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196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568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扬子地台西南缘早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地台西南缘早三叠世地层被划分为4个沉积层序。通过综合研究已取得的牙形石生物地层资料,与Haq等人提出的三叠纪牙形石生物时带进行了对比,初步定出了各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的界面年龄(层序1底界年龄251Ma;层序2底界年龄245.2Ma;层序3底界年龄243Ma;层序4底界年龄240.5Ma,顶界年龄239.4Ma),从而建立了区内分辨率较高的早三叠世地层格架。格架中层序组合特征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显示得非常清楚,其中,层序1-层序2高水位体系域的台地边缘依次向陆后退,呈退积或超覆(overlap)型组合关系;层序3-层序4高水位体系域的台地边缘则依次向海推进,呈进积或退覆(offlap)型组合关系。这种组合特征主要受沉积盆地的构造沉降及2级海平面升降亚旋回的海面变化的控制,构造沉降加速和海面上升期形成的层序呈退积型组合关系;构造沉降平缓及海面下降期形成的层序呈进积型组合关系。此外,还研究了斜坡地带(贵阳改毛)层序1-层序3底部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δ13C主要为正值,但在高水位体系域顶部明显负向偏移;低水位体系域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剧烈,且均为负值。这为地层划分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2.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白垩系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为深水坳陷湖盆,沿长轴方向为缓坡,而在短轴方向为陡坡。缓坡条件下,三级层序界面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不明显,陡坡条件下,三级层序界面不仅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而且在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十分明显。在层序内部均可识别出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在层序的低位域,沿盆地长轴方向,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在河口的前方形成分布较广、相对较薄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及湖底扇;沿短轴方向,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而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向湖区方向,过渡为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在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区发育大量重力流成因的湖底扇。  相似文献   
113.
为进一步落实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超深层海相礁滩大气田沉积相带及储集层发育特征,通过井震互馈建立了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揭示沉积相带展布和储集层发育明显与层序地层格架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针对台缘礁滩带的沉积相敏感性属性提取、反演及沉积相对应性分析,系统刻画了礁滩体的生长特征。钻井验证分析揭示,依据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预测的礁滩储集层发育特征与钻井揭示的情况吻合度高,有效地解释了多口井在礁滩发育相带试获超百万方高产工业气流的原因。刻画了元坝气田陆棚相、台缘斜坡相、台缘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及次级相包括生屑滩、台缘礁滩、台缘生物礁、鲕粒滩和滩间海的平面展布特征,为元坝地区勘探开发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4.
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概念、理论框架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应性研究旨在通过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以削减其负面影响并改善适应能力,是实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对适应性理论体系缺乏统一认识和系统梳理,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文献总结,从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和方法对适应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适应性研究的科学范式。研究发现:① 学术界对适应性概念的理解并未达成科学共识,阻碍了通用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② 现有适应性分析框架多是基于全球变化领域理论框架基础的延伸和修订。③ 适应性研究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以借用脆弱性、恢复力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主。因此,统一的适应性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加强,而国外既有积累的理论经验并不通用,中国化的适应性分析框架、方法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应强化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的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注重多尺度结合的适应性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15.
结合明溪县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探索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下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关键技术,依托"数字明溪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成果,设计并实现了明溪县驻村帮扶"一张图",实现了明溪县驻村帮扶信息可视化、透明化和精准化的管理,增强了明溪县驻村帮扶项目管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6.
为了更好地整合统计地理空间信息,联合国成立了统计和地理信息整合专家组,目标是推进全球统计地理空间框架的实施.全球统计地理空间框架为各国提供了通用的标准和方法,以促进统计和地理空间信息的整合,并提高了结合空间信息的统计数据的可用性,让统计更好地服务于决策.本文介绍了构成统计地理空间框架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和相关国际经验,并分析了国内实施框架的基础条件、有利因素和困难.建议国家统计局在今后的普查和统计调查中,参照全球统计地理空间框架原则,加强统计和地理信息的整合,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7.
宁津生  王正涛 《测绘学报》2017,46(10):1213-1218
本文是对测绘学科从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再到测绘信息化即地理空间信息学3阶段发展历程的回顾。主要阐述了测绘学科伴随着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进程在理念、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较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由测绘学向地理空间信息学的演变;演变过程中测绘学的理念、学科分类和内涵有哪些变化;并且对数字化测绘、测绘信息化(地理空间信息学)等给出了基本概念和定义。  相似文献   
118.
基于ArcEngine的插件式GIS开发框架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S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对传统的GIS开发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插件开发模式具有易扩展、易重用的特点,可降低GIS开发成本,提高应用灵活性,弥补传统开发模式的不足。本文在分析插件技术和插件式GIS开发框架的基础上,采用ArcEngine组件和.NET反射技术设计实现了插件式GIS开发框架PLGGIS。最后以扩展插件的方式开发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管理应用系统,验证了设计插件式GIS开发框架的可行性和应用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9.
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下白垩统的扎赉诺尔群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扎赉诺尔群可划分为1个超层序,形成于凹陷断陷发育期,自下而上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Sq5)。进而在层序框架内对沉积体系和生、储、盖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预测了储集层有利发育区带。指出各个断阶带、斜坡带沉积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砂体和超层序的退积型层序组(Sq2、Sq3)发育的湖底扇砂体是油气良好的储集场所,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识别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及筛选含油有利区工作,提出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最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带。利用多种测井响应提取单渗砂层沉积能量及其能量厚度信息,使其曲线幅度、厚度、形状、接触关系、次级形态等特征和数据大小能够集中反映相对高渗的单渗砂层最大沉积能量及厚度变化,确认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骨架砂体的发育、规模及分布范围,有效地克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相近薄砂层或砂泥互层中砂层累加厚度识别和划分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的失误。通过该区目的层段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电阻率测井曲线和岩性、物性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起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及夹层扣除标准,在该区长4+511特低渗透储层中提取单渗砂层及其沉积能量信息,控制划分出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分布,预测和筛选出不同类型相对高渗高产含油有利区,它们不同程度勾画出河道主体带油藏与南西部华池油藏连片延伸趋势、形态和特征,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利目标和重点层位及井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