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38篇 |
免费 | 1000篇 |
国内免费 | 23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155篇 |
地质学 | 7992篇 |
海洋学 | 16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05篇 |
自然地理 | 1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188篇 |
2021年 | 213篇 |
2020年 | 200篇 |
2019年 | 229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204篇 |
2016年 | 259篇 |
2015年 | 245篇 |
2014年 | 380篇 |
2013年 | 290篇 |
2012年 | 310篇 |
2011年 | 317篇 |
2010年 | 278篇 |
2009年 | 263篇 |
2008年 | 268篇 |
2007年 | 352篇 |
2006年 | 298篇 |
2005年 | 277篇 |
2004年 | 344篇 |
2003年 | 321篇 |
2002年 | 315篇 |
2001年 | 410篇 |
2000年 | 383篇 |
1999年 | 386篇 |
1998年 | 341篇 |
1997年 | 316篇 |
1996年 | 265篇 |
1995年 | 230篇 |
1994年 | 198篇 |
1993年 | 145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1.
2001年受美国经济放缓,尤其是"9·11"事件的影响,世界黄金需求下降2 6%,金价低迷,以271 04美元 盎司的年均金价再次刷新了1978年以来的最低价位。持续恶劣的价格环境,促进了黄金矿业公司间的相互兼并,以此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受金价下跌的影响,金矿勘查费用再次下降。尽管如此,2001年黄金仍是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资最多的矿种,是全球勘查开发热点,黄金储量和储量基础仍保持增长态势,金资源保证程度增加。金产量并未因金价下跌而减少。 相似文献
62.
胶东金矿集区矿石中普遍含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矿物,某些矿床中还见有富含炭质的断裂破碎带.成矿溶液中含有大量的SO4^2-、HCO3^-、CO2和有机质等的含硫和含碳组分.矿石硫同位素组成明显富集重硫,结合胶东金矿主要成矿时期(早白垩世)特殊的地质背景、同期海水硫酸盐δ^34S平均值(约+16‰)及现代海水沿NE-NNE向断裂倒灌情况,笔者认为,硫的主要来源与海水硫的大量补给有关.而根据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形成金矿床中方解石的物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前寒武系碳酸盐岩.浅表环境下成矿金属元素及硫、碳等物质在热液对流系统中的大规模循环是成矿的关键,SO4^2-与S2^-之间的临界转化是制约成矿金属元素活化-迁移-聚集的重要因素,而含碳组分(CO3^2-、HCO3^-、CO2和有机质)则有利于Au、Cu、Pb、Zn等元素的活化和迁移,含硫和含碳组分的循环及有关的物理化学反应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3.
安徽省东至地区金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省东至地区位于扬子陆块北缘,跨下扬子前陆带和江南隆起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造就了本区有利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形成多种类型的金矿床,其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岩浆热液型和风化壳型,工业类型主要有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微细粒浸染型及红土型。各类型金矿分类聚集,形成两个主要的金矿成矿带。沿赵家岭断层带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伴有含金石英脉型,中畈—戴家一带,赵家岭—杨家山一带均具较大找矿潜力,是本区金矿勘查重点地区,九华庄等地也具一定的找矿潜力;沿高坦断裂以微细粒浸染型为主,伴有破碎带蚀变岩型及红土型,查册桥地区是其重点勘查区,铜锣尖、小河等地找矿潜力也较大。 相似文献
64.
益阳岩金矿床的勘查研究表明,该区含金石英脉均受剪切片理化带控制。构造剪切作用形成塑性变形褶皱和糜棱岩化,并使早期石英脉发生塑性变形或脆性碎裂,为成矿提供了构造空间。随着剪切作用的持续进行,派生了里德尔共轭裂隙,再次为金矿化提供了容矿空间。含矿溶液沿裂隙充填或胶结后期糖粒状石英,形成特殊的合会剪切带型金矿。因此,本文提出在北东一近东西向雪峰孤形构造带找金时,应视剪切片理化带为重点靶区,418队在硐坡矿段的金矿预测与验证说明,这一认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66.
A mineral equilibria study of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in mafic greenschist facies rocks at Kalgoorlie, Western Australi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influx of a H2O–CO2‐dominated fluid into actinolite‐bearing metabasic rocks during 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sm in the Kalgoorlie area of Western Australia resulted in a zoned alteration halo around inferred fluid conduits that contain gold mineralisation. The alteration halo is divided into two outer zones, the chlorite zone and the carbonate zone, and an inner pyrite zone adjacent to the inferred fluid conduits. Reaction between the fluid and the protolith resulted in the breakdown of actinoli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lorite, dolomite, calcite and siderite. In addition, rocks in the pyrite zone developed muscovite‐bearing assemblage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potassium by the fluid. Mineral equilibria calculations undertaken using the computer software thermocalc in the model system Na2O–CaO–K2O–FeO–MgO–Al2O3–SiO2–H2O–CO2 show that mineral assemblages in the outer zones of the alteration halo are consistent with equilibrium of the protoliths with a fluid of composition XCO2 = CO2/(CO2 + H2O) = 0.1–0.25 for temperatures of 315–320 °C. The inner zone of the alteration halo reflect equilibrium with a fluid of composition XCO2≈ 0.25. Fluid‐rock buffering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alteration halo is consistent with interaction with a single fluid composition and that the zoned structure of the halo reflects the volume of this fluid with which the rocks reacted. This fluid is likely to have also been the one responsible for the gold mineralisation at Kalgoorlie. 相似文献
67.
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700年以来的黏土矿物组成以及结晶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区的沉积特征、物质来源以及黏土矿物所记录的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黏土矿物组合总体是以伊利石(59–77 %,平均含量69 %)和绿泥石(11–17 %,平均含量14 %)为主,而蒙脱石(5–23 %,平均含量12 %)和高岭石含量(2–6 %,平均含量4 %)则相对较低。通过黏土矿物研究对物源进行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研究站位的黏土矿物中,蒙脱石主要是来自于长江或者东海大陆架的再沉积。伊利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主要来自于台湾河流,尤其是兰阳溪。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的大小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1320 AD以来的黏土矿物组合的变化较好地记录了部分中世纪暖期后期、小冰期以及现代暖期3个时期在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该指标显示,相对于中世纪暖期后期,东亚季风强度在小冰期(1405–1850 AD)和在现代暖期(1955 AD)均存在明显的减弱,指示该时期台湾东北部-冲绳海槽南部地区处于相对湿润强降雨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68.
69.
70.
黑龙江宾县宁远镇中阳村剖面的砂砾石堆积过去被认为是哈尔滨地区第四纪下限的罗家窝棚组地层,对于其地层属性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对这套砂砾石堆积剖面进行研究,对其化学风化特征、源岩性质、沉积环境以及构造背景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这套砾石地层分选和磨圆较差,风化程度较低,无定向性排列,砾石以花岗岩(63%)、石英砂岩(22%)为主;钛铁矿(22.5%)是最主要重矿物,其次是锆石(17.4%)、赤褐铁矿(13.4%),其它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组分经历了中-低等的化学风化过程,大部分沉积物经历了首次循环。砾石岩性和地球化学组成共同揭示了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英质母岩。元素地球化学的迁移与富集以及古气候判别图解指示沉积物是干热气候条件下的近距离搬运的冲洪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在较窄的范围(208~129 Ma,峰值年龄~180 Ma),与周围潜在源区锆石年龄对比,结合地貌位置,确定其物源区位于张广才岭余脉哈尔滨东南部低山丘陵带。早侏罗世源区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哈尔滨东南低山丘陵带经历了隆升和岩浆活动。与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宁远剖面形成时间要晚于罗家窝棚组,与白土山组大致相当。这项研究对于哈尔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