ⅲ级界面)。这些界面广泛发育于碎屑沉积岩中,因而是细分地质填图单位的重要选择界面。这一方案是对传统沉积序列分层及地质填图单位界面选择的重要补充,对指导中国造山带巨厚碎屑岩建造的地质填图单位划分、沉积相分析和区域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4.
针对南美洲沉积型铜矿类型和成矿带划分,基于Google Earth遥感影像,对典型矿床进行遥感地质解译,建立了不同沉积铜矿类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基于Landsat--ETM遥感影像,依据沉积型铜矿分布、控矿地质条件和遥感影像特征,将南美洲沉积型铜矿划分为滨太平洋一级成矿带和北部二叠纪、中部古近纪和南部白垩纪等3个次一级成矿带。  相似文献   
255.
湘黔桂相邻区发育一套序列完整、界面清楚的武陵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至震旦纪(820~635 Ma)时期的裂谷盆地沉积地层。通过详细的区域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显示其时空展布格局完整,充填序列连续,划分标志清楚,完全可以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地层格架,为扬子古大陆周缘新元古代820~635 Ma时期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亦为中国前寒武系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及国际新元古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成果。  相似文献   
256.
基于公路客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组织模式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多视角和多尺度城市网络逐渐成为认识空间关系的主要途径。公路流数据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距离衰减特性,对于刻画区域尺度空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地级行政单元间的公路客运流,论文尝试刻画中国城市网络功能结构和区域效应,并对其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特征提取和规律挖掘,以期能够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支撑和认知视角。研究结果表明:① 基于公路流的城市网络空间形态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和层级特征,与中国主要城市群分布存在较大程度的空间耦合,更多体现的是区域尺度的空间关系及核心—外围组合关系;② 通过社区发现算法识别出19个城市经济区,其空间内涵主要包括行政区经济、巨型区域溢出效应和核心—边缘结构等;③ 不同地域系统内城市网络自成体系,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多元的空间组织模式,多层次、流动性和网络化的地域系统格局凸显;④ 从空间形态上看,区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单中心结构、双核心结构、多中心结构和低水平均势结构等区域关联形态,并以单中心发育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257.
杨军  高莉 《测绘科学》2016,41(2):109-114
针对常见的三角网构建算法效率受查找三角形的约束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格网划分的Delaunay三角网快速生成算法,对传统逐点插入算法的点定位及LOP算法进行了优化。通过对离散点数据进行格网划分,将三角形面积坐标法与直线行走算法相结合,在点定位过程中可大幅度缩短搜索路径,快速定位到插入点所在的目标三角形。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兼顾了时间和空间的性能,执行效率明显提高,定位路径惟一且为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58.
利用改进的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宽四虫(Steiiniasp.)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发生过程为: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口原基出现在老口围带后方之腹棘毛左侧,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AZM,老AZM后部也发生部分更新的现象。2.颇腹根棘毛原基各5列,分别以3:3。3:4:3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第一列新背触毛。4.在前后第3列背触毛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列原基,它稍偏向第3列原基的右侧,向前伸展成第4列背触毛;在虫体腹面,前、后右缘棘毛原基的前方出现第5、6列背触毛原基,后发育为第5、6列背触毛,在虫体演化过程中转位到背面。  相似文献   
259.
程乾盛 《台湾海峡》1993,12(3):257-265
前人将泉州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中全新统长乐组冲-洪积层、海积层;早全新统东山组海积层;上更新统龙海组冲-洪积层和时代未分的残-坡积层。作者从岩石、孢粉、生物、年代等地层学入手,结合纵横剖面分析,将该平原划分为下、中、上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平原中北部缺失下全新统的河口相-潮间带沉积层,而平原中部以南和入海口一带却不缺失此层。其因是下全新统高程不一,中全新统NW 向新构造活动断裂,导致海进,在平原内沉积了中全新统地层。海进时间约5 000a,B.P.。  相似文献   
260.
中国海区及邻域的地磁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中国海区及邻城的地磁场分布特征,给地质及其它物探资料,对陆块碰撞过渡带的存在性问题,东沙-澎湖磁力高带的来源问题,东亚陆缘盆地磁异常分异的原因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将中国海区及邻域的基底划分为六大基底岩相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