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6篇
  免费   2239篇
  国内免费   2725篇
测绘学   477篇
大气科学   631篇
地球物理   1162篇
地质学   9945篇
海洋学   676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946篇
自然地理   897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405篇
  2021年   512篇
  2020年   477篇
  2019年   567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434篇
  2016年   542篇
  2015年   560篇
  2014年   822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760篇
  2011年   737篇
  2010年   724篇
  2009年   724篇
  2008年   632篇
  2007年   757篇
  2006年   698篇
  2005年   579篇
  2004年   533篇
  2003年   458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250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61.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玉米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系数曲线是估算作物生长季耗水量变化的重要参数。基于2013年4—9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田间水分试验和1994—2013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水量平衡法反求春玉米作物系数,分析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 建立动态模拟方程,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分段直线法结果进行比较, 提出胁迫条件下作物系数的叶面积修正方法。结果表明:玉米作物系数随发育进程可用三项式曲线描述,变化趋势与产量水平无关, 但随产量增高而变幅增大;以出苗后相对积温为时间变量建立模拟方程效果较好,决定系数 (R2) 均在0.92以上;模拟计算出各站点最大 (1.30~1.48) 和平均 (0.831~0.919) 作物系数,与FAO分段直线法计算的典型值和区间值基本一致,生长中期平均相对误差为3.4%~7.2%;提出利用相对叶面积指数修正作物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2014年实例检验,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3%,相对误差小于15%的占95.8%。  相似文献   
362.
王楠  吴才来  秦海鹏  雷敏  郭文峰  张昕  陈红杰 《地质学报》2016,90(11):3227-3245
义敦岛弧形成于晚三叠世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过程中,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和羌塘地体之间。稻城岩体和海子山岩体分别为义敦岛弧上出露的晚三叠世和白垩纪花岗质岩体。结合野外考察,本文对上述岩体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稻城岩体和海子山岩体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副矿物为锆石、榍石、磁铁矿和磷灰石等;钠质斜长石颗粒,以及钾长石和石英不连续出现,表明二者均属于低熔线花岗岩,是含水条件下,在与造山事件有关的环境中形成。2稻城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17.4Ma,属晚三叠世花岗岩侵入体,εHf(t)为-7.1~-0.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26~1.7Ga,表明在中元古代与扬子克拉通经历了共同的地壳演化历史;海子山岩体的形成时代为98.3 Ma,为白垩纪时期产物,εHf(t)变化于-12.1~+2.5,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0~1.93Ga。3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稻城岩体源岩可能是与扬子克拉通有关的中元古代的下地壳物质,在甘孜-理塘洋俯冲闭合后的同碰撞造山阶段,因地幔岩浆底侵作用而发生了部分熔融,同时伴有少量的亏损地幔成分加入,之后上升侵位于中—上地壳,并且侵位后经历了快速的冷却过程。海子山岩体是与俯冲有关的造山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A2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同样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在白垩纪时侵位于地壳较浅部位,之后亦同样经历了快速的冷却过程。  相似文献   
363.
自适应联邦滤波器在GPS-INS-Odometer组合导航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传感器观测信息较多、计算效率较低、对动力学模型误差稳键性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联邦滤波器并应用于GPS-INS-Odometer组合导航。首先介绍GPS-INS-Odometer组合导航的动力学模型和观测模型,比较分析了信息分配因子和自适应因子的共同特性,论证了联邦滤波器和自适应滤波器的等价性及其等价成立条件,提出了自适应联邦滤波器的信息分配因子构造方法。最后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GPS和Odometer(里程计)初始方差构造信息分配因子的联邦滤波器,本文提出的自适应联邦滤波器兼容了联邦滤波器高效计算效率,且具有较好的抵抗动力学模型误差效果,能够有效削弱多传感器动力学模型误差对于导航解算的影响,对直接可测参数和间接可测参数的精度提高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4.
在利用GNSS进行像素基电离层层析时,多尺度层析方法利用权重因子将反演区域不同像素层析模型结合在一起,最终得到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结果,可以有效地解决电离层层析过程中不适应问题和最终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失真现象。在多尺度电离层层析中,不同像素尺度层析模型之间权重是影响最终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精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高精度电离层层析模型,考虑到权重因子存在着等式和不等式限制条件,采用解决最优化问题的罚函数法确定不同像素尺度电离层层析模型之间的权重。通过采用实测GNSS观测数据进行电离层多尺度电离层层析,对比了多尺度层析模型的各个子模型建模精度并进行分析,同时将罚函数法获得的模型精度与其他确权方法进行了对比,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多尺电离层度层析,且最终的层析模型精度优于其他确权方法,更优于单尺度电离层层析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365.
孟耀伟  孙毅中 《测绘科学》2016,41(5):121-126
针对稀疏点轮廓线在三维表面重构中存在的不够光滑、匹配易出错和难以交互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轮廓线插值的三维表面重构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文章分析了三维表面重构的形式化表达方法和准则,提出了基于虚跨距解决稀疏点轮廓线三维重构的基本思想;基于同步前进算法和虚跨距,设计了自适应等比例插值的同步前进三角面镶嵌算法;针对轮廓线插值违背三角表面重构拓扑准则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修正算法,保证了三角网的拓扑一致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所构建的三角网表面更为光滑,各个三角面的大小更为均匀,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交互性,对稀疏和稠密坐标点的轮廓线均能构建出更为理想的三维表面模型。  相似文献   
366.
Topographic maps and aerial photographs are particularly useful when geoscientists are faced with fieldwork tasks such as selecting paths for observation, establishing sampling schemes, or defining field regions. These types of images are crucial in bedrock geologic mapping, a cognitively complex field-based problem-solving task. Geologic mapping requires the geologist to correctly identify rock types and three-dimensional bedrock structures from often partial or poor-quality outcrop data while navigating through unfamiliar terrai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walked routes of novice to expert geologists working in the field (n = 66) with the results of a route planning and navigation survey of a similar population of geologists (n = 77). Results show clearly that those geologists with previous mapping experience make quick and decisive determinations about field areas from available imagery and map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re or not physically present in the field area. Recognition of geologic features enabled experts to form and verbalize a specific plan for travel through a landscape based on those features. Novices were less likely to develop specific travel route plans and were less likely to identify critical landscape cues from aerial photographs.  相似文献   
367.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ustralia is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formed during a Late Jurassic–Cretaceous rifting phas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assive margin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extensional processes that caused crustal thinning. In this work, we have measured the amount of extension and the stretching factor (β factor) across seven transect profiles approximately even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margin.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extension and the β factor along the margin vary from west to east. The lowest amount of extension, low–intermediate β factors and a very narrow margin are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part with 80 km of extension and is underlain mostly by the Archean Yilgarn Craton and the Albany–Fraser Orogen. The Gawler Craton in the centre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margin is another region of low extension and low–intermediate β factor. The largest amount of extension (384 km) and the largest β factor (β = 1.88) are foun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assive margin in an area underlain by Phanerozoic Tasman Orogen units. Our results imply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ntrol of the ag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on the style of rifting along the Australian passive margin. Rifting of old and cold lithosphere results in a narrow passive margin, with the formation of relatively few faults with relatively wide spacing, while rifting of younger, warmer lithosphere leads to wide rifting that is accommodated by a large number of faults with small spacing.  相似文献   
368.
李小妹  严平  吴伟  钱瑶 《沉积学报》2016,34(4):615-625
通过对克里雅河、毛布拉格孔兑以及西拉木伦河三流域的河流-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7种常量氧化物以及15种微量元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流域之间或不同河段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均可以概括为较稳定的铁锰矿物、较不稳定的长石类和方解石(白云石)类等硅酸盐矿物以及稳定的稀土元素和重矿物等类别;河流间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西向东三个流域沿河地表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富集与迁移程度呈递增趋势,化学风化程度增强;流域内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上游至下游,样点化学组成均愈变复杂,不同河段或不同河岸沉积物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与其物源、地貌格局以及水分条件等因素有关;自河床至阶地,不同地貌单元地表沉积物化学元素呈相异的递变规律,这与在距离河道远近不同,物源、动力因素的分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69.
滇黔北坳陷寒武系碳酸盐岩古海洋环境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厘定滇黔北坳陷寒武系碳酸盐岩古海洋环境,揭示成岩流体与岩溶作用的潜在联系,并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层段,基于镇雄羊场碳酸盐岩剖面实测及系统取样基础上,采用微量元素、碳氧锶同位素及铸体薄片等分析手段,地球化学与岩石学方法相结合,探讨碳酸盐岩古海洋环境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滇黔北坳陷寒武系清虚洞组-娄山关组整体为海相环境,古海洋温度处于12.82℃~32.84℃之间,主体为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海平面具有主体震荡下降的趋势,存在8期海平面变化旋回,发育对应的岩相组合,其同位素演化曲线可作为地层划分依据。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石学特征证实娄山关组岩溶作用相对发育,成岩流体混入强氧化性低温大气水,有利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下降旋回的高部位。  相似文献   
370.
以矿田构造–岩相填图为主要方法,研究确定矿田构造和岩浆-热力构造类型及矿床类型,进行成矿富集中心的圈定及找矿预测,是矿田构造背景复杂地区的有效调研方法之一。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矿带多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发育,以印支晚期岩浆侵入成矿与找矿进展较大。本次选择景忍–虎头崖、卡尔却卡B区、乌兰乌珠尔三个矿田区,进行1∶10000构造–岩相填图,填制了三个矿田区岩浆–热力构造类型分布图,认为晚三叠世岩浆侵入作用是该区多金属大规模成矿的主要内因,叠加其上的不同方向断裂控矿作用不同,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控矿显著,明确了各矿田构造背景和印支期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斑岩+矽卡岩+断裂带热液成矿的模式,厘定了岩浆–热力构造的识别标志,即主要是印支晚期中酸性侵入岩、花岗斑岩、矽卡岩带、大理岩带、接触交代蚀变带、断裂破碎带叠加热液蚀变带等,圈定了成矿和找矿富集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