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4篇 |
免费 | 886篇 |
国内免费 | 3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76篇 |
大气科学 | 317篇 |
地球物理 | 310篇 |
地质学 | 1203篇 |
海洋学 | 306篇 |
天文学 | 63篇 |
综合类 | 318篇 |
自然地理 | 5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46篇 |
2021年 | 180篇 |
2020年 | 215篇 |
2019年 | 203篇 |
2018年 | 135篇 |
2017年 | 191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251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91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93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214篇 |
2006年 | 179篇 |
2005年 | 131篇 |
2004年 | 131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7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The pseudo-luminosity effect in the metallic line A-type stars found by Abt & Morgan (1976) is confirmed in a random sample of 27 Am stars. From a morphological study of their spectra in the wavelength interval 3850-4400 Å at a reciprocal dispersion of 66 Å/mm, revised spectral types are given on the MK system for their K-line and metallic-line spectra. This shows that: (a) our segregation of weak Am from the Am stars largely agrees with that by Cowleyet al. (1969); (b) all the stars in the sample are dwarfs according to their K-line classification; (c) more than 80 per cent exhibit the pseudo-luminosity effect significantly, with their metallic-line spectra resembling a giant or even a supergiant in the violet (3850-4100 Å), and a giant rather than a dwarf in the blue region (4260-4400 Å); (d) in two-thirds of the stars under (c), the Sr n 4077 Å line is found to have a markedly brighter luminosity class compared to any region, and in more than one-third of the sample it is comparable to that in Ap stars; (e) at least five stars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which might suggest a spectrum variability: among these, the most striking example is 41 Sex A which was found to show a phase-modulated spectrum variation hitherto unknown in Am stars; (f) the metallic-line spectra of another five stars appear to be similar to A-shell type in differing degrees; (g) less than 20 per cent of the sample comprises stars which do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 luminosity effect; these stars might have been misclassified or perhaps they are in a quiescent state. We also confirm the conclusion arrived at by Böhm-Vitense & Johnson (1978) that all Am stars may vary and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groups may exist among them.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层序界面的详细剖析,指明了层序地层系统是独立存在于地方性的岩石地层系统和全球性的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区域性、过渡性地层系统,并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三重地层分类方案;通过将层序界面概念和界线层型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应该将全球层型剖面和点选在层序界面的整合部位从而建立最佳自然界线的观点,为建阶工作指出了工程层位和地区;以二叠纪Guadalupian统和乐平统的分界研究为实例,对最佳自然界线的概 相似文献
54.
本文在对国内外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决策树分类法对大屯矿区的Landsat 8遥感图像进行分类研究。选取样本提取并分析研究区典型地类光谱特征曲线,依据光谱曲线特征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建立了土地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通过反复试验和修正,筛选出适宜大屯矿区地物分类的决策树最优阈值,对研究区进行分类和精度评价,最后通过分类结果对研究区的水体污染状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5.
基于遥感分类的植被覆盖度提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阐述了基于遥感分类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的方法,分析了直接利用关系模型提取植被覆盖度的缺点,遥感分类可获得不同类型地物,此后关系模型分别提取,解决了直接利用关系模型提取中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56.
滨海岸线作为休憩娱乐的主要目的地,是滨海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本研究以厦门市滨海砂质岸线为对象,采用指标评价、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展岸线环境质量评估、生态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适宜性分析、生态化改造提升方向研判和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厦门市滨海砂质岸线环境质量整体良好,自然环境和开发利用层面环境质量均处于中等以上的砂质岸线长度约24.7 km,占砂质岸线总长度的96.2%;(2)根据岸线环境质量评估结果,厦门市总体上可以归纳为1至5级和无居民海岛型6大滨海砂质岸线类别,以及现状网红型、游憩娱乐型、观光游览型、休闲娱乐型、潜在发展型、保护修复型、严格保护型7大管理类型;(3)厦门市滨海砂质岸线的保护修复与改造提升方向主要体现在浴场、游乐场、休憩场所、公共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岸线修复工程项目建设三方面;(4)在维持岸线自然属性、保障岸线风险识别与管控目标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提升厦门市岸线分类施策管理方式,以特许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行一/二/三级砂质岸线的商业化开发利用与管理,并加强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明确岸线分类管理与协调利用权属信息,最终实现滨海砂质岸线资源自然 社会 经济与生态效益。本研究能够为厦门市滨海砂质岸线管理体系制定、保护修复格局优化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际案例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7.
为了可以精准且高效地实现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信息分类,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算法的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信息自适应分类方法。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展开海洋微生物种群信息采集点的部署, 建立海洋微生物种群信息采集信道模型, 在带宽受距离约束条件下设计载频频率编码, 利用波特间隔均衡控制方法达到海洋微生物种群信息采集优化的目的。在核空间中, 对采集的海洋微生物种群信息展开谱聚类, 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点, 同时引入SVM 对全部样本进行训练, 最终实现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信息自适应分类。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 稳定在95%以上, 可以有效提升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信息自适应分类的准确性和分类效率。 相似文献
58.
花岗岩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可是花岗岩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的花岗岩分类。花岗岩非常复杂,如何化繁为简,归纳出花岗岩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标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发现Sr和Yb可能是两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元素,特殊在于,它们不仅具有一般微量元素的特点,还具有特殊的功能,关键是它们的行为与花岗岩部分熔融后残留的变质矿物组成(如石榴石、斜长石等)有关。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才使Sr和Yb具有其他微量元素所不可匹敌的功能。本文按照Sr、Yb的排列组合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花岗岩分类。对于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本文认为板块构造只能影响到大陆边缘,影响不到大陆内部。大陆演化研究最重要的任务是恢复大陆地质历史上的变化,如大陆地质演化不同时期曾经发生过的伸展和挤压(有的还有旋转,是挤压的副产品)、抬升和垮塌、造山与盆地、加厚与减薄等。如何识别上述变化及其过程,目前在方法学上还十分困难。依靠Sr、Yb及其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则提出了一个方案,能够解决或大体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埃达克岩(高Sr低Yb)代表加厚地壳,南岭型(非常低Sr高Yb)代表减薄地壳,浙闽型(低Sr高Yb)和广西型(高Sr高Yb)代表正常厚度的地壳,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低Sr低Yb)代表中压与高压过渡的状况。因此,按照Sr和Yb的变化,即可大致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大陆地壳温压条件的变化,推测大陆地貌的变化(平原、丘陵、高原、山脉),探讨构造应力的变化(挤压导致加厚,伸展导致减薄)等。此外,不同类型花岗岩还与成矿有关,大体是:埃达克岩与金铜有关,南岭型与钨锡有关,喜马拉雅型与金有关,而浙闽型、广西型基本上是不利于成矿的。但是,实践中也有金铜钨锡在空间上共生的实例,则金铜与钨锡可能成因上或成矿时代上或控矿因素上有所不同。问题还很复杂,还有许多现象很难解释,笔者只是从宏观角度给出了一个思路,一个概念,很多细节并不清楚。研究表明,科学与哲学是密切相关的,哲学是科学的高度概括。本文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对纷繁复杂的花岗岩进行归纳和简化,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9.
60.
为了评价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决策级数据融合方法对高光谱图像地物分类结果的影响,作者利用各分类器和主成分分量的优势,提出了两组地物分类结果的决策级融合策略,利用8种常用监督分类方法对高光谱原始图像和PCA变换后不同分量组合图分类得到的结果进行决策级融合,并应用覆盖黄河入海口新老河道交界处的CHRIS/PROBA高光谱图像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直接采用每类地物分类精度最高的、空穴和缝隙采用总体分类精度最高的融合策略,在综合考虑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的情形下,仅使用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3种分类方法,按照分类精度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的融合分类效果最好,总体分类精度为87.82%。与8种监督分类方法中效果最好的最大似然法相比,精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同时明显减少了错分现象,尤其是对于分布面积较小的翅碱蓬和柽柳,滩涂被误分为翅碱蓬、芦苇被误分为柽柳的现象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