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9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1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篇 |
大气科学 | 23篇 |
地球物理 | 86篇 |
地质学 | 1133篇 |
海洋学 | 90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76篇 |
自然地理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广昌付坊花岗岩地质特征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付坊花岗岩出露在武夷山西坡中段。在1:5万广昌县幅区调工作中,通过对其岩性、化学万分、结构、构造等演化特征的研究,将其划分为洋背、高洲、胡竹、太和、石咀圩5个单元,归并为一个超单元;根据其U-Pb法同位素年龄确定其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属加里东造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侵位机制属早期底辟、晚期轻气球膨胀强力型主动就位。 相似文献
62.
Groundwater as a geologic agent: An overview of the causes, processes, and manifestations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József Tóth 《Hydrogeology Journal》1999,7(1):1-14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show that groundwater is a general geologic agent. This perception could not, and
did not, evolve until the system nature of basinal groundwater flow and its properties, geometri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became recognized and understood through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two fundamental causes for groundwater's active role in nature are its ability to interact with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and the systematiz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ts flow. Interaction and flow occur simultaneously at all scales of space and
time, although at correspondingly varying rates and intensities. Thus, effects of groundwater flow are created from the land
surface to the greatest depths of the porous parts of the Earth's crust, and from a day's length through geologic times. Three
main typ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with several special processes
for each one, namely: (1) Chemical interaction, with processes of dissolution, hydration, hydrolysis, oxidation-reduction,
attack by acids, chemical precipitation, base exchange, sulfate reduction, concen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or osmosis;
(2) Physical interaction, with processes of lubrication and pore-pressure modification; and (3) Kinetic interaction, with
the transport processes of water, aqueous and nonaqueous matter, and heat. Owing to the transporting ability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basinal flow,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 are cumulative and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geometries of the flow systems.
The number and diversity of natural phenomena that are generated by groundwater flow are almost unlimited,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relatively few basic types are modified by some or all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hydrogeologic environment:
topography, geology, and climate. The six basic groups into which manifestations of groundwater flow have been divided are:
(1) Hydrology and hydraulics; (2) 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3) Vegetation; (4) Soil and rock mechanics; (5) Geomorphology;
and (6)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Based on such a diversity of effects and manifest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groundwater
is a general geologic agent.
Received, December 1998 · Revised, January 1999 · Accepted, January 1999 相似文献
63.
基于露头、钻井岩心和测录井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将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梁山组+栖霞组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解剖,识别出梁山组底界面(Ⅰ型)、栖一段与栖二段界面(Ⅱ型)和栖霞组与茅口组界面(Ⅰ型)3个三级层序界面,将中二叠统栖霞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 下部的SQ1层序对应梁山组+栖一段,上部的SQ2层序对应栖二段。通过栖霞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发现栖霞阶地层存在“底超顶削”的充填规律,统计并绘制SQ1与SQ2层序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对研究区栖霞阶SQ1初期和SQ2期构造—古地理格局进行了恢复,在明确SQ2期为栖霞阶主要成滩期的基础上,结合岩溶发育单元及白云岩展布特征,讨论栖霞阶油气储集意义。结果表明:区内栖霞阶存在北西、北东向隆坳分异,汉南隆起、川北隆起、北缘隆起与广元—旺苍凹陷始终控制了区内沉积格局,指出广元—旺苍海槽雏形始于二叠系栖霞阶。研究区岩溶白云岩孔洞型储集层区与环广元—旺苍凹陷周缘的灰岩岩溶型储集层区为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64.
为解决现有沥青类防塌剂软化点高及较低温度条件下润滑性差等问题,采用沥青及石油树脂等为主要原料,研制出软化点30℃~60℃可调的防塌减阻剂GFT。室内性能评价表明,GFT具有胶体稳定性好、软化点低、乳液粒径小及润滑能力强等特点,而且与冲洗液配伍性强,不会明显增加冲洗液的粘度,并能有效地降低冲洗液的滤失量。在淡水膨润土基浆中加入1%软化点为46℃的防塌减阻剂,基浆的润滑系数降低率达69%。经在山东及安徽等地多个复杂地层钻孔中现场应用,证明了防塌减阻剂GFT对松散破碎地层、见水易分散地层及硬碎地层具有良好的护壁效果,同时能较好地降低钻具扭矩及摩擦阻力。 相似文献
65.
基于多层DEM与QTPV的混合数据模型及其在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一种基于多层DEM与似三棱柱体元(QTPV)的混合三维数据模型。模型包含顶点、线段(棱边、三角形边)、三角形、侧面四边形、似三棱柱体元和DEM 6个基本元素,同时包含点对象、线对象、面对象、体对象、复杂对象、空间对象等6个对象。设计了6个基本元素和2种地质对象的数据结构和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研究了基于原始采样点和基于内插点的两种建模方法。以模拟数据和地质钻探数据对开发的原型系统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基于多层DEM与似三棱柱体元的混合三维数据模型具有同时表达空间对象的表面和内部结构的能力,适合地质勘探领域的三维建模。 相似文献
66.
67.
柴河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河铅矿成矿物质来源是多源的。矿质来源主要来自下伏的老基底岩石,部分来自矿床围岩——高于庄组条带状白云岩。基底岩石中的含矿热卤水,沿NF1这条切割震旦系地层到达基底岩石的断裂上升,运移到震旦系高于庄组成矿有利围岩(条带状白云岩)中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8.
69.
大陆动力学研究需要物质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的信息。三维密度和地震波速度扰动图像反映岩石圈物质的空间分布,要和大地构造学中的时间尺度信息综合起来,才能恢复动力学作用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构造期的构造图和地壳不同深度的地球物理性质图像,研究中国大陆密度以及地震波速度扰动和构造事件的相关度。研究表明,岩石圈地幔的密度和波速扰动和现今板块构造的相关度是高的,说明岩石圈地幔的密度大黏度高,不仅地震波速快得多,物质蠕动的速度也比下地壳慢得多,板块运动产生的变形保存时间比较久。中国大陆中地壳的密度扰动和白垩纪以来的构造事件的相关度是高的,说明中地壳的密度扰动主要反映了白垩纪以来的构造事件。中国大陆上地壳结晶基底的密度扰动和侏罗纪以来的构造事件的相关度是高的,说明上地壳的密度扰动可以反映燕山期的构造事件。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下地壳的波速变化和板块构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过下地壳深层的密度扰动也反映新构造期的构造事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下地壳的物质黏度比较低,物质蠕动的速度比岩石圈地幔快得多,板块运动产生的变形不容易保存。总之,应用不同深度的密度扰动图像分别推测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地点和范围是可...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双低”技术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90例临床似诊为主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双低组(n=45)。常规组:120kVp、对比剂量1.5mL/kg(浓度350mgI/mL)。双低组:100kVp、对比剂量1.0mL/kg(浓度300mgI/mL)。两组的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和Smart prep技术。读取CTA剂量报告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记录每位患者对比剂用量并计算碘含量。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靶血管和背景的CT值,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情况和血管锐利程度。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辐射剂量、碘含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低组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和碘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两组在主动脉主干及分支的CT值均>300HU,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NR、CNR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图像噪声略高于常规组,噪声在诊断范围内。结论:应用100kVp、对比剂量1.0mL/kg(浓度300mgI/mL),结合ATCM技术在主动脉CTA检查是可行的,优势是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碘量,同时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