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0篇
  免费   639篇
  国内免费   1119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262篇
地球物理   301篇
地质学   3826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566篇
综合类   196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4 毫秒
321.
纳米级微粒测量是寻找隐伏矿的新方法,选取实地模拟实验和在已知隐伏矿区,利用液态捕集剂和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测试样品,进行重复测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矿元素,在地表形成异常的运移富集速率不同,其运移速率主要取决于纳米级微粒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地下上升气流、断裂等裂隙有利于微粒的上升运移富集;纳米级微粒地球化学重复测量时,异常可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但异常重现较常规气体缓慢,通常需要2~3个月。  相似文献   
322.
Well Zheng-1 is located in the combined area of the central uplift and the north Tianshan piedmont depression in the Junggar Basin. Two oil-bearing beds are recognized at 4788–4797 m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Tugulu Formation (K1tg) and 4808.5–4812.5 m of the Lower Jurassic Sangonghe Formation (J1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composition,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saturated hydrocarbons, sterane and terpane biomarkers and carotane of two crude oil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crude oils are basically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ey were all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high mature, brine, algae-rich lake facies sediments. Oil-source correlation revealed that crude oils of the two beds wer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Permian and mixed by the oil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with several sets of source rocks in the area studied.  相似文献   
323.
宜宾市宋家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在表层土壤系统采样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出宋家地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并通过与不同区域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基准值的对比研究,总结了该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本特征,为该区土壤资源、环境评价和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实用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324.
陈波 《中国地质》2007,34(2):270-275
分布于阿中地块北缘中浅变质岩隆起带之上的库木达坂岩体(群),为一规模较大的复式岩体,不同岩石类型之间接触关系清楚,由早到晚其侵位顺序为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粒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研究证明,该岩体群与大陆岛弧型花岗岩(CAG)相似,显示壳源花岗岩特点,岩体群中获得(449.7±5.8)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值,确定该岩体群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岩体形成可能与红柳构—拉配泉早古生代洋壳向南俯冲相关。  相似文献   
325.
浙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环境背景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2002—2004年)为依据,遵循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基本概念,根据成土母质类型将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划分成13个统计单元,土壤环境背景值以浙北杭嘉湖与宁绍平原、浙东沿海温黄与温瑞平原、浙中金衢盆地区统计单元,在反复剔除异常数据后,获得了52种元素(氧化物)的平均值、标准离差和变异系数,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土壤污染评价和治理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6.
中国的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并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地球化学块体理论通过一定的编号系统绘制谱系树图来追索某元素在块体内部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通过谱系树图可以发现不同级别的子块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合已发现矿床的信息,预测潜在矿床的分布及其储量,从而指导找矿工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谱系编号系统并编制了在计算机上自动绘制谱系树图的软件,同时实现了与原有编号系统的一致,解决了长期以来谱系树图不能自动绘制的问题,为地球化学块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327.
因子分析结果受样品数量的影响,同一件样品的因子计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使传统因子计量方法在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子计量模型法综合了因子计量的优点和利用模型找矿的思路,通过选定的某一典型地质单元计算因子计量系数矩阵,建立因子计量模型,用模型类比未知区。该方法使因子计量图的地球化学意义更加明确,并且可节省重新处理数据的工作量。因子计量模型方法和传统因子计量方法应用于某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因子计量模型法得出的地球化学异常规律性更为明显,更好地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与异常的关联性,有利于异常的解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328.
盆地或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形成油气地球化学场特征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向储集层运移和纵向运移的主要动力,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响油气化探效果的重要因素。若尔盖地区的弧形构造对化探指标浓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表明地质构造对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的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9.
辽河流域人发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辽河流域人发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尤其是铅、镉、汞、砷、铬元素,分布规律有很大相同之处,高含量数据点均围绕沈阳、锦州等重工业城市及阜新、柴河铅矿及其下游等地区分布,且城市居民平均含量明显高于乡村居民平均水平。通过进一步对典型污染区的研究发现:人发分布特征与背景环境有很大相关性,即土壤、浅层地下水、作物中重金属含量高的地区,人发中重金属含量亦较高。  相似文献   
330.
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带中低温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带中的低温榴辉岩以透镜体形式产于蓝片岩和多硅白云母片岩中。根据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研究,可将本区低温榴辉岩分为两类:Ⅰ类榴辉岩以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和具有Eu正异常为特征;Ⅱ类榴辉岩的轻稀土富集,有轻微的Eu负异常。Sm-Nd同位素研究显示,I类榴辉岩样品的εNd(t)值为2.5~6.9,平均值为4.5;Ⅱ类榴辉岩εNd(t)=-3.3~1.4。这些研究成果表明,Ⅰ类榴辉岩的原岩来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源区,可能形成于大洋环境;而Ⅱ类榴辉岩的原岩在形成过程中很明显混入了陆壳物质,据此推断其原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或洋陆过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